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少年包青天》作为童年经典神剧,它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话题和兴趣,爱刷老剧的网友,总是能从里面找到许多欢乐,又或者找到想说道说道的点。

这部剧有7个案子,分7个单元,分别是:名扬天下,血祭坛,隐逸村之谜,殿前扬威,五鼠闹相国,魔法幻影,翻龙劫等。

这7个单元,将原本孤家寡人的包拯团队,逐渐壮大,包拯也在这个过程中,心智逐渐变得成熟,开阔。

公孙策说过:“士为知己者死”

正是因为这种“为知己,即便是牺牲也在所不惜”的情感需求的牵扯,将他们5个,捆绑在了一起。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一起成长,相互扶持,可他们每个人,却又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成长曲线,更有自己的价值所在。

整部剧中,包拯作为绝对的主角,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围绕他转的。

但除了包拯之外,还有一个让人无法忽略的人物,他的价值,远不是衬托包拯的聪明这么简单。

这个人,正是有瑜亮情结的傲娇男公孙策。

剧中的“魔法幻影”,正是证明公孙策价值的一个单元。

可惜的是,网友对这个单元印象并不深,大多只记得“冰冰凉凉血,疏疏密密风,谁共涉流水,依仗石桥东”这首诗、漂亮的丫头,以及头上带了一排发夹子,顶了个鸡窝,头造型辣眼睛的康乔。

只是,这样的一个单元,为什么在观众心中,存在感这么低呢?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01、案子作案手法简单,错漏百出

这个案子的作案手法简单,错漏百出,甚至给观众一种极其敷衍的观感。

这是区别于其他6个单元最本质,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少包的每个单元,其实都有许多共性,例如,大多是案中案的形式,真凶面前,还有真凶,案子本身以外,还有其他的案子。

而且,以包拯为主导的其他6个单元中,凶手的作案手法,都涉及到了“密室杀人”这个点,只有“魔法幻影”是没有的。

密室杀人,说白了,其实是凶手故布疑阵,给侦查的人一个错误的思维引导,让侦查者陷入思维的误区里,从而达到完美犯罪的意图,也给侦查者增加了许多难度。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事实上,在小兮看来,公孙策非常聪明,而且擅长谋划,如果在现实生活的职场上,他会是一个既有远见,又能平衡四方的人物。

整部剧中,他对案子的调查,很多时候,其实领先于包拯。

只不过,他是悲催的男二号,总是时不时被干扰,下毒,暗杀,纵火,一再地错过,一再的被包拯的“男主光环”打压,这才没了出头的机会。

在“魔法幻影”的这个案子里,熊炎和雷石就因为一双鞋子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当然,这只是诱因,康乔才是他们矛盾的关键)。

随后,熊炎就死在了表演现场。

光天化日之下的死亡,排除了现场行凶的可能,他身上引爆的东西爆炸后,气味飘散在空气中,作为一个在衙门长大的男人,公孙策本能地就会考察现场,确定疑点。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熊炎被炸死,和他有过争吵的雷石失踪,整个戏班子人心涣散,从一开始就给外人透露出一股神神秘秘,做贼心虚的感觉,又有康乔自作聪明的一再“绿茶艺式”试探。

这种种,都将公孙策等人的视线,引到了他们自己身上而不自知。

正常人不会因为一双鞋吵了一架就杀人;

熊炎被杀当天,丫头屋里出现同样的燃烧气味;

自认和玉梨师傅不熟悉的彩云天戏班子,康乔是如何学到人家的杂耍绝技凤舞九天的?

不是做贼心虚,康乔为何一再试探调查进度;

丫头为何会不顾危险,大半夜穿着夜行衣上山采药;

最熟悉镇内事务的镇长和外来人公孙策同时遭遇刺杀,凶手杀人动机不难猜;

……

种种极其明显的巧合,线索,都在无形地提醒公孙策,不仅这个戏班子的人不对劲,就连戚老爹和丫头都不对劲,而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02、推理过程直白,观赏性不强

有了前面的种种线索,公孙策距离这个案子的真相,其实已经很近了。

他和包拯不同,包拯擅长推理,公孙策推理稍微薄弱些,但他擅长谋略,这两人在日常中,其实是互补的属性。

如今独立行事,编剧给了他一个很特别的助攻:庞飞燕。

为什么说特别?

