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事件不断发酵,该如何保管好个人金融信息?


近日,中信银行针对没有获得客户本人授权,就把客户账户流水提供给他人一事发文道歉,事情一出就登上了网络话题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


近年来,银行个人信息泄露的乱象时有发生,不仅是个人账户交易信息,个人征信信息、财产信息、房产产权调查信息等都曾发生泄露。

目前上海银保监局已正式介入调查这件事情。5月9号,银保监会发布通报称,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启动立案调查程序,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中信银行则表示,已按制度规定对相关员工予以处分,并对支行行长予以撤职。

中信银行为什么守不住秘密?


这是因为,虽然国家法律早就写好了,银行在收集、保存、使用、对外提供个人金融信息时,要牢牢保密。

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银行的普通柜员就能把客户信息给卖了,他们能通过柜台系统查询账户流水,而且部分银行在技术和程序上是缺乏管控机制的。

这种事情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看看世界范围内银行领域的“优等生”瑞士银行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瑞士银行能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银行”?其实就是因为瑞士银行能守住秘密。

首先,瑞士银行的储户只需要在第一次存款时提供真实信息,就会生成对应的身份代码,从此就不再使用真实姓名了,保密制度和普通银行截然不同。

其次,办理个人账户的职员,很多都是子承父业,从小接受了良好职业道德教育,个人业务素质极高,所以说员工培训一定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另外,瑞士法律还规定保密协议终身有效,不会因为银行职员离职、退休、解雇而失效。


2015年初,瑞士央行宣布将活期存款利率从-0.25%降至-0.75%,这在世界银行业都是极为少见的。但就是有无数的人扛着钱存过去,缴纳管理费都愿意,就是看中了安全这一点。

个人金融信息泄露有哪些危害?


个人金融信息,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个人身份信息,财产信息,账户信息,金融交易信息等等。


我想提醒大家,许多人认为自己不是名人,个人信息泄露了也无关紧要,所以丝毫不重视。这是错误而且危险的。

甚至很多朋友在存储重要信息的网站,比如12306,学信网,甚至是支付宝,设置的密码都是很简单的123456或者姓名拼音+123作为密码。


信息泄露最可能造成损失的方面主要是电信诈骗和网银盗刷。

现在有些诈骗手段真是防不胜防,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范,比如有些骗子就会利用伪基站,冒充官方,通过短信方式诈骗。


比如有些骗子就通过改号软件披着“10086”等电信运营商的“马甲”,发送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诱饵,诱导手机用户登录钓鱼网站,然后“偷”走其钱财。


比如“点击链接XXXX链接,充值100元话费送200元话费和3000M国内流量,充值200元话费送500元话费和7G国内流量。”


如果你信以为真地点开网址并按提示进入确认支付页面后,输入了银行卡号、身份证号、银行卡预留手机以及交易密码。等操作完最后一步输入验证码后,银行的钱就会马上被盗刷了。

诈骗分子通常使用三招“偷”走你的钱财。


一是“易容术”,通过改号软件伪装成电信运营商发送短信;


二是“釜底抽薪”,一旦手机点击链接,就会被植入木马病毒,直接盗取受害者通讯录,并自动转发该病毒信息;


三是“擒拿术”,登录链接后,就会被要求输入银行卡号、登录密码、手机号等信息,从而盗取账户存款。


所以,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没在银行、通信营业厅办理相关业务,却收到“银行卡密码升级”、“积分兑换”、“中奖”等含有链接的短信,都可以当做垃圾短信处理。一定不要去点。


我们该如何保护金融信息安全?


在和金融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大家不要太过相信工作人员,比如拿来的文件,你看也不看的就签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17年的时候民生银行出了一件特别大的诈骗案件。


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行长涉嫌伪造理财产品,并以产品“让利”转让的方式吸引高净值客户,导致超过150名投资者的30多亿资金不知去向。


简单的来说,就是150名私人银行高端客户通过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购买了总规模高达30亿元号称“保本保息”的伪造理财产品。


一次偶然询问,投资者通过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意外发现,他们所购买的产品压根儿就不存在!


遇见这类事情,投资者要想完全讨回本金很难。

因为涉事银行会火速开除相关人员,并以“理财经理个人行为”为由拒绝赔偿。


而投资者也无法证明自己当时是否知晓购买的是非银行正规发行或代销的产品,投资者想从银行方面维权就非常困难了。


那我们该怎么预防上当受骗呢?


一、不要轻信推销、高息承诺


假如有银行理财经理向你推荐这样一只基金,回报率20%左右,那肯定是假的,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要相信任何高利息的承诺,更不要跟着银行工作人员去银行以外的任何地方办理存款和理财业务。


二 、上权威网站看是否已备案


如果对合同一知半解有疑惑,那么再多一个心眼,确认一下销售的产品是否已经备案。


首先,每个理财产品的说明书或合同里都会有个登记编码,这个编码的格式都是统一的:14位编码,大写的C开头,后面跟着13个数字。


找到了之后,就可以到官网去验真了。这个网站的名字叫中国理财网,它是由中国登记结算有限公司负责运营、银监会同意建立的网站,非常权威。


打开之后,可以在相应位置输入C开头的14位登记编码,如果是理财产品是真的,就能查到详细的信息。如果查不到,那肯定就是假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中信   民生银行   银行   金融   瑞士   信息   支行   账户   存款   理财产品   投资者   密码   事件   客户   链接   网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