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蔚然当代艺术文献:湖湘文化与当代艺术


杨蔚然艺术文献:湖湘文化与当代艺术

(1998 年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专题片电视稿 导演 温普林)


  翻开历史长页,我们可看到在整个中华文明中所不可回避的湖湘文化在其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多少年来湖湘文化似乎已成为具有创造力具有一定张力的灵性语言的代表。本片无意对于湖湘文化进行多么学术的探讨,只是试图描绘近年活跃于国内和国际的湘籍艺术家们的创作与思想,来触摸湖湘文化的当代模样。
  细看中国湖南的版图,就会发现,它好似一个凝神远望的人形,这人形颇有着与这块土地相关的种种神秘和种种传奇。这块土地在每个时代都有着难以或缺的灵感精灵,这精灵常以一种自然形成的集团宣告世人在时代狂潮的波峰之端有着他们不朽的存在。
                 
  上篇 难以忘却的八十年代
                 
  80年代,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大量外来文化和思想冲击着禁锢已久的中国人的心灵,它更使得具有文化使命感的中国艺术家在震撼、慨叹之余,燃起一团艺术革命的火焰。1986年,对于湖南的艺术家们来说天空中满是与他们作品相关的令人兴奋和激动的颜色与线条。11月北京中国美术馆,湖南艺术家集群展在中国现代艺术刚刚拉开帷幕时就以省份集团展的形式首次掀起-股狂潮。它无疑确立了湖南青年美术家的艺术特色和学术层次,那颇有些实力的作品和他们具有的“现代的、个性的、本土的”当代涵义,使他们在京城美术界和评论界的言论中赢来了充分的肯定和褒扬。然而,那毕竟是在大量外来文化和思潮冲击中国文化艺术的时期,当时的艺术家大多倾心于西方的现代艺术形式,因而湖南艺术家们注重本土文化的做法也引起了非议。湖南的画家贺大田的作品《老屋》系列,取材于湖南湘西的民风民情,画框直接用当地的老式木门窗构成。
  杨蔚然:您作为湖南集群展的组织者站在今天的角度如何看待当时的湖南艺术。
  李路明:当时八五新潮艺术都是以文化的破坏为主体。比如说北方的理性绘画以王广义为代表,南方以毛旭辉为代表的“生命之流”,他们共同的倾向是试图借助西方的图式来解构和冲击当时的一元化的艺术。我们就着重建构,着重于本土文化的建构使本土文化转化成现代形式。比如说作品中的湘西场景和楚文化的一些背景,更多地借用楚文化的一些想象力的东西,来转化一种建构性的图式,所以当时受到一些有建构意识的人的肯定。比如说著名批评家水天中、邵大箴这些中年批评家的肯定,圈内有很大的争执,有人认为我们有新保守主义的倾向,当今看来,这种言论只能另当别论了。
  《集群展》的成功,同时也宣告了“群体”意义的丧失。接下来的日子似乎与“沉潜于道”有关。然而,集结于湖南美术出版社的艺术家们在继续思考着艺术问题的同时也以《画家》杂志为窗口密切关注着全国的艺术状态。
  杨蔚然:请您谈一谈《画家》杂志在八十年代里对中国当代艺术所起到的作用好吗?
  《画家》副主编邹建平:《画家》是中国比较早的美术刊物,它为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湖南的青年画家在一定程度上是自觉地参与到中国的新潮美术中来,与《画家》杂志所起到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此后又以刊物《艺术市场》、《当代艺术》、《实验艺术》等书刊表现着艺术家与出版人相结合的特有角色,对当前艺术变化把握着一种敏锐眼光。而在集群展中,很是突出的贺大田和袁庆一带着艺术深造与个人命运的双重目的离开本土,先后去了美国、日本。他们的作品失去了在国内的势头,也就与中国当代美术史再也没有关联了。
                 
