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孩子成才的背后,离不开父母的托举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这句话来自袁隆平院士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妈妈,稻子熟了》,在袁隆平爷爷80岁那年,湖南卫视为袁爷爷办的一场“为了大地的丰收”专场文艺晚会,晚会上,这封信曾让大家泪流满面

多年过去了,当时的年轻人很多已经为人母、为人母,再细细阅读这封信,感触又更深了一点。

袁隆平院士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孩子成才的背后,离不开父母的托举

孩子是一颗种子,育种的是父母

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就如同培育一粒种子,大自然就好比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土地肥沃程度就好比孩子成长的家庭条件,种子的优劣就如同父母的基因遗传,除草、杀虫就如同父母的关爱和管教。

鸡娃”如同是在拔苗助长,前期看似长得好、长得快,可很难坚持到开花结果;

放任不管,田里可能就会出现草比禾高的场景,最后,禾苗也无法开花结果;

有教育研究机构调查发现,小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家长决定的。

换句话说,家长的素养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袁隆平院士成功的种子也是父母在其年幼时种下的。

在信中,袁隆平院士也有提到自己的母亲,说自己的母亲是一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一辈子没有耕种过。

袁隆平院士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孩子成才的背后,离不开父母的托举


在袁爷爷对母亲的回忆和描述中,母亲华静知书达理、贤惠慈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物质贫乏、动荡不安的年代,路边信手采来的野花,也是插花的好材料,摆在家中的阳台上,现在常说的精致生活不过如此,闲暇之时,喜欢给孩子读尼采,教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博爱、诚实的人。

袁隆平一共5兄弟,4个大学生,1个中专生,在那个年代,含金量是极高的。这都离不开父母的潜移默化和教养。

在战争的年代,一个不堪重负但回家依然保持笑脸的父亲,一个乐观开朗的母亲,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孩子爱、坚韧、创造……

袁隆平院士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孩子成才的背后,离不开父母的托举

伟人都爱读书,知识有时候改变的不止是自己的命运

袁爷爷虽然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但他不是天生的农民家庭,相反他出生于书香世家。

祖父袁盛鉴是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

父亲毕业于当时首屈一指的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

妈妈是大家闺秀,高中毕业于镇江的一所英国教会

袁隆平出生时,林巧稚接的生,姨妈当时是协和医院的护士长

妥妥的高知家庭,和农民、农业搭不上边。关于自己取得的成就,袁爷爷在信中是这样写的: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不管何种家庭出身,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读书是必经之路,哪怕在封建社会,享受至高无上权利的皇帝,都是非常博学的,不仅自己要读书,皇子公主也要读书。

袁隆平院士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孩子成才的背后,离不开父母的托举

虽然时代动荡,袁隆平院士一家人一直颠沛流离,但是无论到哪里,在遍地是文盲的年代,袁爷爷的父母依然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光小学袁爷爷就换了3所,但接受教育的路也一直没有中断。

袁隆平院士说:“我们不管喜欢什么,都能从书中得到答案。”

伟人们的共同喜好大概就是爱读书,读一辈子的书。

袁隆平院士为实现“禾下乘凉梦”读过多少书,可能他自己也不曾估计,记不清、数不清了,最后,通过知识改变了全国、甚至全世界很多人的命运。


袁隆平院士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孩子成才的背后,离不开父母的托举

子不一定承父业,父母的格局很重要

袁爷爷从书香门第跑去种田,父母能够支持,实属难得。

《袁隆平》电影里有这么一个场景,袁隆平带学生在海南做水稻研究,和妻子交流谈到自己的父亲,才得知父亲已经去世的消息,他向妻子发出了质问:“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妻子的回答是:“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是想叫你回去的,可是父亲说:“隆平忙,其他亲戚都能来,但是隆平不能来,他在干大事,他是为老百姓尽孝,尽的是大孝。

袁隆平院士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孩子成才的背后,离不开父母的托举

袁爷爷在信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1957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那个时候袁爷爷的母亲已经70岁了,但是为了孩子,还是义无返顾地去了安江,最后,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父母的格局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子不一定承父业,父母真正传承给孩子的不只是家产,更是知识、是精神、是“家风”。

袁隆平院士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孩子成才的背后,离不开父母的托举

今日话题:父母做过哪些事情让你记忆深刻?你为人父母后行为上发生了什么改变?

#中国妈妈Young#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孟德尔   院士   尼采   父母   妈妈   孩子   颠沛流离   大家闺秀   开花结果   爷爷   种子   父亲   母亲   年代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