因为庞飞燕和他出身一样,都是官宦子弟,见多了官场上的魑魅魍魉,对人有着天然的敏感度。

他们俩对事有足够的权衡利弊的思维和能力;对人,有极强的“鉴婊”和识别能力。

康乔发挥茶艺的时候,庞飞燕和公孙策下意识的排斥,就说明了这一点。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为什么说飞燕是公孙策的助攻呢?

因为庞飞燕擅长推理,而且,是那种结合生活经验,以事实为依据,脑洞大开的推理。

一直以来,我们看这部剧,对于庞飞燕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弹幕里一片热闹,大多是对她咋咋呼呼的排斥,只有这个单元,网友们弹幕画风是不一样的。

弹幕上,大多是这样的:

“这剧本透的这么厉害吗?”;“这剧透的,绝了”;“飞燕,你真相了”;“完了,你是下一个包拯,下一部就叫飞燕探案记”;

“飞燕是神逻辑,楚楚是神助攻”;“下部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少女庞飞燕”;“下一部就叫庞太师女儿与其女婿二三事”;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这些说明了什么?

说明,此时的飞燕,替代了包拯的作用,也就是,她在这个案子中,替代了“包拯擅长推理”这个特质。

有了前文所说的种种疑点,加上往日里的经验和知识面的积累,公孙策在调查这个案子的过程中,难度系数被削弱的同时,又能给他从谋略上做一些安排。

最简单的一点:剧中反复提到的“三年前”这个时间点。

公孙策是标准的官二代,他的娱乐休闲活动,会相对丰富,又有一个爱好杂耍的亲爹,所以他对于原本的杂技班玉梨师傅,有一定的印象。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三年前,玉梨师傅失踪,关于她的鬼魂之说,出现在来燕镇附近官道的某个山洞里

三年前,来燕镇发生官道劫银大案,发生地距离玉梨师傅鬼魂之说出现的山洞很近;

也是三年前,戚老爹和丫头落脚来燕镇,并深居简出;

正是这个“三年前”的时间点,将玉梨师傅,彩云天戏班子,大劫案当事人,戚老爹和丫头,这些看似无关的人,串联了起来。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那么,为什么小兮会说,这个案子的推理过程观赏性不强呢?

因为公孙策和庞飞燕在调查的过程中,就像我们做一道几何证明题一样,是通过一步步讨论,论证,得到答案的。

也就是说,在调查的时候,发现什么疑点,公孙策都会跟庞飞燕一起推演一番,庞飞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推理能力,将疑点一一排除,留下需要继续论证的点,两个人再往下调查。

整个过程,是相对公开透明的,对于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而言,这个案子,也就不具有什么神秘性,反而显得草率了一些。

而且,整个过程,少了些日常的互动,显得单调许多。

这个点,和包拯查案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包拯查案,他习惯性地沉迷在一个人的思路里,查到点什么,他也不说,就一个人琢磨,楚楚无意中的许多提示,他捕捉到了以后,能一个人苦思冥想一整夜不吭声。

观众看的云里雾里的,好奇心就被挑动起来了。

他这个样子,就像是在解几何证明题的过程中,自己一个人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只有他自己看得懂,别人都一头雾水。

等到他自己确定答案了,他才会把解题思路,写到卷子上,关键是,他不是一口气写完,而是写一个点,解释一个点。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明明几个“因为”“所以”就能解决完的事,他非得扯半天,等凶手现形之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番。

可在这个过程中,他一个人冥想,其他剧情都显得空洞无聊了,怎么办呢?

编剧很聪明,他给这部分剧情,加入了不少斗气,笑闹的日常环节,以烟火气充实剧情,塑造角色,以此填充包拯调查案子以外的时间上的空白。

有了这样的对比,公孙策这个案子的存在感,自然低很多。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03、辅助章节,用以促进策燕CP感情的转换

整部剧,谁是主,谁是副,自是不必说的。

但同样聪明,又有瑜亮情结的公孙策,总要有表现的机会,不然他怎么配跟包拯搭档,成为他一生的“黄金绿叶”呢?