  中篇 孕育敏感精灵的湘楚厚土
                 
  在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就以标新立异而与中原文化并驾争先,在交融、衍生过程中得以勃兴。湘楚的厚土永远都在散发着那种挥之不去的神秘的地气,它所孕育的一些敏感精灵总会躁动不安地感受到或是预见到所处时代的变革,这些精灵们带着使命感以其特有的方式表现出他们对于所处时代文化的一种态度。提起湖南,世人会自然想起那些叱诧风云的政治人才:古代的文臣武将,辛亥革命时期的仁人志士,中国革命时期的领袖将军,新中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岳麓书院的对联:“唯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出了湘楚之地人杰地灵的自豪。
  学者林河:唯楚有材,楚的范围很大,从云南到江浙都是楚地,所以还有一句话叫做“人材独秀东南”。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从古至今都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这与我们这个东南地区的文化渊远流长是分不开的,主要是由于农耕文明。因为,东南地区就是我们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从现在看起来有一万多年的历史,有这么深厚的文化沉积,所以它对人才对人民的影响是很大的。
  据林河先生考证研究,楚文化的发源还可上朔到更为久远的傩文化,正是发端于长江流域的傩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中最富浪漫色彩的“天赋人权”思想的精髓。
  林河:文艺有两大传统,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传统,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传统,浪漫主义的传统就是湖湘文化,它造成了屈原这样的浪漫主义,也造成了像齐白石这样的大师,也产生了象现在的黄永玉这样的国宝级人物。所以凡是中国的文艺人才,湖南出的都是具有改革开放思想的。中国湖南出的东西都有点火辣辣的味道。湖湘之地诞生了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屈原,他的《九歌》、《离骚》都创作于此,正是这片湘楚厚土孕育了敏感的精灵。谭盾,一个在世界现代乐坛响当当的名字,一个土生土长于湖南长沙的人物,他以湘楚“傩”文化为其创作根基,在那遥远深遂的原始声音里,找到了与当代情结有着关联的那种神秘的应和。
  艺术家张清渠:我先后画了屈原的《九歌》与《离骚》,这两部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国的传统文学一个是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一个是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继承我们文化传统就是从这里来的。齐白石,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神话,他是东方艺术之颠的象征。这位来自平民的艺术大师,也深深地受到这片湘楚之地的文化影响。
  艺术家黄永玉:母鸡天天生蛋,它满意什么,它就是生蛋嘛。黄永玉自比为随便可以下蛋的母鸡,对每一件作品都没有什么满意可言。然而他带给人们的都是绚丽的色彩和美的享受。
  画家陈白一:湖南是一个湘楚之地,也就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最早就是屈原,他的最精彩的作品就是在湖南产生的,他反映了楚文化的精华。
  杨蔚然:这种劳动的美是不是湖湘文化审美的特征之一呢?
