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最近,一名高三学生的演讲,引发热议。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

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学生名叫张锡峰。

上周,他在综艺《超级演说家·正青春》里以“土猪拱白菜”的说法,表达自己作为“穷人家的孩子”,求学改变命运的意志。

就这一说法,不少人质疑:

来自农村就该自卑吗?

结合张锡峰就读的学校,以“魔鬼式教学”和“状元频出”闻名的河北衡水中学。

网络上的讨论还一度演化为对“高分教育”下畸形竞争的批判。

演讲时长有十来分钟,为什么唯独“土猪拱白菜”的说法引人注目?

不仅仅因为刺耳。

究其原因,还是它触碰到了当代人的一大痛点:教育焦虑。

这话题太大,太沉,太卷?

今天就来“借一部”说话,介绍一股“反卷”清流——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这部纪录片,在今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大放异彩。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和银熊奖评审团奖,最终拿下后者的奖座。

论尺度和先锋性,大奖得主《倒霉性爱,发狂黄片》确实略胜一筹。

但肉叔敢说,就内容本身而言。

此片绝不逊色。

剧情很简单,一句话概括——

导演用217分钟的时长,记录了一个准“小升初”的班级,在临毕业前半年的点滴日常。

听上去十分催眠?

一看口碑,瞬间清醒——

烂番茄好评度100%,豆瓣评分8.4,甚至不少看过的观众反馈:

三个半小时根本不够看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精彩在哪?

班主任巴赫曼先生,彷佛是老师中外星人般的存在。

仨字概括:就离谱。

影片一上来,首先展示了这个班级“寻常”的一天。

天刚微亮。

一群十二三岁的学生,一个个像还在梦中的瞌睡虫,拖沓着脚步登场。

和我们印象中的教室不同。

这里有圣诞树、灯饰、沙发、吉他、架子鼓、非洲鼓、音响设备.....

唯独不见摞起书山的课桌,和励志标语。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正当你以为,接下来应响起朗朗读书声时。

画面外传来巴赫曼的轻声细语:

你们还困吗?谁还没睡醒?

好吧,那所有人都再眯一会儿

???

你没听错,确实出自一位老师之口。

这还不止。

音乐课组乐队,数学课做游戏,烹饪课烤饼干,艺术课学雕塑。

这一天看下来,学生们基本都在“玩”。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没有晨读,没有抽象的数学公式,也没有正襟危坐的课堂。

寻常?

这个班级寻常的每一天,于我们全民“鸡娃”的当下,显得十分不寻常。

看到这,你或许有疑问:

这是间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这群孩子,恐怕家境不一般吧?

恰恰相反。

格奥尔格·毕希纳学校,位于德国西部城市施塔特阿伦多夫。

城市虽小,但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过往。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二战期间,纳粹曾在这片土地建造大型炸药工厂,和一座座禁锢犹太人的集中营。

战争结束后,工厂没有被摧毁。

铸铁厂和巧克力工厂转移到这里,成为城市的中心。

战争,工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工。

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这里不断涌入土耳其、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国的移民。

有人因本国战乱,来此避难。

有人在家乡难寻工作机会,跟随招工者来此求生。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几十年来,这座城市被移民潮逐渐塑造改变。

巴赫曼的班级,就像它的小小缩影。

班上的学生,正是这些移民家庭的孩子。

他们的父母以做工为生,家庭收入往往不稳定。

此外。

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不通的障碍,还为这些学生融入当地生活造成阻碍。

宛如无根的浮萍。

-你肯定觉得这里是家了?

-不是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班主任巴赫曼也很是寻常——

没有亮眼的教学成绩,也不是远近闻名的名师。

导演玛利亚·施佩特,为何将镜头对准这样一位籍籍无名的普通人?

我们不妨退一步想:

如何去定义一名教师的职责,以及评价其教绩?

赋予学生好成绩?高升学率?

或许,得先问问孩子们需要什么。

然后,再去谈该给他们什么。

巴赫曼独特的教学方式,正是因为他的学生,是一群独特的孩子。

他们来自世界各地。

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扉,帮助他们找寻到在异国他乡的归属感,是巴赫曼第一要务。

像保加利亚的小女孩Stefi。

刚移民到此时,听不懂、也不会说当地语言。

来到巴赫曼的班级半年后。

她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德语,还当上了班级乐队的主唱。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她唱歌时自信的模样,很难令人相信,半年前,她还是个极少开口讲话的姑娘。

另一名学生Jamie。

他是出生在本地的移民二代,打小接受的是德国教育。

自然,学习成绩也是班级里拔尖的。

他没有经历过新移民与当地文化的艰难磨合。

很难对其他同学在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理解共情。

当巴赫曼建议他帮扶成绩不好的同学时,他非常反感:

我们都是一块学的

如果他们当时没学好,那是他们的错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到了影片末尾,也就是半年后。

你会惊讶地发现,Jamie不再把考试竞争当回事。

他融入班级中,学会了换位感知他人的不幸和痛苦。

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巴赫曼的教学究竟有什么魔力?

