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历史的沉渣不容泛起

历史的沉渣不容泛起

有人在我的贴文里跟了这么个帖子:

您的日记我真没读过,但方方日记先看过几篇,感觉一般,后来网上争议多了,更发展到国外光速出版成书了,我又特地全部拜读了一遍。她自己说是因约稿写的,“约稿”这玩意儿就值得推敲了。既然是约稿,那就不必多说了,写的人身不由己啊,买主出了钱你能不按人家要求写吗?大家总不会天真地指望中情局花钱请人说中国的好话吧。但日记隐射的内容与英美后期操作默契度之高就有点值得玩味了,请对照近来英美西方攻击中国论点论据细品。进一步想,武汉军运会与约稿同步进行的吗?这里面事儿挺大。

看到这些文字,我十二分地惊诧。一个先看过几篇后又全部拜读了的人,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因为,FF女士的“日记”在第一篇中就白纸黑字地写着:“刚才《收获》程永新给我信息,说不妨写写‘封城记’。”《收获》杂志在上海。它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于1957年创办的。程永新,《收获》的副总编辑。这有什么值得“推敲”的。与美国的中情局有何干?一个读了作者作品的人,居然瞎七瞎八地做出此等荒谬的判断来,这是出了什么鬼。

我猜想,原因可能是:第一,压根没有读;第二,读了,是一目十行地读;第三,读了,也知道是《收获》的程永新先生约的稿,但别有用心,泼脏水,混淆视听,反正又不承担什么责任。

大前天,拜读到某位大学教授且为博士生导师级别的教授写的一篇声讨某位作家的檄文。这位名气不凡的教授开门见山地就是劈头盖脸地一通谩骂:“XX(笔者注:为我所隐去)最低级,最下作的就是拿着‘极左’的帽子,扣向那些武汉为在生死边缘奋斗的梁小霞说句话的医生和质疑她那个‘满地手机’真实性的普通的读者。他们无非就是要真实而已。就被你这样血口喷人,恶意攻击。”

因为是教授,因为是大教授,我又翻了翻挨这位教授骂的作家的作品。可是,仔仔细细地找了一遍,却没有找到教授所骂的内容。

诚然,这位作家在“日记”里是写了梁小霞护士去世的事。但是,当听到消息不实时,赶紧在第二天的“日记”里做了道歉。这难道是不真实吗?这难道是造假或造谣吗?作者对“上纲上线”的谩骂不该做反击吗?我们都知道,在疫情紧张的时期,有关方面对确诊的病例和死亡的人数就做过更改和订正。难道这是造假吗(当然,西方攻击中国抗疫的人就这么认为)?相反,这是实事求是。

再就是那个“满地手机”的事。作者在“日记”里多次做过解释,那“满地手机”,是他人所为。作者还发表过严正声明。声明发表后,制造“满地手机”的主就删除了照片和文字。

一位大学教授,还是博士生导师的教授,如果读了人家白纸黑字写的作品,那么怎么敢说出此等污蔑的话呢?如果没有读人家白纸黑字的作品,那么怎么敢说出此等污蔑的话呢?

据说,这位教授大人,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文学批评有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以文本为依据。我想,这最基本的原则教授大人肯定是懂得的,也肯定传授给他的学生。但是,这位教授大人为啥在批评一个作家的文学作品时却不管不顾人家的作品而如泼妇般地乱骂呢?

余生也晚,但革文化之名的那个史无前例的运动我是经历过了的。无论那个跟帖,还是这位名教授的檄文,都不禁使我想起了那个荒诞岁月梁效、罗思鼎们的文章。他们无中生有、断章取义、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造谣惑众,扣帽子、打棍子,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借用那个岁月的一句流行话,叫做他们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今天,是依法治国的时代,历史的沉渣是不容泛起的。

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 16:5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沉渣   檄文   混淆视听   文学批评   白纸黑字   历史   博士生   中国   大人   教授   作家   作者   日记   作品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