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邵氏“四大王牌”导演,都已去世多年

我们熟悉邵氏“四大导演”——以黄梅戏、风月片、宫廷戏见长的李翰祥,文艺武侠胡金铨,暴力阳刚、热血男儿武侠张彻以及奇幻悬疑、武侠之楚原。

邵氏四大导演代表了邵氏影片的最高水平,不但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也影响了后期诸多作品。

其实,在邵氏成立之初,邵氏也有四位名导演,当时号称邵氏的“四大王牌”,分别是罗臻、陶秦、李翰祥、岳枫。

上世纪60年代邵氏“四大王牌”导演,都已去世多年

时值战后,方兴未艾,六叔邵逸夫、六夫人方逸华带着雄兵强将攻城拔寨,使得邵氏影业在60年代中期已经成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巨头。

其出品的黄梅调电影,可谓一骑绝尘,1962年上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取得了巨大成功,影响空前绝后。

同时,李翰祥的古装宫廷戏奢华大气、考究细致,不但收获了众多大奖,更代表了当时华语电影的最高制作水平;罗臻、陶秦、岳枫也为邵氏挑起大梁,拍出了很多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影片。

今天无二君聊一聊当时的邵氏“四大王牌导演”。

四大王牌之罗臻(1923-2003)

罗臻,原名李孟飞,1923年在上海出生,毕业于上海中国新闻专科学校。

上世纪60年代邵氏“四大王牌”导演,都已去世多年

1947年进入大中华影片公司担任编剧、场记及副导演。

1956年,凭《长巷》一片荣获第三届亚洲影展最佳编剧奖。

上世纪60年代邵氏“四大王牌”导演,都已去世多年

1961年加盟邵氏,在邵氏期间,有很多佳作,他的作品以辛辣的剧情而闻名,比如《欲焰狂流》、《春火》、《红伶泪》等;当时邵氏以李翰祥为一号导演,虽然拿了众多大奖但票房一般。

于是邵逸夫启用罗臻开拍了描写香港选美的电影《旅馆鸳鸯》,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后来连续执导了多部影片,以文艺片的成就最为卓越。

70年代后期离开邵氏,后来移居美国,2003年病逝。

四大王牌之陶秦(1915-1969)

陶秦,本名秦复基,浙江慈溪人,生于1915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外交系,在读书期间就以陶秦为笔名,翻译了很多国外的名著,在文坛很有声名,25岁便开始编剧生涯。

上世纪60年代邵氏“四大王牌”导演,都已去世多年

陶秦毕业后从事国外影片的翻译工作,先后担任中华联合制片以及大同电影的编剧。

1949年到香港长城影业担任编导并导演了第一部影片《枇杷巷》,根据曹禺的《日出》改编。

上世纪60年代邵氏“四大王牌”导演,都已去世多年

1952年开始,先后加入邵氏、电懋等公司任编导。

他的作品《四千金》曾获得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凭借《千娇百媚》获第一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花团锦簇》获第十届亚洲影展最佳喜剧特别奖;《蓝与黑》获第十三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可谓荣誉满满。

1969年,陶秦病逝于香港。

陶秦是文人导演,一生编导40多部作品,其中以文艺片和歌舞片为主,作品主要关注大都市中的小人物,影片的音乐运用十分巧妙,抒情性很强。

四大王牌之岳枫(1910-1999)

岳枫,原名笪子春,江苏丹阳人,1910年生于上海。

上世纪60年代邵氏“四大王牌”导演,都已去世多年

1929年毕业后加入电影圈,从临时演员开始,后来到幕后,担任场记、副导演,1949年到香港加入长城,曾经为新华、电懋拍戏,人称“岳老爷”。

1959年加入邵氏,其执导的《畸人艳妇》获得1961年亚洲影展最佳编剧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戏乐蒂主演女一号,而胡金铨主演男一号,傻子龙郁生。

上世纪60年代邵氏“四大王牌”导演,都已去世多年

其执导的《为谁辛苦为谁忙》获得1963年金马奖最佳编剧奖。

岳枫从影四十年一共拍摄了90多部影片,其作品着重传统理论,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上世纪60年代邵氏“四大王牌”导演,都已去世多年

其执导的《血染海棠红》、《西厢记》、《花街》等作品都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

他还执导过多部武侠片,他的武侠片受日本武士片和美国西部片的影响,主角往往是独行侠,在狂野厮杀中书写浩然正气。如《夺魂铃》改编自西部片《裘尼祖马》,这部作品十分受邵逸夫喜爱,经常拿着参加各种奖项。

他在1973年拍完《恶虎村》后息影;1999年在香港病逝。

四大王牌之李翰祥(1926-1996)

李翰祥,1926年生于辽宁锦州,曾就读于北平国立艺术学校,后来在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专修戏剧、舞台表演、电影。

上世纪60年代邵氏“四大王牌”导演,都已去世多年

他1948年凭借一封介绍信来到香港,先后辗转于大中华、长城、大观、永华等电影公司。当时和宋存寿、胡金铨、马力等人同居一室,七兄弟结拜,人称“七大闲”。

1955年加入邵氏,他以风月片、黄梅调以及宫廷戏见长,擅长处理历史题材以及营造宏大场面。

无论是《杨贵妃》、《貂蝉》还是《江山美人》都取得了多项大奖。

上世纪60年代邵氏“四大王牌”导演,都已去世多年

他执导的写实主义影片《后门》获得了多项大奖,甚至夺得第七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胡蝶也因为这部影片获得影后。

李翰祥执导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获第二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这部影片在当时可谓万人空巷,带动了港台黄梅调电影的热潮。

后来执导宫廷作如《瀛台泣血》、《火烧圆明园》迎来事业巅峰;他的风月片剧本扎实、布景道具考究,艺术水准极高,时至今日依然无人出其右。

1997年1月,在拍摄电视剧《火烧阿房宫》时,因病逝世。

从邵氏成立到被时间和新浪潮淘汰,李翰祥见证了邵氏的起起落落。

从早期的“四大王牌”到后期的“四大导演”,李翰祥都名列其中,而四大王牌导演,也以其艺术成就最高,当之无愧的大师。

“四大王牌”导演可以说是华语电影的先行者,他们于电影史上镌刻的印记,值得后人去尊崇和致敬。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王牌   金马奖   文艺片   导演   长城   亚洲   影展   编导   香港   宫廷   票房   大奖   多年   影片   年代   作品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