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爆》:当得起一句“值回票价”,离“很好”还有距离

(作者:浦浦)

论照例说在前面。《峰爆》我打7分,整体不赖,离很好,还有距离。

我在首映日当天看了一场杜比音效厅,票房过4亿那天补了一场IMAX。即便是知道情节后的二刷,也没觉得观影过程无聊,情节环环相扣,能吸引人从头追到尾。

特效不算差,部分场景有点粗糙;节奏很快,不拖泥带水,叙事再多个十几二十分钟可能会更好;全员演技在线,片中那些稍显刻意的“过”的地方,也全靠演员们的演技拉了点回来。

《峰爆》:当得起一句“值回票价”,离“很好”还有距离

你要说它开启中国灾难片元年,抱歉那还够不上。但是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能拍出“值回票价”的商业片成效,也值得夸。

我可惜高光片段没有拍更好·

云江县一座修建了10年的隧道即将竣工,受全球地质变动影响,地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呼啸而至,县城16万人口来不及完全撤离,当时情况下最好也是唯一的救人方案是炸毁隧道,成功率45%。

炸还是不炸?

《峰爆》:当得起一句“值回票价”,离“很好”还有距离

电影上映前,片方释出预告,饰演项目经理丁雅珺的陈数在作出最终抉择前,说了这么一段话:“面对灾难,西方人的传说是诺亚方舟,我们祖先的故事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我愿意将其看成是影片的“题眼”所在。含泪说出“炸”之后,她这么劝工友们:“大不了,再来一个10年!”

哪怕这幕已被剧透无数次,当时当地坐在影院,看到暴雨中的夜幕下,各种救援车辆蜿蜒数十里,一盏盏车灯在山路上亮起,内心仍然被触动。什么是中国式救援?是生命至上的原则,是永不放弃的精神,也是不惧重来的勇气。万千世界的人,才是绝处逢生的希望。

《峰爆》:当得起一句“值回票价”,离“很好”还有距离

但是。嗯但是。

我其实是有点可惜这一段没有拍得足够好。隧道炸还是不炸,没有人比我们更能预期结果,但做出这个决定、说出那句“炸”有多难,是影片表达“不及”的地方。

同样让我觉得叙事太快、表达不够的,还有丁雅珺去劝说工友们同意爆炸方案的那段。

那是艰苦卓绝的10年,无数基建人付出日日夜夜,投入青春,牺牲健康甚至生命,只为修路。为的是什么?有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

《峰爆》:当得起一句“值回票价”,离“很好”还有距离

大国的经济动脉是靠一个又一个这样的10年筑起的,影片中那条隧道,承载的不仅是基建人10年的心血,更是几代人想要走出大山、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决策层做出决定的“难”,项目经理做思想工作的“难”,工友们同意方案的“难”,影片中不是没有铺垫,但落点平、着墨少,叙事又过快,观影时就会有割裂感。

一方面观众情绪的推动更多靠主演喊口号强行煽情,另一方面情绪眼看着就要被烘托到高潮、镜头一切,戛然而止。明明上一秒已经十万火急生死关头,下一秒要先说上一句西方的传说、祖先的故事;明明刚听说要炸隧道时工友们反对激烈,项目经理一番动员,每个人都同意了……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句话非常好,哪怕是单独拎出来读,我都觉得很燃;暴雨中丁雅珺红着眼眶说“大不了,再来一个10年”也很好,当时当地我也是被真切感动到。如果前者能以独白的形式,在救援群戏的画外音中出现;后者对工友们挣扎及转变的刻画再多一点,是不是会更好?

开篇的透水事故就拍得很好,干净利落(如果没有洪翼舟阴影那段会更好)。十几分钟的戏,没有一句煽情台词,基建人的辛苦不易,工作环境面临的风险,应对突发事故时的专业冷静,都拍出来了。洪翼舟和卢小靳这对基建情侣的合作无间、相互信任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事故有惊无险解决后,各方追究责任在工地上推搡吵骂的场景,真实又生动。

我喜欢影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

我喜欢《峰爆》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影片中所有的女性角色都不拧巴。

身为项目经理的丁雅珺自不必说,冷静、干练,有决断、有担当,她在暴雨中给工长的那个扎扎实实的拥抱,同去的朋友也忍不住喊一声“好飒”。

《峰爆》:当得起一句“值回票价”,离“很好”还有距离

影片中有个小细节,众人在为爆破方案争论不休时,办公室主任递上一瓶矿泉水,丁雅珺看他一眼,终是什么都没说接过去喝。这瓶水第二次出现,是丁雅珺递给总工程师何工,我们才知道里面装的不是水,是白酒。双方站在临时指挥部的帐篷外,就着一个矿泉水瓶子喝酒、道歉,在这之前,二人因为救灾方案吵红了脸。

陈数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她的角色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原型可以借鉴,原因是现实中做到这个职位的女性基建人几乎没有。那瓶“伪装”成矿泉水的白酒,确确实实让一位女性基建高管的形象在我心中立体生动起来。她会对成本控制锱铢必较,会因为方案结果和总工程师拍桌子叫板,会在生死攸关时痛下决断,会只身犯险只因为“我必须跟我的兵在一起”,也会想方设法让洪翼舟和卢小靳通上最后一个电话……

《峰爆》:当得起一句“值回票价”,离“很好”还有距离

卢小靳也是。她不仅仅是洪翼舟女朋友,她也是一名物探雷达技术员,不管是隧道发生透水事故,还是在县城遇到塌方,她都用她的专业技能给出了最好的协助。

得知男友和未来公公先后失踪、生死未卜,即便心焦如焚,也还是在发现男友电脑数据更新完成的瞬间立即反应过来,第一时间将关键的数据送去了指挥部。

丁雅珺让她跟着专业救援队一起去找洪翼舟,她却是选择去帮忙“炸山清方”,固然是因为如她所说“人手不够”,也是因为作为一名技术员,她要坚守岗位,比起救人,她的专业素养在“炸山清方”更能发挥作用。

