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又是一年高考季,谁家欢喜谁在忧愁?

2020年的高考遭遇疫情和洪灾双重考验,7月7日安徽歙县两千多名考生被洪水挡在了考场外,焦急的不止是学生家长,还有亿万网友。

成绩出来后,留守女孩高分报考冷门考古专业,网友们替人家担心“没前途”。

回忆一下六月热搜,苟晶喊冤自称当年高考被顶替,说谎被揭穿,生生溜了一把大众。

高考为何如此重要,哪怕“与我无瓜”的网友也跟着着急上火?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都公认一个路径,考上好大学,才有好出路。甚至,那可能是改变命运、阶层跃进的唯一通路。

但真的是这样吗?

那些没有经历高考,或者高考失利的“后浪”后来都怎样了?

有这样一部记录片,记录了三个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变奏,耗时六年跟拍,将真实社会中那些挣扎与困境不加修饰的展现,它就是郑琼导演的作品《出·路》。

三个主人公、三个家庭、三个阶层、三种人生,导演也在本片中发出了叩问,即中国当代青少年有着怎样的未来?有着什么样的出路?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纪录片的第一位主人公叫马百娟,是来自甘肃会宁农村的姑娘,全家当时一年的开支只有590元。

马百娟所在的村子里有一所学校,里面有2个老师,2个班级,5个学生,马百娟是里面最大的一个。早上她把馍撕成小块泡在水里就着一起喝,然后踏上长长的山路开开心心的去上学。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学校里老师讲解着书上的内容:“以前农民叔叔、爷爷们,牵着毛驴去集市上赶集,在在柏油马路,车辆穿梭,人来人往,好一派热闹景象;过去的孩子们在学校里由于缺乏桌凳,所以只好站着写字读书,现在孩子们有着宽敞的教室和足球场。足球场外楼房林立,鳞次栉比。”而镜头里,是挡在马百娟出路的大山。

在蜿蜒的山路上,一家人背着草垛,驴也背着草垛,从远处看,在大山的映衬下,人显得那么的渺小,渺小的就像就像蝼蚁一样地在讨生活。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但马百娟却热爱读书,对于生活有着满满的憧憬:“上完小学后,我要去西浦子找初中,长大了去北京上大学,上了大学以后要去打工挣钱,我要一个月挣1000元,因为我家面不够吃,我还要盖房子挖水窖,因为我们没水吃。”这是马百娟心中的出路。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只是后来,这条出路却彻底从马百娟的世界消失了。有一天哥哥带着她辍学了。马百娟试着找工作,但15岁的她没有学历,处处碰壁,她在街道上闲逛,在田间闲逛,原来她什么都做不了。即使换了新的环境,在马百娟的那个阶层中,女孩子除了家人没有更好的出路。和她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都怀孕了,站在她们中间,马百娟有些格格不入。

对于读书,爷爷认为女孩子是别人家的,书应该少念点,在他看来,嫁人是女孩子唯一的出路。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第二位主人公叫徐佳,开拍第一年的时候,高考放榜,479分,徐佳决定复读,开始他的第三个高三学习生涯。在他的村子中,可以出一个大学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复读的压力是巨大的,有一段时间,徐佳整个人冒汗,手发抖,完全做不了题目。

可他必须成为“做题家”。

雪上加霜的是,在高考前,父亲意外去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徐佳逼着自己要考上好的大学。终于这一次,他成功了,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对于徐佳来说,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是他的出路。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毕业后的徐佳,干过保险销售,但那不是他在城市扎根的路。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偌大的城市,他感到无尽的迷茫。

终于他进入了一家电力公司,签了协议,心里却感到空落落的,觉得把自己卖了。再后来,他和自己的大学同学结了婚,给了女孩一个归宿,好歹在城市有了家。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而另一位主人公,北京17岁的袁晗寒休学了,和另外两位主人公不同,她不需要面对生存的压力,似乎一切对于她来说都毫不费力。一出生,她已经有了很多人奋斗一辈子也难得的物质保障。

她最大的敌人是克服无聊。这种持续的无聊,如果一直持续,她会发疯。她开了一家咖啡馆,但经营惨淡。对于袁晗寒这样出身优越的人来说,她的出路是找到一件有意义值得自己一直奋斗下去的事情。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之后,袁晗寒到了德国留学,她的情绪不稳定:突然就特别伤心,特别失落,又突然高兴,在德国她交了男友,生活随意,但是她还是觉得无聊。最后三年后,她来到了一家美术馆实习,但她还是没有找到对抗无聊的解药。

对于她来说,她不认为出身富裕家庭是她的机会,这不是她选的,她的机会在未来,但是她看不到未来。

故事的开始:

马百娟,12岁,是一位甘肃农村学生;

徐佳,19岁,是一名小城镇复读生;

袁晗寒,17岁,是一线城市的辍学生。

故事的最后:

2014年5月,马百娟嫁给了她表哥,这一年,她16岁;

2015年元月,袁晗寒在北京注册了她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

2015年10月,徐佳还在最初面试签约的那家电力公司工作。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这部纪录片拍摄于2009年到2015年期间,因为绝非虚构,所以格外“残酷”。

出生贫穷的马小娟即使试过读书改变命运,但依然停留在最挣扎的底层,徐佳拼命向上也只是过上最普通的生活,袁晗寒毫不费力,却始终享有最充裕的物质条件。

正如导演郑琼说的:“我想把这种差异做出来,对于这部片子我没有一点赞美,但是我也没有一点愤怒在里头。” 在影片中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被定好了的轨迹,只管往前走就行,我们很难走出自己原来的阶层,处处弥漫着梭罗所言的“平静的绝望”。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一切都看似变得这么的“蛮不讲理”:把握住机会的人看不见自己的机会,没有机会的人却觉得自己充满了机会。

而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就人会被灌输这样一个观念:高考是改变我们命运、改变我们阶级唯一的途径。我们拼命努力,我们摇旗呐喊,我们扑向那座独木桥,我们背水一战,我们孤注一掷。

这让我想到另一部同名的纪录片由陈为军执导的《出路》,它还有一个英文名叫做:“Education, education”(教育,教育),同样是三位主人公,在教育面前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姿态,在这里有农村里高考结束的女孩,有不断宣扬读书意义以此招揽学生的机构老师,有毕业后在找不到工作的应届生,也有这个现实而又绝望的时代。一切就像里面老师不断宣扬的那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但高考真的是一切的出路吗?

