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生死面前谈女人滋味,“俗”还是真实?

写在最前面,看完《八佰》最特别的细微处在于,俞灏明的角色全露伤疤的后背,姜武演的“瓜怂”谈论女人时的表情,在英雄和俗人之间,是战争下复杂的人性。

好事多磨,可以用来描述《八佰》从去年撤档到上映的曲折。

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的前一晚,《八佰》点映场开启。删改的悬疑揭晓,哭了,是第一波观众的直接观后感。

加上第二轮点映,(21日)正式上映,目前票房已破十亿。《八佰》本身已加载了中国电影“救市”的悲壮背景音,甚至被定义为华谊生死一战,王中磊在首映礼一度哽咽。

《八佰》:生死面前谈女人滋味,“俗”还是真实?

被寄予厚望,问题在于,看过之后,多少人叫“好”?

豆瓣评分从8.0降至7.8,是口碑岌岌可危,还是后劲可待?

“看脸”或者说看卡司,是普通观众掏钱的直观要素。显然,《八佰》不缺星光,更难得是各位“角”不争番位。

这部集结了王千源、张译、姜武、欧豪、杜淳、魏晨、唐艺昕、李晨、俞灏明、刘晓庆、姚晨、郑恺、黄晓明等明星的大片长达147分钟。

战斗的残酷在大银幕上展露无遗。不少观众泪洒影院,甚至电影结束后心情也难以平复。

感人,是真的感人。

不过也有影迷认为,《八佰》的缺点就和优点一样明显,“史上最好的国产战争片”有些言过其实,比如煽情太过,结局交代不清晰,出场人物太多导致角色性格扁平等等。

此篇内容不吹不“黑”,就来聊聊《八佰》期待中的不完美。

《八佰》:生死面前谈女人滋味,“俗”还是真实?

首先《八佰》设置了一个观影门槛,从淞沪会战中单拎出来教科书上的冷门“四行仓库”一战,又要迅速让观众与危难时刻共情。电影不是纪录片,在历史真实和影视创作之间,坐进影院其实是选了两条路,遵照史实,还是跟着管虎。

1937年,狼烟四起的上海,苏州河上,新垃圾桥连通着当时的英租界和废弃的四行仓库。一边是十里洋场,歌舞升平的天堂,歌照唱,舞照跳,人们的生活似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一边是断壁残垣,萧杀阴沉的炼狱,留守的战士在仓库内外构建工事,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最后的准备。

四行仓库是一个桥头堡混凝土造六层长方形仓库,南面就是苏州河,河对岸是英租界,河上有一座新垃圾桥连通南北两岸。

这是一场残酷的战争live show,租界的民众揪心地看着留守的四百壮士在顽强地坚守着最后的阵地,外国记者则在相对安全的地方竞相报道近在咫尺的战事。

这场守卫战在当时米国记者的报道中,被打上了“中国的阿拉莫战役”的标签,阿拉莫战役是1835-1836年德克萨斯独立战争期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在这场战役中,200名德克萨斯人顽强地抵抗了7000人的墨西哥军队的进攻,而最终200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战死沙场。时至今日,这场战役仍被米国人认为是勇气和牺牲精神的象征而被广为传颂。

《八佰》:生死面前谈女人滋味,“俗”还是真实?

而当时对外号称八百的壮士全员实共仅452人,多为湖北河南人士,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松湖战役最后的防线。时任第八十八师团长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524 团一个营四百余弟兄固守闸北苏州河畔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撤退。

这支队伍大都使用德式装备,佩戴德式低檐大钢盔,三个步枪连每人步枪一支、子弹三百发,另有一个机枪连及一个迫击炮排。当时面临日军约万余人三面合围,但却不敢用飞机大炮进攻以免影响波及南岸租界。南岸不少民众隔河观战,原以为数小时就会被日军攻破的阵地,想不到孤军越战越勇杀敌数百毁坦克二辆,南岸国人人心大振。

《八佰》:生死面前谈女人滋味,“俗”还是真实?

