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在洪水退去后

绝望在洪水退去后


文/木舒

辣笔小尖椒 专栏作者

今天文章的开头,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前段时间,我一位朋友的母亲去世了。

突发车祸,白天还在视频对话,晚上人就没了,生命一瞬间消逝,连一句话都没留。

整个丧葬期间,她都太淡定。

几乎没流过几次眼泪,一边配合警方做事故认定、联系律师处理后续,一边安排着母亲的丧事、接待来吊唁的人。甚至深夜还能为守灵的亲人叫了外卖。

我们那时感叹她好坚强,可后来才知道:一切结束后,才是崩溃的开始。

处理完所有的事,送走了所有亲朋后,回家打开门的那一刻,面对着空荡荡的家她彻底崩溃了。

因为发现到处都是妈妈的痕迹:

窗台的花是她种的,冰箱里还有未吃完的菜,甚至桌上还有半瓶她没喝完的饮料......

躺在床上,她根本无法入睡,满脑子都是愧疚。

想到了自己曾惹她生气,答应她的还没来得及实现,想到了曾经的点滴,以后再也没有机会......

深深的自责涌上心头。仅仅一个月,她瘦了近20斤,还患上了抑郁症。

为什么要以这个故事开头?

因为这几天我刷到的河南水灾太惨了。

有人直接被洪水冲走,也有人房子塌了家破人亡......

一位老伯看着自己已成废墟的家满是无措。评论区满是加油,可也仅仅只是加油。

我突然想到了之前武汉疫情。

你还记得那个追在殡葬车后面,撕心裂肺地叫着“妈”的女孩吗?

那时候全网加油,可你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吗?

说实话,我不知道。

那些失去家人的家庭后续如何我都不知道。

突然清醒。

旁观者的关注,大多都集中在灾难降临那一刻的惨。

可痛苦是有滞后性的。

之前曾看过很多网友说:自己在刚得知亲人离开时会没有太悲痛的情绪。

心中会默认着对方还在,会在很多时刻想起他们。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这样“骗”着自己。

然后突然在某一刻,因为一些细小的生活细节,就突然意识到对方已经离开,然后又坠入无底的痛苦黑洞中。

有很多人,可能过了很多年都走不出来。

所以你看:真正的崩溃,总在“洪水”退去后。

这才让我觉得:灾难过后亲历者的心理疏导,或许才是我们更该重视的!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水灾、地震、疫情还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意外,本质都是一样。

因为不可控,所以更伤人。

在心理学中有个词叫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你会发现,这个心理现象,广泛的出现在“灾难”之后。

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延迟、长期持续的出现。

当灾难、意外突发时,人的下意识反应,都还是处于应激阶段。

神经高度紧张,反而情绪相对来说体现得不够明显。

可当大家都以为事情过去了,他们最痛苦的时期熬过去了,不用再过多关注时,他们情绪此时才被慢慢放大。

他们会经常回忆起当初的场景,也会强逼着自己忘记这件事。

但是好像根本无法自控,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无人时刻。

经常做相关的梦,过度警觉周围的环境总是被惊醒,或者长时间失眠。

甚至还会变得迟钝,好像时时刻刻都被放空一样,对周遭的环境、发生的事反应都很麻木,情绪反应也很迟缓。

再严重的话,就会陷入焦虑和抑郁,可能还会伴有自杀。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群体性的大灾难发生过后。

而且这种问题想要恢复的话,不仅仅是要靠个人努力。可能需要国家、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

怎么努力?

我觉得就是努力地把“景”给消除了。

你去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类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触景生情。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那个“景”。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亲人离世后,活下来的人是无法继续再在那个家里生活的。

就像我有个阿姨,她的女儿去年离世了,因为一种罕见病。

在办完女儿的丧事之后,阿姨就离开了,去了另一个女儿的城市。

因为她根本无法待在家里:家里的场景都太熟悉了,只要在家,就感觉随时能看见女儿,每一样东西都带着关于女儿的回忆。

我问过她女儿,她现在比以前好多了。

换了个城市,陌生的环境,每天让她带两个孙女,忙起来了,有孩子治愈了,每天回忆的时间就减少了。

会永远记住那个离去的人,但也在时间流逝中,慢慢被治愈。

所以,治愈创伤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能尽量少地去想创伤,并且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快乐。

像地震、洪水这种大灾难,你要想让亲历者快速走出来的话,就要消除那个“景”。

这就需要国家用最快的速度协调赔偿,并且帮助大家快速恢复到正常的生活。

比如重建房屋、基础设施,或者干脆整体迁城,换一个地方,彻底远离之类的。

毕竟中国人有“家”的情节,要是家破的话,那永远无法治愈。

财产损失其实还算简单,但是如果是失去亲人,就很难了。

这就需要社区+亲人+朋友的长久共同努力,一定要持续性地关心+疏导。

我也曾想过:不断地去关心,不会让人反复想起难过的回忆吗?

可后来才明白,有些事情是忘不掉的,就算别人不提醒,也是会定期闪回。

而且,主动关心不是指去撕开他的伤疤,让他再感受一遍疼,而是关心他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比如有没有稳定的工作啊,需不需要社会保障支持啊、心理状态如何需不需要帮忙疏导之类的。

其实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说:

为何失去亲人和财产会崩溃?

就是因为这让一个人的心理诉求突然丧失了获得渠道,无法被满足了。

家没了,那就没了安全感了。

亲人没了,那情感的需求就得不到了。

人的一切心理问题,其实都来自于某些心理需求无法被满足。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帮他们满足。

物质支持、情感关怀,这两种结合,或许才能让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变得正常。

哎,现在越来越发现,有很多事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或许现在想这些还太早。现在最主要的是控制疫情、救灾救命,毕竟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我觉得注重心理辅导,或许也是在“救命”。

如果生活丢掉了念想,丢掉了激情,就会变得日复一日的重复。

而人如果丢掉了念想,就好像是驴拉磨一样,很疲累很努力,却怎么都还是走不出那个怪圈。

也希望那些受伤害的人,能主动自救,不要自己把自己困住。

把情绪放出来不丢人。

有的时候能够撕心裂肺地哭也未尝不是好事,哭完了哭累了就忘了,封存以往重新开始。

可怕的就是有些人不哭不闹不吵但也不忘记,自己折磨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洪水   丧事   水灾   疫情   创伤   灾难   亲人   绝望   情绪   女儿   状态   需求   努力   办法   发现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