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河洛康家,靠两字祖训,兴盛400多年

康氏家族,又称河洛康家,明洪武年间,其始祖康守信,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康店镇定居。之后,康家在此辛勤耕读,经商传家,家族渐渐兴旺发达,乾隆时期进入全盛,成为中原巨富。

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河洛康家,靠两字祖训,兴盛400多年

康百万庄园


对于康家的富贵,民间曾称:“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晚清时期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于次年逃离北京前往西安。后又返京,路过巩义康店镇时,被称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柜康鸿猷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资一百万银两。1903年,康家收到清廷赏赐的“神州甲富康百万”的金匾,康家庄园自此便成了康百万庄园。

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河洛康家,靠两字祖训,兴盛400多年

“留余”是康家传承的核心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康家第十五世康道平,提出了“留余”的治家理念,以期更好地保住康家财富,由此,取堂号“留余堂”,目的是守业。


在康家老宅的主客厅正上方,是一块留余匾。平淡朴素,谦和温润,却盛满了沉甸甸的思想和智慧。留余匾上引用了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句座右铭: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

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河洛康家,靠两字祖训,兴盛400多年

所谓留余,就是留有余地。体现出吃亏心、退让心、节俭心、感恩心。该舍的要舍,要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谋正当利,适可而止。康家祖上把古人的留余思想,作为自己的家教世代传承。这也是康氏家族辉煌兴盛十三代四百多年的一大奥秘。


关于“留余”,流传下来的故事有很多。相传开创康家鼎盛局面的康应魁,素来节俭,不事张扬。75岁生日时,却决定大摆寿宴,并特意通知欠债户一定到场。

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河洛康家,靠两字祖训,兴盛400多年

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让管家拿出欠账簿,一一宣读借账人的姓名、借账的数目和日期,等大家确认之后,康应魁当场烧掉了全部欠账单。他用一把火告诉康家人:钱财乃身外之物,为人做事切记要留余忌尽。


同“留余”家祖训一脉相承,康百万家族还留下“康氏家训”,同样书于匾上,内容为:


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

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河洛康家,靠两字祖训,兴盛400多年

短短的61字,道出康家从事商业经营的根本:财富是一时的,商德才是商人之根。


留余,实际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商业化体现,讲究凡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财富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康家正是恪守这种理念,治理自己的家族和商业,因此实现了家族长久的兴旺。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洪洞县   德才   债户   巩义市   光绪   富康   乾隆   亏心   余味   节俭   兴盛   庄园   北京   余地   多年   家族   财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