  陈白一:是的,它就是屈原的爱民思想、爱国思想和齐白石那种农民思想的一种体现。齐白石的作品其实就是农民的画,画农民的思想感情,这与湖湘文化的审美特征是一脉相承的。深厚的湘楚文化也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与湖南的现代艺术有着惊人相似的文学界也以其集团的优势冲击着中国文坛。无论是早期的沈从文、丁玲还是80年代初的湘籍作家们,他们的上乘表现使北京、上海文学界冠“湘军现象”之称。这不得不使人疑惑,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总能准确机智地把握政治和时代的脉博,总能恰到好处地捕捉到那些没有开禁的题材和思潮,总是能够将幽远深遂的傩文化与其当代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描绘出独具湖湘特色又是带有当下国际命题的逼人风景。
  杨蔚然:近些年湖南的文学家、艺术家的突出表现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底蕴而产生的影响。
  何立伟:这与地域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像韩少功的《爸爸爸》那一系列的小说,你可以从他的作品里看到湖湘文化的投影,那里面充满了神奇怪异,充满了想象力,那种神秘色彩,都是湖湘文化在文学上的传统在现代的折射。就像一个人永远不可能离开他头上的太阳的照射一样,文化是永远制约于人的,湖湘文化对于生活在湖湘文化制约下的人们来说是永远都逃脱不了的,就是说这种文化与个人的东西结合得更紧密了。
  本体意义的美术史应该是艺术语言、艺术形象的创造和确立的历史。也就是说只有在语言和形象上有所建树的艺术家才能在美术史上获得一席之地。这种理念又恰恰是湖湘文化的特质,这特质又影响着艺术家们狂躁过后的冷静创作。针对现代艺术的挪用、拼贴等现象,李路明首先提出建立新形象的艺术主张,这颇具建构色彩的言论不仅在他89年后的作品中找到答案,更多地影响了湖南的艺术家们。
  艺术家李路明:中国的现代艺术家们大量的图式来自于西方,它具有图式上的语言强度,而中国本土的强度不够,或者说来有缺憾,那么在这种总结回顾的基础上我就提出新形象,就是中国式的图像。建立中国现代艺术的语汇体系,这是一个基础,要有这个基础你才能和西方去抗衡,就不是去模仿。
  艺术家刘采:我对湖南的地域文化有切身的了解和感受,从这个最基本的心态出发,去涉及更多的东西,从血脉来讲,它都可能含有湖南的地域性的东西。
  杨蔚然:从您目前的这批作品来看,与以往的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是不是楚文化在您作品中发生断裂的一种反映呢?
  刘采:虽然我的这批作品画面的形式跳跃比较大,从我最开始以楚文化为背景到新形象再到目前的这批作品,其实他们之间还是有许多内在的联系。
  纵观湖南画家的创作,不管是上一辈的大师还是80年代寻根时期的绘画,也不管是新形象的风格还是极赋个性的探索。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丰富的想象力,而这种奇思怪想对于湘楚之地文化来说,正是它的宝贵遗产之一。我们可以从马王堆出土的一系列文物中看到楚文化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楚文化的历史图案中色彩以黑红为主,浓烈高贵,形象线条无拘无束表现出火焰一样的热情。这一点可以从艺术家邹建平的作品中得到直接的印证。
  艺术家邹建平:拒绝传统只是一句口号,或者是一种策略。实际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于传统的把握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楚文化的传统对于湖南的艺术家来说也是一种营养,而这种营养是外地的艺术家不可多得的。
  邹建平在语言和形象的探索上显然是从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作为切入点。在他的《神圣家族)系列之中将现代的生命检验与楚巫文化意识的有机混合,将传统的转换为现实中的一种精神超越。
                 