147分钟里,管虎营造出影像落脚点在形形色色的人身上。

影片以散点推进的叙述方法,试图从多侧面、多维度、多视点来展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和人性的懦弱与顽强,用微观叙事来描述宏观的战争和历史,用人性的温度去刻画战争的残酷,去映衬壮士们的伟大。

管虎很想拍好一部不同一般的战争电影,但掌控多线叙事的能力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群像意味“多事”,多个人物形象并没有给人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一不小心成有些“马不停蹄”。

农民出身的“端午”,与叔叔和弟弟“小湖北”作为“杂牌逃兵”来到四行仓库,在由李晨饰演的沉着冷静,心思细腻的山东兵大哥哥的关心照顾下,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完成了从“怂蛋”到“英雄”的转变;有胆有战斗经验的兵油子洋拐,孤独一生没有碰过女人,与满嘴大话、贪生怕死的“老铁”,在为国捐躯的前一刻讨论起“女人的滋味”。

《八佰》:生死面前谈女人滋味,“俗”还是真实?

“摸过女人么?”

看、摸、闻的体验,香喷喷的女人味,经由一个即将赴死的怂汉(姜武饰演)向另一个平生未娶的爷们(王千源饰演)讲述,这个细节来不及笑他粗俗,因为你已知他的取舍是大义。

《八佰》:生死面前谈女人滋味,“俗”还是真实?

战争片终究是落到一个个具体的个人身上才有“人味”,可群像的副作用也明显。

各路人马纷纷登场,略显杂乱不说,人物内心的转变有时也稍显唐突,比如那位开篇卖情报的记者(辛柏青饰演),一开始表现得战争与他无关,近乎冷漠的商人嘴脸,最后却突然变得有人情味和良心,舍命捡嘱托,就有点突然。

几条线索各表一枝,没有将有机地形成一个相互串联的整体,影片中白马的出现过于意象化,有些刻意,而且还切割了主线画面,造成一定的紊乱,反而使观众在观影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抽离感。

《八佰》:生死面前谈女人滋味,“俗”还是真实?

此外,影片被诟病过于夸大渲染和歪曲史实。片中众壮士楼顶护旗的场面竟然有种米军在中途岛战役之中那张著名摆拍照片的既视感,当时美陆战5师攻克硫磺岛最高点折钵山,美联社随军记者随后拍下了那张著名的照片,并成为美海军陆战队甚至米国精神的重要象征。可惜这张照片是摆拍的,并不是战场实景。

《八佰》中的楼顶升旗这场戏拍得十分惨烈,影视构图非常讲究,极具视觉冲击力,观众的情绪被拉满了。但这个升旗,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因为上海已经沦陷。单独从这段戏来看,它真的有点魔幻。可能我们后人来看是有点马后炮,但看的过程还是会觉得:死那么多士兵这样象征意义的事情,是否值得。

不过,如果将这段放到整部电影当中,它还是提供了“燃情”效果,很好地渲染了中华民族顽强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但多少和那张著名照片一样,有摆拍和人工的痕迹,而让人少了自然的感动。

《八佰》:生死面前谈女人滋味,“俗”还是真实?

有遗憾的《八佰》当然也不缺闪光点。

导演管虎并不是第一次触碰抗战题材,2009年作为导演再次回归大银幕的独立制作《斗牛》,于残酷幽默、荒诞陆离的故事中充溢着人性深处的温暖,故事中主人公坚韧不屈、充满血性、对友谊执着的品质,于今人稀缺,导演在创作中寄托了对现在依然拥有“动物性”的人的赞美。

与《斗牛》的小故事相比较,《八佰》的群像叙事虽然零散,但众相呼应,很好地烘托了民族危难时中国人的斗志,尤其是展现底层小人物抗的别样视角,加上摄影、音效、音乐、特效的整体渲染,影片的完成度还是挺高的,若不是若干叙事线的断裂糅合,影片会更加打动人,这也可能与影片多次加以剪辑删改有关。

这里,勇士就是普通人,他们会惦念家中妻儿老母,有人想当逃兵,有人精于算计有人在残酷面前怂了,你会发现兵没有金刚铁甲,他们是有畏惧的血肉之躯,最终在暴力美学渲染下,每一次牺牲的肉身被赋予不屈。

《八佰》:生死面前谈女人滋味,“俗”还是真实?

尤其是俞灏明的角色,后背烧伤疤痕一览无余被看到时,那伤疤越是触目惊心,越是感召今人,似乎那隐喻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民族意志。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坚毅!

总而言之,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华语大片《八佰》值得一看。

好或者不如意,看罢才真。

《八佰》:生死面前谈女人滋味,“俗”还是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阿拉   人味   群像   租界   壮士   南岸   战役   顽强   仓库   生死   滋味   残酷   观众   面前   影片   战争   记者   真实   照片   女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