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大魔王卡特·布兰切特归来,新作《美国夫人》斩获豆瓣9.1高分。

比星光熠熠的阵容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优秀扎实的群像塑造。

与其说《美国夫人》仅仅拍好了几个人物、几场争辩、几次大场面,不如说剧作真正复原重构了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各方政治势力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扶植女性主义团体或者联手她们的反对者,围绕着是否应该平权、是否应该将堕胎合法化等问题刀光剑影放大招,这其实是非常难拍的主题:关乎“主义”。

纲领是什么,诉求是什么,愿景是什么,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

很虚,很受制于时代语境,很容易拍得荒腔走板让人不明所以或产生距离感。

但《美国夫人》里拍得特别具象,很抓人也很让人唏嘘。

没有废笔、没有扁平角色,不动声色的角落里也全都是高光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前三集内容,一集比一集更精彩。大魔王凯特饰演的这位保守派Phyllis,滔滔不绝反对平等的理论我不认同,但我很爱看她表演。

反对男女平等的行为堪称倒行逆施,但剧作让我理解了她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奇怪想法,故事将“奇怪反常之事”背后不奇怪、不反常的逻辑拍得非常清楚。

这之间也形成了非常强烈的戏剧冲突,抓住了本质矛盾,所以能离开“依靠狗血和强行巧合来制造戏剧性”的尴尬处境,营造出自然的戏剧张力。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一,具象化呈现。

《美国夫人》里的台词让我非常感慨:注水台词党们,看看语言应该有的力量啊!

那仅仅是话语吗?

那是刀是枪是核武器。

大魔王凯特的很多观点我都不认同,但我依然要承认这一套套话术自带光晕泡泡

比如,Phyllis吓唬她的支持者,她说“女权们号称尊重选择,但如果你胆敢选择当家庭主妇,那你根本枉为人”。

一套政客煽动式的话术,未必符合事实逻辑和真相,但很具象、能轻易攫取受众的恐惧和认同。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她指着怀抱婴儿的女子说:你的宝贝闺女以后可能会被征兵役。

她在电视上滔滔不绝:那些人要求男女厕所不再分开。

不真实不理性不正确,但这傲慢的偏见,恰恰揭开了一面极端一面激进的两派势力焦灼的背景真相:她们在害怕什么争取什么?

抽象的主义变成了具象的画面和事件。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男女厕所不分开”这种鬼话如今当然没人信,但这套话术“将抽象变成具象”的过程很有意思。

关于堕胎,剧中出现了多种不同表达。

Gloria希望堕胎能合法化,她认为这是女性掌管自己身体的基本权利,这是纲领性的诉求,适合用在振臂高呼、含泪倾诉的场合

她在和人谈条件时,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那我们不说那句话,哪句话?“女人在厨房的桌子上被屠宰”,这是非常有画面感的残酷的具象描述,感染力强到近乎煽动。

另一场合中,提议被拒绝之后,她建议更换词语,将堕胎换成“生育控制”等词汇,这是博弈里的微妙之处。

同一个概念、同一件事情,被更换成不同感情色彩、不同情绪程度、不同受众客体的词语之后,表达意义也完全不同,细腻又有针对性。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美国夫人》里有大段长台词,争辩、演讲、游说、博弈等内容,这些表达理念主义诉求的长篇大论,都很容易落入干瘪或者枯燥无味的悬浮境地,但剧作的差异感拿捏得很有分寸。

如果说女主的辩论技巧,仅仅是用话术来攫取利益的徒有其表,那么剧中Shirley等人目前的表现,则展现了语言去除“手段”之外的诚恳共鸣

当然你可能会说《美国夫人》台词能打,是因为有真实的参照,有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优秀讲稿可以抄作业。

问题是,真实事件改编哪有这么简单,演讲辩论都需要长长的铺垫、需要语境情境,简单摘录高光语言不一定能复原效果、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取舍、呈现、变动,每一个细节都很微妙。

隔壁某古装剧长篇大论引用毫无灵魂掉书袋,号称尊重经典,其实囫囵吞枣未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对经典不负责”。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二,共情感的营造。

凯特饰演的Phyllis,关于女性议题演讲的内容如今很难被认同,但剧作很奇妙、让人能和她共情。

第一点,情境和观点的交错呈现。

这个角色的复杂观感,绝非寻常意义上的正面或反派标签能简单定论。

她说曾被哈佛邀请,被老公不动声色拆穿:你说的比男女同校的时间早了五年,她撇开脸不敢正视“他们会为我破例”。

她的盟友打电话来报告成绩、索要通讯录,她高声呼喊着熊孩子别爬到我腿上、借口挂断了电话,不愿放手自己的人脉和功绩。

不是不虚荣,不是没有私心。

很复杂,很有质感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重点不是台下拥趸的山呼海啸,而是并非铁板一块的利益团体中随时随地的分崩离析、勾心斗角

