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朋友圈让人泪奔的《三分钟》,你真的看懂了吗?

刷屏朋友圈让人泪奔的《三分钟》,你真的看懂了吗?

最近有个短片《三分钟》刷屏了朋友圈,说的是一个火车乘务员和儿子丁丁的故事,他们新年团聚的时间,只有火车停靠的三分钟。

三分钟里,丁丁磕磕绊绊的背起乘法表,因为妈妈曾经告诉他背不下来就不能上镇上的小学,就更见不到妈妈了。三分钟的倒计时很快就结束了,乘法表背完了,车又该启程了。

很多网友感动落泪:

@苗hala:我们还是那么容易被感动,三分钟传递很多,孩子背完九九乘法表的执着,妈妈工作特质而离别,更多的是一个个团圆相逢的场面,再相遇即是离别的意义

@LeeMond萌:孩子突然开始背乘法口诀的那一刻,泪崩了

@悟空丸灬:看哭了,在外地第八年了,没有亲人,没有女朋友,唉

@质子鲨鱼:我觉得最感动的不是亲情,是小孩执意要背完九九乘法表。他妈在这个时候想用言语表达感情,小孩却用背表这个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重视。

刷屏朋友圈让人泪奔的《三分钟》,你真的看懂了吗?

短片令人感动,也让人欣慰,看哭了无数人,很多网友感动落泪,却让我想到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中国,有多少孩子因父母的工作性质,变成了一类特殊人群——留守儿童——

01

刷屏朋友圈让人泪奔的《三分钟》,你真的看懂了吗?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从未停止过,2月4日,百名来自南京市区的少先队员在南京地铁S9翔宇路南站集结,他们即将搭乘“情暖童心•幸福列车”,前往高淳与百名留守儿童少先队员结伴交友。在当天的融合活动中,城乡孩子手拉手,一起升国旗、唱国歌,一起走进融合课堂,流动的青少年宫项目组则给孩子们带去了机器人体验、非遗文化、趣味线描等课程。活动现场,孩子们不仅共同体验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还交换了爱心明信片和暖心小礼物。

刷屏朋友圈让人泪奔的《三分钟》,你真的看懂了吗?

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发布了《2017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根据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4000万的总数进行估算,并将父母一方单独外出和父母双方均外出的农村学生计算在内,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共有超过2300万留守儿童。

在农村地区,完全留守儿童多是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或是被寄养在亲戚家,难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超过10%的农村留守儿童一年中难见一次父母,甚至分别有3.9%和8.5%的农村父亲和母亲一年也不与孩子联系一次。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孩子和父母必然有太多的联系,是在哪里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孩子的母亲破腹产下孩子,孩子一直没有哭泣,因为孩子的母亲还在手术台上没出来,当孩子的母亲来到孩子的病房,刚一推门,孩子就哇哇的哭了起来,可见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交付。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必定是终身相连的,不管父母多么的混蛋,孩子都把父母当作天,当作山。父母的行为模式直接影响了孩子,依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家族关系,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也就这样形成了。留守儿童不缺吃不缺喝,因为父母在外务工,可以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但是怎么也满足不了孩子的心灵健康。他们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也没健康的亲子关系,逐渐产生了溃烂的社会关系。

刷屏朋友圈让人泪奔的《三分钟》,你真的看懂了吗?

心理学研究认为,原生家庭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事实上,生活在没能提供足够关爱的原生家庭中,留守儿童除了会怨恨自己的父母,性格孤僻,悲观自卑,还有可能会在无意识中模仿父母的做法,将所受的伤害加诸于自己的孩子身上。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也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5年,一位年仅12岁的留守女孩毒死了自己最好的玩伴;湖南一留守儿童杀害73岁老妇,拿走其身上700余元现金后逃离现场。背后折射的,正是家庭和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怀和教养的不足。

02

刷屏朋友圈让人泪奔的《三分钟》,你真的看懂了吗?

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认识的第一个男人和第一个女人,孩子这一生的成长都系于父母,父亲教会孩子男人的担当和责任,母亲教会孩子女人的温良贤淑,可是远离孩子的父母,何时教会孩子这些?

所以,作为父母,应尽量多陪伴在孩子身边,万不得已因为工作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就更应平时对孩子多加关心,教育孩子注重方式方法:

1、 节假日多回家或接孩子与自己团聚

节假日的时候要尽量回家陪伴孩子,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赚钱固然重要,但是陪伴孩子成长更加重要,希望父母能够权衡,建议大型的节日最好是能回家,特别是春节。另外,孩子的生日如果可能的话,尽量是能和孩子一起过。

2、 勤打电话或视频

如果长时间不能回家,那么一定要多打电话或视频和孩子,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学习有什么困难,生活有什么变化,一定要记住孩子说的一些事情,下次电话或视频的时候可以提出或给孩子一些建议,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爱。

刷屏朋友圈让人泪奔的《三分钟》,你真的看懂了吗?

3、 书信

很多人认为现在沟通方式很多,写信已经过时,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很多打电话不好沟通的话,通过写信能过很好的表达,另外,信便于保存,方便今后再看,建议父母在工作至于多与孩子进行书信的沟通,父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侧面了解孩子

可以给孩子的老师打电话,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也可以让老师多多关心孩子;给孩子的同学打电话,从同伴那里了解孩子,有时候孩子会和同伴说自己的心理话,父母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

5、 邮寄礼物

父母在外地可以通过网上购物,邮寄给孩子,时常收到父母寄得礼物,会让孩子感觉父母爱自己,孩子也可以在同伴跟前炫耀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的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刷屏朋友圈让人泪奔的《三分钟》,你真的看懂了吗?

6、 平等交流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把孩子当成朋友,不管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还是打电话或写信的时候,不要有意无意的告知孩子父母赚钱都是为了孩子,不要给孩子压力。

7、 倾听孩子的心声

其实很多儿童是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无耐,只是作为儿童,心理生理都发展不成熟,这个阶段很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作为父母,在能陪伴孩子的时候,要多和孩子沟通,多听听他们的心声,看看孩子需要怎样的关爱。

8、尊重理解

很多时候,父母把对孩子爱变成了批评,打骂,误以为孩子就是要打骂,这样都是错误的做法,对于留守儿童,更不能打骂,平时他们缺少关爱,心理比较敏感脆弱,父母更加要尊重理解孩子,给予更多的爱,爱能化解一切。

还有些父母虽然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但对孩子关心较少,当起了“隐形父母”,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与“留守儿童”无异,尤其是父亲,平时与孩子没有沟通,也很少与孩子交流,把所有照顾孩子的重任交给了母亲和爷爷奶奶,其实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重要的事业!

作者:灵润妈 爱好文字的职场妈妈,希望每篇文字都能给你带来心灵的力量,用温暖且深度的文字传递幸福与美好,原创分享大量科学育儿、亲子教育、心智成长类文章。原创文章,转载请留言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少先队员   同伴   教会   朋友圈   平时   父亲   父母   母亲   心灵   农村   妈妈   儿童   孩子   心理   家庭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