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有许多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直观反映在审美上了。大家熟知的世界古代文明体系中,唯有中华文明才有文字审美这种特殊艺术审美情趣。

即我们常说的书法艺术。汉字诞生之初,主要是记事工具,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我们的祖先赋予了文字以审美情趣。从一定意义上说,千百年来的书法艺术的变迁也反映出了我们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时代审美的变化。

不凡让我们从书法艺术的演进来分析一下其与时代审美的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

秦汉风骨

秦朝作为大一统国家的开创和奠基时期,书法艺术亦发轫于此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文字:小篆。他非常欣赏丞相李斯的书法,把他书写的小篆为标准颁行全国。李斯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大书法家。在泰山等国内名山上还有秦始皇游历时刻下的功德碑,其字大多都是李斯所书。《峄山碑》即其著名代表。其字体苍劲有力,气势如虹,规整且富于美感。

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峄山碑》-李斯(源自网络)


到了东汉后半叶,隶书的统治地位已然确立。此时涌现出了许多书法大家,蔡邕便是其代表人物。两汉时期,毛笔经蒙恬改造后书写效率大大提升,小篆并不适合书写(秦时以刻字为主,所以小篆适应了刻字的需要)。于是隶书得以流行,并逐渐演变成了一门新的书法艺术。蔡邕的隶书,结构严谨,体法多变,拙而不僵。

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熹平石经》-蔡邕(源于网络)


秦篆和汉隶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字体规则,行文流畅,严谨却不失变化,刚猛却不乏味。深刻反映出了秦汉的时代特征。秦汉时期,处于从混乱走向大一统的时代。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规矩”显得格外重要。在李斯的书法作品中就能清楚的看到讲规矩的思想无处不在。由于秦的暴亡,导致了汉的“与民休息”,黄老之学逐渐成为了显学。再到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逐渐成了统治思想。隶书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种“外柔内刚”的时代特色。观此事的书法作品,很容易感受到一种“风骨”融入期间,给人以一种凌冽和雄浑感。

魏晋风流

到了魏晋时期,中国士族阶层迎来最后的黄金时代。由于阶级固化,使得当时的贵族阶层的富足得以延续数百年。经济上的充盈孕育出了非凡的文化和艺术。两晋时期,是我过书法艺术发展的一座高峰。

被乾隆皇帝奉为至宝的“三希帖”全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其中王珣的《伯远帖》俊逸流畅,飘逸奔放。而书圣王羲子的《快雪时晴帖》则闲逸风流,一气呵成。王献之的《中秋帖》逡巡孤傲,一泻千里。


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伯远帖》-王珣(源自网络)

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快雪时晴帖》-王羲之(源自网络)

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中秋帖》-王献之(源自网络)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奇葩时代。有铁马金戈的峥嵘,也有诗酒江湖的风流。有不与权贵为伍的高洁,也有与俗世合流的媚俗。有“何不食肉糜”的荒诞,也有“饿殍遍野”的真实。在这个时代,有入仕的权贵财阀,也有出世的浪荡公子。这些时代:飘逸隽永,飞扬恣睢。这种时代特色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隋唐气派

隋唐是我国封建历史的巅峰时期,这一期间不管是经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艺术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书法艺术也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

这期间,楷书、行书和草书全面繁荣,名家辈出 。初唐时期,楷书大家欧阳询开启楷书的黄金时代,代表作《皇甫诞碑》,书法苍劲如古柏,规整朴拙,有一股初唐时的豪气;盛唐时期,草书迎来大发展,张旭和怀素成中国草书艺术的两座高峰,有“癫张狂素”之誉。观怀素的《自叙帖》可见,其书法清俊飘逸,狂傲不羁,时而如电闪雷鸣,时而似疾风骤雨。如万马奔腾,似惊涛骇浪。中唐时的颜真卿和柳公权,楷书奇绝,并称“颜筋柳骨”。以颜真卿的《元次山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为例,颜真卿的笔力遒劲,字体饱满;柳公权的笔力浑厚,字体厚重。体现了隋唐时期的大气、厚重、豪放、恣睢之风气。

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欧阳询-《皇甫诞碑》(源自网络)


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怀素—《自叙帖》(源自网络)