魔力就在于——

他坚信,教会学生自尊自爱,比鼓励他们为分数竞争更重要。

巴赫曼不以分数评判学生的优劣。

他每天工作的头号任务,是让班上的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巴赫曼首先做的,是放低姿态和学生平等交友。

他从不吝啬赞美之词。

对爱笑的学生,他赞美对方:

你有着美丽的笑容,让我感到心情愉悦

我想让你知道这点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对刚刚起步学音乐的学生,他鼓励对方:

即使周围这么吵,你的歌声仍然合上了E小调

你相当有天赋,我是认真的

观影过程中,肉叔最强烈的感受是:

巴赫曼的课堂。

与其说是学习场所,更像是他和学生们共同的家。

巴赫曼对学生而言。

与其说是老师,更像是愿意和自己闲侃唠嗑的可爱老人。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在这,言论是开放的。

情绪烦恼、生活困难、人生理想,甚至两性关系这类禁忌话题。

学生们都能够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展示自己。

因为,每当有人需要倾诉时,巴赫曼总是诚心倾听和回应。

如果有人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巴赫曼还要求同学们静下来聆听。

每位学生的表达,都会得到尊重。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不止如此。

每当偏见和怨恨出现时。

巴赫曼还会立马以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层层追问情绪背后隐藏的真相。

从而让这群孩子学会理解,共情。

举例来说。

某次课堂聊到同性话题,大部分学生下意识地露出厌恶的表情。

还有学生逃避谈论,提出要离开教室出去透气。

问及原因,学生们却又缄口不言。

他们本能地认为,和自己不同的人,是不正常的人。

巴赫曼没有打住话题,他不停追问下去。

为什么这是恶心的

我不明白,给我解释一下

你害怕别人与你不同吗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他不订立标准统一的答案,也不用说教的方式改变学生的观点。

而是循循善诱学生追问内心,得到自己真诚的解答。

如此一来,不仅及时消除学生心中的偏见和怨恨。

潜移默化地,他们还从中学到了思考问题的正确模式:

客观剖析本质,不做无脑的偏见者。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看到这,或许你会质疑:

照巴赫曼的教育理念培养出的学生,恐怕难以应对当下激烈的升学竞争吧?

片子没有给出答案。

但它如实记录了学生们身上发生的变化:

从前不敢发言的学生,如今勇敢表达自己;

从前提到梦想便沉默的学生,找寻到了内心所属;

从前成绩只够升往职业中学的学生,竟努力争取到进入专科中学的资格。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在巴赫曼的鼓励下,学生Hasan勇敢追寻梦想

他们的生活并不稳定,受教育和享受社会进步的机会有限。

但在三观初成的青少年时期,他们遇到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智者。

倾听他们、理解他们。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当他们需要时,陪他们玩音乐、踢足球。

当他们困惑时,和他们一起解读、探讨世界的模样。

当他们走歪路时,及时将他们拉回正轨。

当他们以成绩评判自身存在的价值时,告诉他们:

分数根本无法代表你们

它只是某一瞬间的影象

更加重要的是,你们都是很棒的孩子和年轻人

你们都非常真诚,也要继续坚守这份纯真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这还不够吗?

当我们惯于以功利主义看待教育,把教育目的仅仅和分数、升学、名校挂钩。

往往忽视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它关乎人本身:

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退一万步说,咱们不谈令人焦虑的教育问题。

巴赫曼对待学生的态度,何尝不是成年人对待孩童该有的态度?

我喜欢你,我相信你,我尊重你。

同时,我告诉你界限在哪、哪些事情最好不要做。

而不是,动不动就拿分数、规矩来给他们画圈、分类。

想想看。

除了应有的物质条件,孩子们需要的真的很多吗?

不过是不被限定的想象空间,和——

如同巴赫曼所做的,在他们心里埋下一粒思想的种子。

这粒种子或许会沉寂一段时间,但它不会枯萎。

倾听、理解、爱护。

终有一天。

每一粒耐心浇灌的种子。

都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回赠这个曾经对他们残酷的世界。

以各自各的花香。

这,正是“园丁”的神奇力量。

好评100%,拍得这么“离谱”,还有人喜欢?

编辑:蛋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巴赫   保加利亚   目的   德国   离谱   偏见   白菜   寻常   移民   班级   分数   好评   半年   竞争   孩子   喜欢   城市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