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

纳兰惊梦/文

王凯、江疏影主演的《清平乐》,从开播至今备受“节奏慢”的吐槽。在看国产剧恨不得都用倍速的当下,像《清平乐》这样不紧不慢做足功夫的剧集,反倒成为了“另类”。只不过在我看来,“节奏慢”却并不能称之为《清平乐》的“瑕疵”。

《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

值得注意的是,“拖沓注水”与“节奏慢”有着本质的区别。之前确实有不少国产剧在利益的驱使下,加入大量可有可无的闪回记忆、不知所云的空镜头以及毫无意义的支线情节,极大地影响了观众的观剧体验。但也不是所有的长剧都是“注水剧”,譬如《琅琊榜》《大秦帝国》《大江大河》等,都是40集以上的长剧,却丝毫不影响口碑。

《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

观众对于“慢”的敏感,一方面是不满于注水剧的横行,另一方面确实也与当前短视频软件的爆红密不可分,碎片时间的刷片场景,确实更加适合快节奏反转剧的消费。但这些显然都不是《清平乐》“观剧体验不佳”的佐证,《清平乐》的慢节奏,是由剧集涵盖内容之广所决定,是演员消化台词之多所决定,亦是导演叙事风格所决定的。

《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

要说《清平乐》涵盖内容之广,完全是因为宋仁宗时期繁荣的商业经济、科学技术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世人皆知《清明上河图》绘尽北宋东京之繁华,殊不知这繁华背后多依仗仁宗时期奠定的基础:开篇尚是少年官家的仁宗与韩琦在梁家铺子的坊市之争,看似只是少年意气,却为后来仁宗打破坊市制度,极大刺激商业发展埋下了伏笔。占城稻、活字印刷术,这些在历史上闪耀着光辉的名字,也都在《清平乐》里不经意的亮相。如果说《清明上河图》绘尽北宋东京之繁华,那么《清平乐》亦堪称仁宗时期的百科全书,承载如此之巨的内容,导演费些镜头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

要说《清平乐》台词之多之深,不要说观众觉得冗长深奥,就连主演们也曾大呼“虐我千百遍”。台词是演员的第二张脸,它们存在的作用不仅是塑造出鲜活的人物角色,更在于通过这些传播中华文学之美。无论是晏殊为仁宗解《孝经》,以《周礼》劝谏刘太后,还是仁宗给女儿徽柔释《荀子》,都是中华文学瑰宝的一次巡礼。细品之下,便会发现《清平乐》里的台词糅合了古文的遣词造句,美如宋代瓷器温润沁心。而随着剧情的娓娓道来,这些被寄托了当事人心境与用意的台词才会被观众所理解,颇有猜题解密的乐趣。

《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

实际上,《清平乐》的台词之美也得益于仁宗时期文坛的群星闪耀。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点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清平乐》中已然登场的就包括了晏殊、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文学天团”,至今留下了多少“背诵并默写全文”的经典之作。更何况还有未出场的王安石、曾巩和苏氏父子三人——“唐宋八大家”中六位宋朝文学大家,皆出自仁宗一朝,这又是何等排面?

《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

《清平乐》开播至今,导演用层层推进的节奏,铺开了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时代风物。事无巨细的叙述风格之下,没有构筑起强烈的矛盾冲突,导致了部分观众的观剧不适。但如果只因“节奏慢”便给《清平乐》打差评,那这个“锅”未免有点滑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孝经   周礼   荀子   节奏   剧集   东京   北宋   瑕疵   精髓   台词   繁华   要说   导演   观众   确实   时期   历史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