微妙、尴尬、艰难。

第一集中Phyllis来华盛顿开会,心理预期很高,到了之后一群大老爷们先是遣走了女秘书:我们不希望这场会议有正式纪录,又在她滔滔不绝讲导弹专业内容之时打断她:你能帮我们纪录一下吗?还是希望有私下的非正式纪录。

对方的态度也带着敷衍的礼貌:你可能是我们所有人里字最好看的。

她和女秘书站在门外,看着门里一群男人热火朝天、烟雾缭绕的画面,非常微妙。

口口声声说觉得自己并没有因为是女性而遭受不平待遇,感受当真如此吗?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忙忙碌碌去了华盛顿、应付一群不好对待的位高权重者,回来以后又和小姑子讨论“你嫁不出去不是因为你不好、不是因为你不值得被爱”,累到几乎瘫倒丈夫的亲密、全然变成了负担。

一个仰倒的毫无灵魂的镜头,一个终于能够摘隐形眼镜时对着镜子疲惫的镜头,叙述效果非常强烈。

让人从虚化的口号、宣言回到了具体的时空语境下的有血有肉的故事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第二点,叙事经历渗透。

剧中营造共情感的时间点也非常微妙。

Shirley初次在台上演讲之时,台下听众山呼海啸,画面一度犹如追星现场,请注意此处镜头多是全景,展现“大家都很high很支持她”,重点在叙述“她有拥趸”而不在勾起观众和彼时场面的共情。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什么时候叙述的重点倾斜了呢

Shirley第二次登台,站在一众男人当中。

彼时Gloria已经经历了被蛊惑、试探、被背叛的过程,深知艰难、深受侮辱、深感愤怒。

此前因此产生矛盾的Gloria和Shirley二人,终于在劫难和挫折中进一步理解彼此。

这个时候台上站着Shirley,台下原本兴趣缺缺的Gloria热泪盈眶高呼,此时的特写镜头才是共鸣向的。

因为有经历有故事有前因后果。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三,精炼的高能群像。

《美国夫人》的叙述野心太大,涉及的人物太多,但目前的内容中剧作品相居然做到了“质感支撑起了野心”。

团队能力配得上表达愿景。

凯特大魔王的阵营里,每一位角色都很鲜明。

小姑子因为她演讲时嘲笑嫁不出去的老女人们,而倍感寒心,此后明里暗里对她多有抵触。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这位看似温和甚至有几分胆怯的Alice(莎拉·保罗森饰),其实是个狠角色。

剧作怎么体现呢?

台上凯特演讲引用女权理论,台下的Alice同步跟着念出一模一样的几句话。

说明她关心时事、功课做得很足,一点也不被动、不局限。

眼光和格局都很不错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几人闲话如果你老公抛弃你、还一分钱都不给你,你如何?

她第一反应是那我肯定要宰了他。这当然是玩笑话,但很能说明人物性格。

外柔内刚,看似瑟缩小家子气、其实很有主意

所以,当歧视黑人的代表Mary出现时,她清晰明确告诉Phyllis她希望这样的害群之马能被开除。

每一步铺垫都很扎实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此后她和Mary发生争执,Phyllis上线妥协当场分派职务,并下达硬性要求,希望通过统一话术的方式来避免极端言论。

节奏很快,争执很精彩,角色个性也都很鲜明。

每一场戏都有清晰明确的主轴,而一切细节又都服务于人物角色的个性构建。

同样,Gloria阵营里每一位的特色也都很饱满。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舒心酱一直说所谓“节奏快”是一个伪概念,节奏快也可能是因为内容太单薄、活了死了爱了恨了进度条乱飞,真正值得夸奖的是“密度高”。

单位时间内,呈现的细节质感丰富、层次清晰,好看、有戏。

剧作镜头也非常可圈可点。

Phyllis带着她的人忙忙碌碌干活的时候,蒙太奇镜头里剪辑了各位家庭主妇烤面包、安排孩子学乘法口诀表等诸多家务事,复古明亮的色彩,优雅又井井有条的安排,画面就是对她们体面生活理念的有效表现。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Gloria站在派对中央抬头看,一圈一圈的高楼,白的黑的阴冷环绕,热闹喧嚣的人群各怀鬼胎,这是她要努力抗争的世界。

镜头语言都没有停留在“视觉好看”的层面,而是有机成为角色个性的一部分,浑然一体。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这部9.1分美剧教科书,密度和细节才是王道

舒心结语

与其说《美国夫人》关注的仅仅是理念,不如说剧作剖开了不同理念阵营背后复杂的利益勾结。

有出于真心的改革者,有倍觉冒犯的保守人员,有贪图选票的墙头草和谋求者,众生相复杂又锐利。

剧作说的不仅仅是七十年代的一场女性论争,关注的不仅仅是女性,而是人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舒心   具象   剧作   语境   美国   滔滔不绝   王道   教科书   台下   抽象   微妙   密度   台词   夫人   画面   细节   镜头   角色   概念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