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颜真卿-《元次山碑》(源自网络)

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柳公权-《玄秘塔碑》(源自网络)


两宋雅韵


两宋时期,是文人墨客的时代,是士大夫的理想国。两宋时期推崇文人政治,加之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人在当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涌现出了无数文化名人。书法艺术亦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其代表人物右: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并称“宋四家”。让我们从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和米芾的《清和帖》来一窥两宋书法艺术的成色。

苏字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涌动,如暴雨将至前的乌云压顶,似疾风般恣意妄为却又处乱不惊。米芾号称“行草第一人”,书法看似随心所欲,实则玄机暗藏。

宋代尚文,也不乏如欧阳修和王安石之敢于改革之士。两宋的书法如宋词一样,既有婉约之风,也有豪放之气

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源自网络)

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米芾-《清和帖》(源自网络)


元明清诂风

元代虽然短暂,却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初期对中原文明存在着前后矛盾的态度,既逐渐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可却人为的否定中原文化的地位。此外,不设科举,轻薄文人,使得这个时代文化艺术出现了断崖式衰落。在这样一个复杂危恶的时代,文人逐渐接受了理学思想的影响,转为训诂探古。

其中书法艺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就是其杰出代表。赵孟頫早年学赵构,中年法二王及魏晋名家,晚年师李邕。对古代书法大家颇有研习,其篆、隶、楷、行、草皆有所得,是承袭晋、唐的又一位书法大家。其楷书造诣尤甚,与“颜、柳、欧”并称楷书四大家。行楷尤具特色。如下图《洛神赋》,粗看神似王右军,细看笔锋凌冽却不突兀,字体肥圆却不失美感,行文飘逸却不张狂。

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赵孟頫-《洛神赋》


到了明朝,由于政治上更加偏向保守,明朝对文化的控制也大大加强了。明朝除了理学颇盛之外,王阳明的心学也被广为流传。这是一个思想比较沉闷淤积的时代,文人在文化艺术上求新之路被堵死,只能转而求其次,训诂之风日盛。董其昌是那个时代书法家的典型代表。他师颜真卿,遍学古代名家,书法造诣深厚。其字俊秀而不乏筋骨,笔法如行云流水,笔势如青山入画。内敛却不失锋芒,拙而不僵,自成一体。从其《三世诰命书》中可以窥探一二。

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董其昌-《三世诰命书》(源自网络)


清代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文化和艺术上的成就乏善可陈。相较于明代的阴郁,清代显得更虚无。此时的训诂学更胜从前。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更加衰落。这一时期的文人,要么是遁迹江湖的世外高人,要么是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庙堂之上的大家已然鲜见了。清代的书法艺术主要特点是:初看信手涂鸦,细看风骨犹存。行文随信散漫,笔力轻重得宜。整个时代的书法大家,都是野趣横生,庙堂味几乎无存。清代著名书画大家八大山人,其字就很有代表性。欣赏其《河上花图卷题诗》,古拙恣睢,飘逸闲散,颇有禅意。

畅谈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的关联

八大山人-《河上花图卷题诗》(源自网络)

结语

历史滚滚向前。民国时期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境地,时代混乱,生灵涂炭。文化艺术自然缺乏深厚的发展土壤。此时虽然也有谭延闿,吴稚晖,于右任等书法名人,不过观其书法,法古有余,却未能自成一家

新中国成立后,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家,如启功、郭沫若和康生等。他们大多所处的年代都是新中国艰难建设时期。伴随着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今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最近比较常提的“文化自信”,看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就能窥得不同时代的特色。当今的书法艺术几乎已经沦落为小众人群的“特殊嗜好”了。回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两千多年里,它的发展是与时代发展同步的。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繁荣的时代也往往都是国富民强之时。无论是秦汉风骨、还是魏晋风流;不管是隋唐气派,还是两宋雅韵;亦或是元明清的训诂之风。时代的大发展无一例外的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空前大繁荣。作为我们文明的载体,文字艺术代表了我们民族最高审美情趣。衷心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书法艺术也能引来新的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柳公权   米芾   书法艺术   小篆   时代   风骨   楷书   隶书   魏晋   文人   文化艺术   书法   时期   艺术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