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大火之后:狭隘的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激烈碰撞

4月15日,在巴黎的上空,熊熊烈焰腾空而起,巴黎圣母院濒临毁灭。

当消息通过网络传回国内时,网友们反应不一,大相径庭,惋惜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观点可谓径渭分明。

巴黎圣母院大火之后:狭隘的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激烈碰撞

有网友认为,法国人在一百多年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烧掉了中国的圆明园,如今风水轮流转,终于等到法国国运衰了。巴黎圣母院的火灾,让人“欣慰”。

这番言论让我想起了18年前的911事件,当美国的五角大楼和世贸大楼被恐怖分子袭击时,大陆网站上竟然一片叫好之声,而如今,巴黎圣母院的这场大火,相同的一幕又再一次上演。

巴黎圣母院大火之后:狭隘的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激烈碰撞

而惋惜的呢,不管去过还是没去过,对于这个世界上有数的人类文明瑰宝,许多人感慨,再也见不到了。

可以说,网友们众说纷纭的背后,是狭隘的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激烈碰撞。

我们有理由惋惜,有理由拍手称快,但我们是否想过,这颗塞纳河畔上的艺术明珠只是毁于天灾,但是我们五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呢,却无人提及。

虽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击,其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精华代代相传。秦朝以后,中国常常被少数民族占领,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数民族割据的朝代,但是他们几乎都被汉化,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人类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是他们的民族却随着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

1915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先驱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以“新文化”之名进行大规模批判,甚至是公然破坏,使得这种运动无远弗届,而这种破坏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并没有彻底根除。

中国的汉字凝聚了5000年文明的精华,从字形、字音到由此组成的成语、典故都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曾开展过汉字简化运动和拼音化方案,后来因实在无法实施才作罢。

这种对文化的破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罪行,但是国人却没有去深刻反思,更没有人对此买单。

由此可见,网络上一些人对巴黎圣母院发生的大火表示的惋惜只是一种虚伪的礼节,抑或是对“崇洋媚外”最好的诠释。

我这么说,可能会引来一帮网络喷子,不过我们必须承认,现实是残酷的,尽管圆明园的毁灭确实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痛,我们也可以说巴黎圣母院的毁灭是全人类的损失,但是,多数时候,我们却以反封建的名义对自己的文化视如敝屣,不知道我们在为巴黎圣母院的损毁扼腕叹息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一点。

巴黎圣母院大火之后:狭隘的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激烈碰撞

联合国的某次大会上,当中国的代表称孔子为“孔老二”时,韩国和日本的代表顿时愤然离场,表示抗议。

再看看此次火灾之后的法国人,在巴黎圣母院附近,数百人跪在地上祷告,有人在啜泣,有人眼含泪花。巴黎市民尼古拉说:“今天是所有巴黎人伤心的一天,我们祈祷巴黎圣母院大火尽早熄灭。”

2019年4月16日的法国巴黎,民众在圣米歇尔广场点燃蜡烛,哀悼摧毁严重的巴黎圣母院。

“被火焰吞噬的圣母院,是整个国家的情感。”这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呼声,爱国的体现,反观一下我们自己,我们做到了吗?

8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遭焚,这是全人类的不幸。令人痛心!我们完全可以为这颗镶嵌在塞纳河上的璀璨明珠感到惋惜,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这本无可厚非,但惋惜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艺术瑰宝,到底又该何去何从,而千百年之后,我们的后人们是否还会有人知道并继承它们呢。

最后引用两句名言作为文章的结尾:“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他的文化;要瓦解他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他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国家毁灭了可以复兴,文化毁灭了就全都毁灭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巴黎   修文   新文化运动   大火   圆明园   孔子   汉字   历史观   文化   瑰宝   全人类   狭隘   传统文化   中国   惋惜   激烈   民族   精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