《峰爆》:当得起一句“值回票价”,离“很好”还有距离

乔欣饰演的网络主播徐一苗,在遭遇塌方时还在嚷嚷“我要直播”,多少人以为她会是拉后腿的那个?但没有。被困地下溶洞,她信任老铁道兵,照顾小朋友,获救后也不吝给出最真诚的感激。也是她,记录了老洪牺牲前最后的影像。

《峰爆》:当得起一句“值回票价”,离“很好”还有距离

不刻意强调性别,不用性别去区分和评价她们,我在《峰爆》中看到的,是物探雷达技术员,是网络主播,是项目经理,而不是女朋友女技术员、女主播、女上司女经理。

开篇的透水事故,处理完危机、逃出生天的卢小靳迎来的是上司劈头盖脸的责问。因为“超前地质预测做什么的,有水你测不出来,你负什么责任?”

不安慰,不矫情,即便你自己也遇险,在那之前,你的身份是物探雷达技术员,需要对你作出的预测负责。洪翼舟替女友解围,也是从专业角度解释,有理有据。所有人的争执、矛盾都只是就事论事,无关性别,不因性别被轻视,也不因性别被优待,让角色回到“人”本身,也让职业真的职业。

二刷时对结尾有了新的理解

老铁道兵洪赟兵和新基建人洪翼舟父子和解这条线是影片支线。

妻子生病时,洪赟兵因为忙抢修顾不上回家,儿子洪翼舟大雨中骑车载母亲上医院,途中因为发生车祸和母亲连人带车翻下河,母亲在事故中不幸去世,小洪也从此对水有了阴影。用这个情节设定作为父子心结的落脚点,不是不可以,但还是太刻意了。

《峰爆》:当得起一句“值回票价”,离“很好”还有距离

老铁道兵的身份注定了洪赟兵要舍小家顾大家,他和洪翼舟父子间的矛盾,即便没有妈妈的意外去世也一直存在。我关注的博主@天涯历知幸 说电影里她觉得最好的一场文戏,“是父子两代修路人的争论。在找逃生路线时,父亲凭借个人经验,儿子则依靠更加先进的理论知识以及精密仪器。”这又何尝不是父子两代基建人的矛盾冲突所在?

“父亲错了吗?我觉得没错,那是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假如当年我们的条件能好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些年少的铁道兵或许能少牺牲一些,哪怕只有一个。”比起在争分夺秒的溶洞脱险过程中安排回忆闪回,我会觉得如果让支线矛盾设定更靠近主线,故事的推进、情感的爆发会更流畅自然。

我也一度耿耿于怀影片结尾老洪的牺牲。当然,逻辑上,当时当地,即便老洪不牺牲自己成全小洪,他也已经体力不支、坚持不了多久;从影视作品需要情感爆发点来说,他的牺牲,不管是对作为支线的中国式亲情,或是对“凡人英雄”的影片主旨,都起到了升华的作用。但理解是一回事,情感上总有那么点不接受,会觉得大可不必。

《峰爆》:当得起一句“值回票价”,离“很好”还有距离

直到二刷,我对结尾有了新的理解。

不用摧毁隧道就能救人的Plan B是洪翼舟提出的,方案推演的成功率是90%,但实施难度大,这才不得不靠他只身攀崖送炸药。与此同时,县城的疏散工作一直在做,县长举着喇叭满县城动员“家可以重建,人必须活着”;成功率45%的Plan A也在进行,工人们亲手将炸药送进了隧道。洪翼舟本来也不用徒手攀岩,他的专业设备装在背包里,却在跳下直升机的时候掉进了悬崖。

当所有的外在因素、先进设备都无法依靠,就放弃吗?不是的。我们还有人,哪怕只靠双手双脚,也能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无数个老洪一般的先辈们就是这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没有设备、气候恶劣、生死难测,老铁道兵给新基建人做“脚点”,在暴雨中徒手攀岩的父子真正完成了铁道兵精神的传承。是精卫填海,是愚公移山,是迎难而上,是人定胜天。

《峰爆》:当得起一句“值回票价”,离“很好”还有距离

洪翼舟主动请缨时,丁雅珺问他:“你知道你上去了很可能下不来了吗?”洪翼舟回:“知道,但值得。”前路艰险,“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了解

从没有基建到基建狂魔,从没有铁路到中国速度,我们如今出行所能享受到的所有便利,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所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

我很爱的@爱吐槽的栗小姐 说:“我们的设备未必最精良,技术未必最先进,但我们能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开山建路,能赴最凶险的地方抢险救援,只要人民需要。”

《峰爆》:当得起一句“值回票价”,离“很好”还有距离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影院坐到最后看了那一分多钟的铁道兵纪录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影片后想去了解“基建狂魔”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如果没有,那就说明影片试图想让观众感知的,还没有表达得那么好。

但是。嗯但是。

观众们说。“看完再也不觉得高铁票贵了”“觉得每一寸铁路都有了生命”“每个坐过高铁的人,都该去看看《峰爆》”。

至于我自己,一刷后忍不住去补了功课。看到有人质疑以大国如今的基建水平,什么隧道要修上10年,能问上一句,你知道吗,兰渝铁路修建时,胡麻岭隧道最后173米用了整整6年才建成?

《峰爆》:当得起一句“值回票价”,离“很好”还有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铁道兵   精卫填海   物探   透水   愚公移山   工友   基建   技术员   项目经理   暴雨   票价   父子   隧道   事故   距离   影片   方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