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学作品,为何偏爱妖怪?

前言:在妖的世界里,充满了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充满了利用与争夺,这一切却是人造出来的幻境。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从传说里取经,让妖在人造的幻境里上演悲欢离合。妖,这种看似和人对立实则暗藏人性深处的特殊物种,为何能够成为主角?

“事出反常必有妖”

古今文学作品,为何偏爱妖怪?

《阴阳师》手游萤草立绘,来源:游戏官网

提到妖,我们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大喊一声“妖怪!吃俺老孙一棒!”妖在我们心中就是反面,不正常的代名词。不过最近几年,非主流话语中,也会提到某人“妖孽”,表示一种离经叛道,“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妖就是“反常”的代名词。

“妖”这个字的来源,本为从女从芺(ao),本来是形容植物生长娇柔如女子。但古代女性地位较为低下,故而“妖”也渐渐成为了贬义。

在《说文解字》里面解释为: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从字面意思上讲,就是说,不在正确的时间发生的事情,就是灾;不在正确的地方产生的事物,就是妖。

早期道教的理论中多有镇妖驱邪的内容,在《崆峒问答》中,对“妖”进行了阐释:“人之假造为妖”,也就是说,妖是人借用别的事物创造出来的东西。放在今天,有点类似于“模仿式创新”?

《左传》曰:“人之所忌,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将人所忌惮的事物的夸张面放大,就成了人为的“妖”。

清代的才子纪晓岚,在他自己的手帐《阅微草堂笔记》里,也写了一些传说轶闻。

先叔母高宜人之父,讳荣祉,官山西陵川令。有一旧玉马,质理不甚白洁,而血浸斑斑,斫紫檀为座承之。恒置几上,其前足本为双跪欲起之形,一日左足忽伸出于座外。高公大骇,阁署传视曰:此物程朱不能格也。一馆宾曰:凡物岁久则为妖。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在其他的一些文艺题材里,也时常看到妖物的身影。

《山海经》的九尾狐历经千年流变

古今文学作品,为何偏爱妖怪?

《封神演义》里的反派,九尾狐(是个男的)

论《山海经》里的神仙妖怪,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九尾狐”了。

大禹的老婆涂山氏,是九尾狐。这个九尾狐是好的。

纣王的老婆妲己,也是九尾狐。这个九尾狐是坏的。

明明都是一国之君,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涂山氏宽宏大量,美名远扬。

纣王昏庸无道祸国殃民,最后亡国,妲己“狐媚惑主”比纣王还知名,沦为后世文学创作者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前两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听说原著有“模仿式创新”)、《青丘狐传说》(取材自聊斋志异)等仙侠电视剧,都把九尾狐作为主角。

这些九尾狐,或机敏可爱,或长生不老,或巧言令色,都具备灵力甚至能搅动四海八荒(我对这个词的记忆就是从《三生三世》开始的),不可谓不传奇。

九尾狐在20几年前还出现在了日本动漫《火影忍者》中,可爱天真的漩涡鸣人,就带有九尾狐的血统。

九尾狐之所以成为众多文艺创作者的钟爱,更在于它的争议性,可以充分传达人类的心声。

《搜神记》:假借妖怪传达人类心声

古今文学作品,为何偏爱妖怪?

《十兄弟》剧照,来源:豆瓣

《搜神记》是《山海经》之后较广为流传的一本志怪小说,里面记载了干将莫邪、东海孝妇(也就是后来的《窦娥冤》)、董永织女等流传千年的故事。而其中的妖魔鬼怪也是特色各异。比如说上面这头牛。

太安中江夏功曹张骋所乘牛,忽言曰:“天下方乱,吾甚极为,乘我何之?”骋及从者数人皆惊怖。因绐之曰:“令汝还,勿复言。”乃中道还,至家,未释驾。又言曰:“归何早也?”骋益忧惧,秘而不言。安陆县有善卜者,骋从之卜。卜者曰:“大凶。非一家之祸,天下将有兵起。一郡之内,皆破亡乎!”骋还家,牛又人立而行。百姓聚观……骋兄弟并为将军都尉。未几而败。于是一郡破残,死伤过半,而骋家族矣。京房易妖曰:“牛能言,如其言占吉凶。”

干宝《搜神记》

会开口说话又能直立行走的牛,第一次说话就跳预言家,牛魔王怕不是从这里学来的。而借牛的口来发表预言,也许和当年陈胜吴广学狐狸叫的那一套同宗同源。

在《仙剑幻璃镜》(游戏版)中,最让我动容的便是在以前文章里提到过的饕餮,它死的时候还在念叨“我想吃的更多一点,只有我吃到足够强大,我爹才能看见我,才会回来找我。”

这是不是在说,有些人,不断地去让自己成为更厉害的人,只为了证明给当初“看不上自己”的亲爸爸看?借夸张之物,来譬喻现实中极端之事,正是“妖”的精髓之一。

《甄嬛传》:众妖之首方可上位

古今文学作品,为何偏爱妖怪?

《甄嬛传》剧照,来源:优酷视频

《金枝欲孽》之外,另一个知名的宫斗戏非《甄嬛传》莫属,里面宫斗和妖怪的厮杀何其相似,只有甄嬛这个玛丽苏能够纵横捭阖笑到最后。

观众都不喜欢她进甘露寺那段受尽折辱的黑历史,只喜欢她回宫逆袭的畅快淋漓,殊不知凌云峰的珠胎暗结和家族的内外交困才是她成长(黑化)的转捩点。

这三观略显不正的故事线,道尽了所谓的荣华富贵背后那深不可测的成本——那便是成为宫里的“众妖之首”。试想甄嬛垂垂老矣,是否后悔当初舍弃玄清(《甄嬛传》小说里的男二名字),最后又亲手送他上路?也许她早已把记忆掩埋在在新的宫闱秘史里,压根不敢再记起了吧。

行走世间,皆是妖怪

摆脱的内心阴暗面和原始动物性,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提升境界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文学作品偏爱写妖的原因。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没有对《西游记》和《新白娘子传奇》里的妖进行剖析,这两部文艺作品里的妖,最终都踏上了修行之路,以求摆脱罪孽,远离红尘,实现妖性的洗涤。

观众们欣赏小龙女的清新出尘,也羡慕隐居世外的扫地僧:小龙女经历磨难才能和过儿隐居,实现真正的“生活在别处”,扫地僧则历经江湖风风雨雨,才偏安一隅,隐忍不发。他们或许都曾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甚至走火入魔,身中剧毒。但也正是这样,才证明他们来过。

也许,人总要经历一场由人自己精心策划、自导自演的幻境之后,才能够逐渐洗去身上的“妖性”,终于参透自己的取舍、自己的所作所为,才算不枉此生。

作者:欣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崆峒   妖由人兴   妖怪   西游记   山海经   反派   创作者   草堂   幻境   反常   文学作品   古今   文艺   事物   人类   来源   可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