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老人打公交司机事件:年龄不应该成为护身符


哈尔滨老人打公交司机事件:年龄不应该成为护身符


我们希望它严苛的时候,它弹性柔软格外仁慈;我们希望它网开一面宽大处理的时候,它硬性规定权威神圣雷霆手段。


——我很不喜欢它的双标法则。


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65路公交车上,一老年乘客因嫌司机开得太慢,抡起买菜车砸晕司机。


这里,有必要做个区别解释。


打人,分伤人程度和被打对象,最后的法律量刑界定标准也不一样。


打普通人,就是轻伤重伤、民事赔偿或是故意伤害;打警察,那就是袭警妨害公务,这就够刑拘批捕的;打公交司机,这就属于危害公共安全,也是要判刑坐牢的。


乘客殴打司机,如果车子是踩停尚未行驶,那就是故意伤害,针对司机个人而言的;如果殴打过程中,车子是在行驶中,是在打人之后司机踩停刹车的,那就是危害公共安全,这是针对车上全体乘客而言的。


视频中,是老人抡起买菜车砸司机头部,司机踩停了刹车,且车上还有不少其他乘客,车子踩停后司机晕了。


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个老人,都构成了危害公共安全罪。


哈尔滨老人打公交司机事件:年龄不应该成为护身符


插一句,2018年12月27日,30岁的海南女子陈兰(化名)因为咨询车费问题与司机符师傅发生口角。


情绪激动的陈兰突然伸出右手,扇了符师傅脸部一巴掌。符师傅赶紧刹车,打电话报警。民警赶到现场带走陈兰。


最终,法院一审对陈兰判刑4年,罪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一个耳光,4年牢狱。


哈尔滨老人打公交司机事件:年龄不应该成为护身符


再插一句,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一辆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一名女乘客因为错过下车地点,与司机争执互殴,导致车辆失控撞击后坠江。


最终,车上15人丢了性命。


因此,凡是那些蠢话傻话说“不就是打了司机一耳光,至于判刑4年”的吗,建议都去脑科看看脑子。


司机被打,方向盘失控,车子翻了,车上几十条人命陷入危险境地,谁来对这些无辜生命负责?


哈尔滨老人打公交司机事件:年龄不应该成为护身符


2


海南女子打了公交司机一耳光,坐牢4年,刑事拘留批准逮捕。


到了哈尔滨这边,老人抡起买菜的小推车砸晕了司机,结局如何呢?


警方给予施暴者郝某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没有刑事拘留,仅仅是10日行拘处罚。


更为讽刺的是,司机金师傅目前还在家里静养,一切治疗费用都是他自己支付的。


在打一个耳光都要赔偿2万元的民事纠纷案例里,砸晕了一个公交司机,竟然一分钱都不用赔...


民事赔偿、刑事责任,全都没有追究到这个老人头上。


——就因为他68岁的“高龄”?要是48岁就抓起来坐牢?


法治精神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金师傅表示,“这对我太不公平了”,他表示接下来会走法律程序,为自己讨个公道。


哈尔滨老人打公交司机事件:年龄不应该成为护身符


3


社会公共事件里,话题难免会谈论到法律尺度与道德底线、执法者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以及和稀泥执法所带来的危害。


那个江西教师,因为网上发表了不合适的“防疫”言论,被顶格处罚行政拘留15日。


那个广西玉林男子,因为网上发布了一个恶搞“炸收费站”的特效视频,被行政拘留10日。


哈尔滨这边,老人抡起推车砸晕司机,居然也只是行政拘留10日。


未满14岁的孩子、年纪超过60岁的老人、精神病患者,俨然成了犯罪分子的金牌护身符了。


这不是什么好现象。


人们敬畏尊重法律的同时,是法律也应该同样敬畏尊重每一个生命。


同样的剧情前提下,海南女子坐牢4年,哈尔滨老人行拘10日。


我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


哈尔滨老人打公交司机事件:年龄不应该成为护身符


4


两年前,同样是哈尔滨,哈尔滨首例妨碍公共交通安全驾驶案宣判。


2019年1月13日,吕某酒后乘坐哈尔滨郊6路公交车时与驾驶员侯某发生口角,在公交车行驶中殴打驾驶员,2次怒扇司机耳光。


5月8日,黑龙江哈尔滨市松北区法院公开审理了此例妨害公共交通安全驾驶案。


最终,吕某某因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该案是自“新条规”以来,哈尔滨审理的首例妨害公共交通安全驾驶案。


哈尔滨老人打公交司机事件:年龄不应该成为护身符

哈尔滨老人打公交司机事件:年龄不应该成为护身符


5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还要严重。因为犯罪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败坏了水的源头。


绝不可过分信赖道德说教的力量,绝不可忽视司法不公带来的恶果。


法律应该是用来保护守法公民正当权益的,而不是对无德无法者实行宽大处理。


执法者不可和稀泥式执法,判决者不可凭个人意志断案。


不应该,让民众在公权力面前战战兢兢,而是应该让公权力在民众面前,谨小慎微。


哈尔滨老人打公交司机事件:年龄不应该成为护身符


即便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在“尊”和“爱”之前,也是有前提条件的:老者有德有修养、幼童淳朴善良。


为老不尊的、未成年人渣的,也去“尊”去“爱”,岂不是扯淡。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空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反之,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稀泥和多了,烂泥便扶不上墙,最终便是“大厦将倾兮,一木难支。



哈尔滨老人打公交司机事件:年龄不应该成为护身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哈尔滨   公权力   和稀泥   哈尔滨市   司机   老人   护身符   海南   交通安全   乘客   车子   师傅   车上   道德   年龄   公交   事件   法律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