所以说,为了这一点,编剧也算是用心良苦,搞了个几乎毫无关联性的“魔法幻影”,其实就是为了证明公孙策的能力,包括职场致仕的能力。

诚如前文所说,减少了日常环节、包拯解开谜题时的过程以及后面包拯晓以大义的环节,“魔法幻影”这个故事的体量就显得薄弱许多。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整个案子跨时仅有4集,而包拯为主的其他案子,都是6集的,按照40分钟一集算,这里面是整整80分钟的差距。

观赏性差了很多,剧情时长少了三分之一,又没有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自然是存在感不强的。

但作为辅助章节,这个故事,其实有一个更关键的作用,那就是用于人物情感的转变和剧情的过渡。

小兮提到过,这版的包拯,是处于成长期,心境也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变得开阔。

从心理年龄上看,公孙策显然要比包拯成熟一些,他的人物弧光,相对比较完整,但故事总要有些趣味性的,所以,策燕CP的组合,就担当了这个作用。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庞飞燕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公孙策变得不同的?

其实是从崔明冲给公孙策下毒,庞飞燕夜以继日地亲自照顾他开始,一开始是愧疚,后来则多了些其他的情绪。

那时候,堂堂太师府千金,衣不解带,事无巨细地照顾公孙策那么久,这才让公孙策梦里都有一个温柔的小仙女。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庞飞燕一开始,喜欢跟包拯吵,跟包拯闹,但自从公孙策出现以后,庞飞燕的身边,大多时候跟着的都是公孙策,而不是包拯。

她吵闹的对象,也换成了公孙策,完全是欢喜冤家的姿态。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后来,在相国寺里,包拯始终卧病在床,庞飞燕依旧是围着公孙策转。

这时候,庞飞燕可不知道“一吻之盟”的真相,她口中认定的婚约对象,还是包拯,但嘴上跟公孙策傲娇,身体却很诚实。

基本上是公孙策走到哪儿,她跟到哪儿。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她是对案子感兴趣,这算是一个原因吧,更多的原因是庞飞燕觉得公孙策更有趣。

她的心思,也更愿意去跟公孙策去吐露,例如他们在知返林一夜未归,两个人的谈心,还有距离的拉近等。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原本就有傲娇的公孙策,其实需要一个放下自己强烈的不甘心,拉下神坛,身上多一些烟火气的机会,庞飞燕的出现,以及他跟庞飞燕的感情线,就是为这“烟火气”服务的。

所以,他们需要一起促进情感转变的契机。

魔法幻影里,就有相关的剧情设置:

一是“茶艺大师”康乔时不时的主动勾搭,撩拨,把庞飞燕搞得像是泡在醋缸里似的;

二是,庞飞燕在这里两次救了公孙策,甚至用自己去挡刀。

这是下意识的行为,甚至,她开始在意公孙策对她爹庞太师的观感,以及未来更多的东西,即便此时,庞飞燕还不知道自己的感情,但她的潜意识里,明显已经有公孙策的。

属于情深而不自知的那种。

《少年包青天》:全剧7个单元,为何“魔法幻影”存在感这么低?

结尾

总的来说,魔法幻影这个事,虽然存在感不强,但如果没有它,直接跳到了最后一个单元,那么,公孙策的个人价值,他和庞飞燕的情感转换,都会变得很突兀。

公孙策和庞飞燕一样,他们的成长环境相似,见识过的东西也差不多,对许多事,更通透敞亮,相对来说,他们的组合,其实更有看点。

只是,即便是在这个单元中,以公孙策为主导,但庞飞燕的气势也不弱,两个人两相平衡,也就没法突出谁比谁更厉害这个点,加上前文分析的种种,这个单元变得存在感薄弱,也就不足为奇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幻影   前文   公孙   单元   戏班子   魔法   太师   全剧   疑点   飞燕   案子   凶手   剧中   丫头   师傅   剧情   少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