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为何一直存在

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诞生了印度河文明。印度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13.24亿(2019年);主要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印度“种姓制度”为何一直存在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印度卡斯特体系。种姓制度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然而随着马木路克、蒙兀尔等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而经历过许多调整,并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而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具有3000多年历史。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具体来说就是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印度“种姓制度”为何一直存在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种姓之列。

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因为阶级过大就会变成种姓,一但种姓完成,低阶层上升基本不可能。虽然印度独立后,就废除了种姓制度,但由于其历史久远,影响极深,在实际生活中,种姓制度至今仍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地区,更加严重。

如此不合理的种姓设计,为何印度低种姓3000年来不敢改变呢?中国人可是2000年前就敢打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其实,种姓制度有很多设计巧妙之处,比如就算同种姓之间,也会有身份高低之分,每个人都能找到比自己身份更低的人去歧视,擦皮鞋的歧视掏粪的,掏粪的歧视搬运尸体的。比如说一群掏大粪的贱民想起来改变,他们去找擦皮鞋的,结果擦皮鞋的会鄙视他们,不愿意跟他们做出改变,因为在擦皮鞋的看来,掏大粪的是比他们更低的贱民,耻与和他们为伍。而掏大粪的也不会愿意去联合搬尸的,因为搬尸的人比他们还低级。歧视链无处不在,因此底层人根本团结不起来,也就永远改变不了,这才是种姓制度的可怕之处。一个底层不能互相支援扶持的社会是冷酷的。绝大多数刑事案件,基本上都是底层人之间的自相残杀,很少有底层人去偷去抢去故意伤害顶层阶级的。因为那些顶层高种姓人活动的区域,底层低种姓人根本就不会去。

当然随着印度教育和经济的发展,种姓制度已经好转很多,但是一个存在几千年的、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的思想想要完全废除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好比中国的一些封建思想: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虽然已经2020了,但是这些思想一直存在,越落后的地方越夸张。一种思想一旦形成,真的很难改变。所以呢,大家一起努力吧,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和谐。。。


印度“种姓制度”为何一直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种姓   印度   印度斯坦   印度教   伊斯兰教   制度   贱民   大粪   底层   阶级   贵族   等级   体系   思想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