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的,千万不要这样赞美孩子

作者:天雅,来源:武志红(ID:wzhxlx),责编:陈沉沉

当父母的,千万不要这样赞美孩子

近年来,随着各类反对批评教育的文章层出不穷。

我们逐渐意识到:

「过度批评」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令他们陷入自我否定,妨碍成长。

于是,有的父母就直接不敢「批评」了。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用「赞美」来代替「批评」,促进孩子成长。

这听起来很美好,也很和谐。

但仔细观察以后,我却发现:

一味地「赞美」,不足以解决孩子成长的所有问题,反而还会形成一种「限制」。

01

我的朋友阿玲,从小被父母各种批评和打压,深谙其中的痛楚。

自从有了女儿,阿玲希望女儿快乐成长,不去重复自己过去的痛苦,便采取了相反的教育模式。

平时无论女儿做什么,做得如何,她都会在一旁鼓励和赞美。

宝贝,你唱歌真好听;

宝贝,你写字真好看;

宝贝,你真的好聪明……

一开始,女儿确实感到很开心,充满自信。

但后来被表扬多了,她却逐渐丧失了继续向前走的动力。

5岁的时候,女儿去学钢琴。

才学了一点基础,阿玲就开始屡屡称赞:

“真是个音乐小天才,弹得真好听!”

女儿认同了妈妈的话,并认定这样就已经很好了,便一直松松垮垮地练习。

以致于后来,每次被纠正手势,或被要求练习时,她都很不情愿。

“我不是已经做得很好了吗?为什么还要来回折腾呢?”

最后,随着难度加大,她感到越来越吃力,便索性直接放弃了。

不仅仅是钢琴,在其它方面的学习上,女儿也是如此。

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一遇到困难就很容易退缩。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阿玲一味地表扬,其实是为女儿创造了一个「壳子」。

在这个壳子里,没有门槛,天花板也很低。

女儿几乎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触摸到天花板,获得表扬和赞美。

而一旦走出这个壳子,她可能需要付出很多,甚至还会感到挫败。

也因此,她更愿意躲在壳里维持这份赞美,而不愿离开壳子去暴露自己的“无能”。

这就是一味地赞美,可能会形成的「限制」。

当父母的,千万不要这样赞美孩子

02

一个孩子的成长探索,往往始于好奇和兴趣,但中途必然存在困难和挫折。

如果只是接受赞美,他便很容易困在壳子里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只有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他才有可能突破壳子,获得成长与进步。

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大人站在「旁观者」的视角,诚实地指出他们的「局限与盲区」。

我初中的同桌小A,是一名公认的非常聪明的学生。

倚仗着这份天赋,他做事有些马虎,考试从不检查,很是潇洒。

有一次,他参加数学联赛,获得市里第10名,算是很好的名次了。

他喜滋滋地等待着嘉奖与表扬。

但结果,数学老师却直白地指出了他的不足。

当面把他在考试中因「粗心大意」而造就的种种失误,一一具体分析。

最后,老师意味深长地说了一番话:

我教过很多学生,你很聪明,思维能力很强。


但在我看来,你目前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落后于你真正的实力。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未来有一天,你很有可能会为此感到后悔。

这番话语,如同一根刺,刺穿了小A的自满与马虎。

那一刻,他才终于看到自己的盲区,并深刻地意识到:

“原来我忽略了这些,原来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从那以后,他才开始克服粗心的毛病,认真对待每一场考试,精益求精。

最后中考的时候,他以数理化三科满分的成绩直升重点高中。

当父母的,千万不要这样赞美孩子

03

当然,如果我们总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去对孩子评价孩子的不足,可能会加剧他们的挫败,引起抗拒。

也因此,我们更需要做的,

是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建立联结,进行沟通。

让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感受到“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在努力”。

分享一位英语老师的故事。

有一次,班上来了一名特殊的学生,他天生记忆力不太好,学习知识也比较慢。

别人花10分钟就能记下的单词,他可能要花30分钟。

为此,老师煞费苦心,总结了许多科学的学习方法,一点点地教给这位学生。

但连续2年下来,学生却毫无进步。

因为他不愿主动,也不愿努力。

他总拿自己的记忆力为理由,并认定自己就只能这样了。

有一天,老师实在忍不住了,破天荒地把他批评了一顿:

这两年来,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在努力,你并没有用心对待。


如果一开始我们就同心协力,结果肯定不至于现在这样。


是继续自暴自弃,还是与我一起努力?你好好想想吧。

换作2年前,她不敢这样说,因为怕伤害到他。

但如今,她却理直气壮、脱口而出。

因为她已经在努力陪他扫除客观的障碍,剩下主观的那部分,必须由他自己来克服。

果不其然,这番话赤裸裸地戳中了这位学生的怯懦与退缩。

“原来老师一直在陪着我努力,我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

从那以后,他才慢慢走出虚弱的壳子,跟着老师的步伐,一点点地去学习,去突破。

当父母的,千万不要这样赞美孩子

04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

有时候,「批评」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又常常伴随着伤害。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许多父母批评孩子,都存在着两个误区。

其一:批评=控制。

你只有按照我的标准、我的要求去做,才是对的。

否则,我就要批评你、纠正你。

其二:批评=羞辱。

孩子犯错时,许多大人习惯在批评的同时,采取一些羞辱性的惩罚手段。

比如当众辱骂、殴打孩子等。

这不是建设性的批评!

因为,它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

在这里,父母占居高位,掌握主导权,俯视着孩子;

而孩子则充满被动,没有话语权,也没有选择权。

它的目的,更像是把孩子套进权威的壳子里,限制孩子自我的发展;

而不是推动孩子走出壳子,突破自我,实现成长。

这样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而真正有建设性的「批评」,双方应该是平等的。

父母有权利提出批评,而孩子,也同样有权利拒绝批评。

我的堂妹,曾在小时候有过这样一段经历。

有一次,她趁爷爷去洗澡,偷偷从他口袋里拿走了15块钱。

几天后,爷爷来到她的房间,盘问这个事情。

当时,她内心很恐惧,害怕受到惩罚,不敢承认。

爷爷心里其实知道是堂妹偷的,但却没有强硬拆穿,而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她:

“如果是我冤枉了你,我向你道歉;

但如果真是你拿的,我希望你能就此改正,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整个过程,更像是一场平等的交流,而不是权威的压迫。

但它却在堂妹心里定下了一根锚,促她反省,教她成长。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偷过钱。

如今,每每聊起这件事,堂妹都会心怀感激,感激爷爷保全了她卑微而脆弱的自尊。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爷爷强硬地拆穿了堂妹,并惩罚她,也许确实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堂妹也会从此被套上一个“小偷”的壳子,充满耻辱,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也因此,平等的批评,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把主动权归还给孩子。

当孩子无力承接的时候,我们不能贸然向前,逼迫就范。

只有这样,孩子才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去消化、自省与成长。

毕竟,批评的终极目的,是促进成长,而不是加剧伤害。

当父母的,千万不要这样赞美孩子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说,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认真对待。

这里所说的「认真」,

不是指一味地赞美,因为那很有可能是一种阿谀与敷衍;

也不是指一味地批评,因为那很有可能是一种控制与羞辱。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能被一个人真实地看见,真诚地对待。

也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清理自我,完善自身。

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放下世俗的攀比与功利,放下个人的偏见与私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看见「眼前具体的孩子」。

看见孩子的资源与潜力,也看见孩子的弱点与盲区,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真挚的建议。

不管是提出表扬,还是提出批评,

只要你足够认真,足够真诚,它最终都会成为一股力量。

推动孩子一步步走出壳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当父母的,千万不要这样赞美孩子

-END-

作者:天雅。一个有想法、有态度的心理学科班生;责编:陈沉沉。来源:武志红(ID:wzhxlx)。


了解更多教育知识,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家教智慧(ID:JiaJiaoZH),国内有影响力的家庭教育公众平台,为您提供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全方位指引您培养优秀孩子、营造幸福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父母   孩子   目的   都会   壳子   堂妹   可能会   盲区   平等   爷爷   批评   女儿   努力   老师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