显然在本片中,这不是导演想要宣扬的。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大家在面对我们未来出路的时候,又是如此的相似。

导演冷峻的镜头下是三个主人公在面对遥远未来时的迷茫与空虚:马百娟无法继续接受教育,还未成年的她找不到工作,只好早早嫁人;徐佳一次一次的努力奋斗,但大概也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过完平淡一生;袁晗寒出身富裕的家庭,但是她的精神世界却极度的空虚,她努力的奔跑,却永远摆脱不了“寂寞”这个最大的敌人。

每个人都是上帝眼中庸庸碌碌毫无出路的生物,在追求的过程中,人类原始的动物感更加强烈。所以当有人让郑琼给这部作品打个分时,她只用了两个形容词“孤独”、“寂寞”,就像电影《春光乍现》所表达的:原来寂寞的时候每个人都一样。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但这这种消极的状态却不是导演的本意。如果把视角放在个体身上,这部绝望的影片却有另一副模样:虽然马百娟不得不辍学早早嫁人,但她毕竟走出了大山,她的孩子可以念更好的小学,获得更好的教育;虽然徐佳不得不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前行,但他毕竟打破了父母辈只能出卖体力谋生的模式,活出了不同的人生;而袁晗寒这种想要摆脱无聊的种种尝试,不正也说明在“无聊”这个最大的敌人面前,她仍然没有放弃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只要心中还有希望,一切都还有出路,这种知道的踏实感同样是人生的一部分,出路只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奋斗中,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始终不忘做自己人生的参与者和开创者。

如果自己没有条件接受教育,就创造更好的条件去让孩子接受教育,如果没有更多的渠道来向上跃进,那就拼尽全力去挤高考的独木桥先站稳,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来选择生存的方式。那就在现有的空间内尽力做到最好。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三种出路,如此不同。不公平么?

拍摄结束后,导演曾经将袁晗寒的视频发给了徐佳看,徐佳的反应是:他知道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他也接受这种不公平,但是在他的努力下,他的下一代会达到袁晗寒的那种状态。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出路。

“我不觉得我这个片子是为了揭示社会隔阂,我反而觉得它是为了一种融合。”导演说。人生不是没有出路,所谓的出路就是你去打破那些成功学,还有社会中这种权力文化带给你的所有枷锁。到头来,每一个生命在社会外衣脱掉的时候,都是融合的。

这番话才是此片的底层逻辑吧。

导演陈琼自身原是三次高考落榜的小镇青年,在北京闯荡多年后,她实现了一些自由。郑琼说,“我的自由,不是因为我有钱了,或者打破了阶层。我没钱,也没有打破阶层,我只是打破了成功学强加在我身上的框架而已。所以陈琼镜头下不是优越感,不是恨,她提供的是平视观察。

打工的保姆不是活该伺候人,也许她只是像马百娟缺少读书机会。地铁上累到睡着的Ta,你不知道ta和徐佳一样为了在城市留得住扛着多大压力。

我们的来路生而不同,出路也千差万别,不同也不必自卑,或看不起别人。扔掉成功学洗脑要求的好房好车好体面,才会摆脱“不同”视角下的扭曲与失衡。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近日,留守女孩钟芳蓉高考总分676分,但却报考了北大冷门的考古专业受到了网友的关注。很多人认为这么高的分数,去考古这个专业,这个姑娘以后就没有好的出路了。

然而消息一出,九省考古圈联动为钟芳蓉送去祝福,没有人会再说这一个专业没有出路。也正如钟芳蓉给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回信中说:“我希望能追随您的脚步,去选择北大,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而在杭州有一个李庆恒的快递小哥,他没有出色的外貌也没有令人羡慕的学历,他却被杭州市评为“高层次人才”,直接落户杭州。而这一切靠的是他在快递行业兢兢业业、不断提升自己所练成的绝活。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2020年3月,美团外卖小哥高治晓登上了《时代周刊》美国本土版的封面,因为他毅然接下了一个特殊的订单:给新冠肺炎患者送充电器,此外,他还每天给隔壁独居的老人无偿跑腿,照顾老人的生活。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还有这样一位海归女博士,顶着人大农学博士、清华社会学博士后两大学术头衔,却最后选择回到农村去,与土地为伴。周围的人拿她当“反面教材”,教育孩子千万别学她不留在城市,当农民就是书白读了!

面对外界不断的额质疑,石嫣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了自己:从2009年回国至今,她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基地和品牌,拥有200多亩农场,如今年收入800多万,谁说做一个农民不能获得成功?

中国“后浪”的出路在何处?一部纪录片告诉你真相

其实,处处都是出路,出路藏在很多看似不起眼的转折中,高考也不是绝对唯一的出路。

在我们小学人手一本的《新华字典》上有关“前途”的句子:“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纪录片   小哥   后浪   出路   北京   中国   阶层   主人公   真相   导演   无聊   农村   老师   女孩   机会   人生   社会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