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是应试与素质的结合,而不是非黑即白

近日某校大门遭到学生家长围堵要求校长下课一事引起了全国的轰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再次掀起了社会的大讨论。我不是什么专家学者,也不是教育工作者,说不出两者的什么哲理关系,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或者更贴切地说,作为一个家长,我只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记得自己的学生时代,当时还没有什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说,尽管当时中国教育实行的就是专家们口中所说的应试教育。那时候,校外并没有什么培训机构,学习成绩的好坏全凭学生在学校吸收知识的多少及努力程度,现在五花八门的什么声乐、舞蹈、美术、书法、棋艺等等高大上的培训班就更不可能有了。但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却比现在的很多学生更显得多才多艺,唱歌、跳舞、书法、美术、珠算、象棋,还有自制的玩具,虽不精,但基本都通晓。按现在艺术特长生的说法,我们很多的学生都可以说是艺术特长生了。

我们的唱歌跳舞是在学校音乐课里面学的,学校还有书法课,珠算课,美术课,手工制作课,是正常的学校课程。象棋课虽然学校没有,但很多家长都懂一点象棋,空余时间也乐得教一下自己的孩子。至于玩具,有多少家庭有那么多钱去买玩具,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如毽子,皮筋等等。在校园里,我们除了跑跳,课后还可以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这些学校里面都有设施。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学校操场里面都是在快乐玩耍的学生。

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完成自己的作业,我们还必须帮忙完成家里的部分家务。哪个孩子不会做饭搞卫生这些家务事,他在家里的日子一定不好过,肯定天天被爹妈揍。

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但并不影响“应试教育”的开展,学习的学坏一样以测验考试分数高低衡量。试没考好,一样会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当然,也许是社会竞争没有现在的激烈,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没有现在的家长高。所以无论成绩好坏,父母也不会给多少压力,顶多就批评几句,靠的是小孩自己的领悟和自觉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快乐学习”。自觉学习的好学生,自然就步步高升,读中学,大学去了。不自觉的,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毕业就分流到社会了。最先分流到社会的,自然就是最“快乐学习”的那一批学生。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兴起了培训机构,对应试教育的抨击之声也接踵而来,继而出现了个“素质教育”的新词。按专家们给出的素质教育定义,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包括: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社会公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终生学习教育、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按此定义,我们那一代接受应试教育过来的学生,这些能力大部分都有。

随着一些教育专家们对应试教育的声讨声越来越多,教育部门开始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哪个学校哪个家长不执行素质教育的,变成了社会的反面教材。而与素质教育配套出现的就是对学生的综合测评。

按照专家们给出的素质教育定义,素质教育确实是个好东西,那些能力确实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然而,成文成框后的素质教育,感觉跟原来的意思有点变味了。

以“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为例。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社会上动则培训费过千上万的什么乐器班、声学班、美术班、书法班、棋艺班、篮球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细细一看,这不都是我们当年学校里面教的课程吗?当然,现在培训机构上教授的内容比我们当年的专业很多、丰富很多。而这些课程,学校里面除保留了音乐课和美术课,其余的都不见了。原来素质教育就是要掌握这些技能?既然如此,为什么学校都不教这些课程了?教育部门不是要求学校执行素质教育吗?为什么这些课程都变成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课程?家庭环境一般的孩子,哪有那么多的条件接受这样素质教育啊?当年我们学校里有什么文艺表演比赛等的活动,都是学生们自由报名,放学后自己集中排练,内容都是几个同学商量着集思广益编排而成。而现在学校以及区市的文艺表演,沦为艺术特长生的表演场,哪有普通学生的什么份子?为了更好的名次,甚至还得花钱请个老师回来指导编排。如此一来,素质教育的审美观念与能力培养只属于家庭环境好,能花得起培训费上培训机构的孩子。

再如社会公德的培养。教育部门颁发的学生综合测评里面,要求学生每年必须完成一定次数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本来志愿者活动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对社会服务的行为,现在变成了硬性的规定。当年我们没有这些文字规定,学校和家庭教育学生要助人为乐。每学期有空的时候,我们很多学生都会自发组织志愿者活动,如去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打扫街道卫生等等,大家非常乐意而且开心。假期我们也会主动去一些单位参加劳动,增长见闻。而现在这些都变成了文字要求,学生们为了要完成测评,每学期必须安排时间去做志愿者活动,事实上很多学生不情不愿,纯粹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流于形式。一到假期,家长们都忙着帮孩子联系一些单位去参观学习一两天,就为了一个社会实践的盖章。这些有意义吗?这样的素质教育是在教育学生要有公德心还是在教育学生要形式主义?

一直抨击的应试教育,难度就如此不堪吗?我们也是经历应试教育过来的。然而我们并没看到很多人因为应试教育而被毁了。应试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不明白专家学者们为什么要把它们对立起来。应试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已经完全具备了。题海战术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快速记忆能力、重复练习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学科的各项实践活动已经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至于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等方面,在学科的学习和学校劳动及家务劳动中已经潜移默化。人们一直诟病的考试分数排位,其实是对学生竞争力和抗压力一个很好的锻炼。同样的唯分数论,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因为学习问题而轻生的不多。步入社会后,因为在学校里面经常面对分数的高低起伏内心已经锻炼得足够强大了,所以工作上所有的竞争、压力、挫折早已经不是什么事了,泰然处之。而现在,家长和教育部门对学生的过分保护,以不伤学生自尊为名禁止学校老师公布学生分数,对学生也不能采取任何的体罚,等等这些并没减少社会上为学习问题而轻生的现象,反而越演越烈。某市甚至还因为一个考试作弊被抓的学生跳楼问题而取消了全市的期末考试,多么的悲哀。学生时期,我们以不伤害自尊为名可以保护他们,然而工作之后呢?社会又如何去保护玻璃心成长起来的他们?“玉不琢不成器”,自古有之的道理,走到当今却行不通了?

教育的本质,应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实现人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发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应是完美的结合,相辅相承,而不是对立的非黑即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珠算   教育部门   象棋   素质教育   志愿者   是非   当年   观念   家长   素质   玩具   能力   课程   孩子   学校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