  下篇 湖湘文化下的当代艺术
                 
  1992年,口号为“艺术与操作”的广州双年展,再度为湘籍艺术家提供了不甘人后的舞台。李路明的作品获得了这次展览的最高学术地位和商业价位。艺术家李路明:这次双年展的操作带有很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它企图以商业操作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企图以价位的提高来肯定艺术家,就是以市场的承认来确定新的艺术地位、当时双年展的组织者是出于这么一种动机,我也是这个动机中的一个工具。
  孙平:在这个双年展组委会的诱惑下各路艺术好汉风风火火地闯广州,他们拿出自己的家伙(作品),似乎要重新排座次。进行大称分金,小称分银的活动。
  在炒股风潮刮遍中国大地的90年代初,艺术品也在与商品划着等号。在双年展外供职于湖南美术出版社的艺术家孙平发行了他的股票。他试图用自己的作品,消解商业对艺术的侵犯,同时也在消解着艺术作为纯粹崇高艺术的传统梦想。
  孙平:深圳2.10事件发生不久接下来的就是广州双年展,各路豪杰分浮财的现象让我感觉到市场经济必须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向前发展,艺术家面临的问题也必须做出调整。于是我就想着模仿股份制改造的模式,做一次发行股票的游戏。从现在来看,我倒觉得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味道。
  90代末,在商业文化的冲击下,文化产品是否极大满足大众审美情趣前所未有地成为衡量媒体中的文化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而湘楚文化中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毛泽东的走群众路线的现代文艺理论再与平民化倾向的后现代文化特征都在历史的交汇处产生了惊人的相似。湘籍艺术家们在秉承了自身的传统时得天下之先地对大众文化问题迅速出击并且生效。
  杨蔚然:您认为大众文化在当代表达了一种什么东西呢?
  孙平:第一,是人民享受艺术的权利;第二,提供了一种艺术继续创新的可能性。问题就在于艺术家能否从大众文化里面取得资源。
  孙平的《针灸系列C部》直接取材于商场中的时装模特,通过对模特的针灸表现出艺术家对当下生存状态和大众文化的重视态度。几年前孙平先生的《针灸系列A部》就是通过针灸疗法医治的西方经典中,体现出艺术家从文化的角度对于西方文化大举进犯的反击。今天他的作品仍在延续,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光盘作为一种媒介成为他的作品新的符号。
  与此同时,湖南八五新潮的组织者李路明在完成了“新形象”的课题后迅速转移到大众文化的艳俗艺术的表现中。他有意避开消费文化中的流行符号,用艳俗色彩仿造古典艺术中常见的“高雅”风姿,想从中找到某种历史的应和。
  杨蔚然:湖南的艺术家一直是以深刻、幽远见长,您作为艺术家迅速转入对大众文化的当中,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路明:大众文化也是我们的传统。湘楚文化的特点包括您刚才讲的那点,而关注大众也是我们湖南的传统,湖湘文化以毛泽东为代表关注平民。毛泽东把所有的问题都概括了,也很明确了。比如说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其它都没有必要讨论了,是不是借鉴是不是模仿,洋为中用都说了;是不是楚文化,古为今用肯定是要的嘛。
  在对于当前文化的评论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玩弄新名词甚至为这些新名词争论不休的文章,其实这些都没有意义,因为在多年前毛泽东就以“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艺术要为大众服务”的言论概括了世界格局中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或是走向。
  陈白一:从屈原到齐白石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怎样表现人民,毛泽东讲过为人民服务。这刚好和我们的艺术传统是结合在一起的。
  李路明:老百姓看得懂你的作品,你的作品才有力度。按我的说法就是毛泽东艺术思想的当代转换,我们要作出当代理解。
  林河:傩文化几千年来一直被排除在中国文化的圣殿之外,但傩文化中的很多文化基因,对我们中国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化,都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都市的时髦同样感兴趣的有湖南师大美院的教师吴荣光。他是位90年代初开始操持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从93年起,他突然对于报刊和挂历产生兴趣,并不断地在工业文明特征的媒介中书写着充满鬼气的湖南民间符号,在图文并貌的都市言语间让不断漫延的符号爬满人们的视线,令人震憾与不安。
  杨蔚然:您画面上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符号是来源于何处呢?
  艺术家吴荣光:符号是从传统的图式中演变过来的,比如青铜器的符号,民间文化的一些符号,传统的包括原始异族的一些符号,还有很多是从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演变而来的。
  杨蔚然: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您的画面中充满神秘色彩与灵气的符号是受湘楚文化的影响呢?
  吴荣光:光从符号来讲可以这么说,但我的本意并不在这里。
  杨蔚然:那您的本意在哪儿呢?
  吴荣光:我的本意是关注当代大众文化,也就是关注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
  陈雷作为新形象的代表画家之一,也跨入了艳俗艺术的领域。
  杨蔚然:为什么在近期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时髦女郎。
  艺术家陈雷:我一直试图在历史与今天的距离中寻找某种联系。从我的个人感觉来说,旧时代的上海的月份牌女郎和我们今天的广告形象、商业图式有着一种直接内在的联系。
  最年青的湘籍艺术家赵斌出生于60年代末,时代的变革伴随他的成长时期。他带着亲历者的身份更多地更为直接地和讲述着粉气十足的都市中的故事。
杨蔚然:您作为当代崛起的艺术家,您觉得您和八五时期的新潮艺术家们有什么区别?
  艺术家赵斌:我们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像我小时候接触的就是电子游戏、港台录像片,接下来便是卡通。电脑,我们的经历完全不一样。我想在我的作品中反映改革开放20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
  杨蔚然:那么在您的作品中已经不去考虑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东西了,你会不会有这种担心,就是人们会认为您的作品中不具备那些东西了会显得很肤浅呢?
  赵斌: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我的思想来源于电视、杂志、广播书籍和我的个人体验,我想我的画大家都应该懂。
  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的新格局中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湖南的当代艺术家们在及时做着自我调整时,仍以湘楚文化赋予的敏感神经体察种种变幻,他们带着一种与生而来的使命感开始站在一个超越地域超越国界的视角去思考人类在接下来的变革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一批批新的作品也将使厚厚的湖湘文化史在中华文明史中留下重要的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齐白石   屈原   图式   大众   湖南   中国   画家   艺术家   符号   文献   当代   当代艺术   传统   思想   艺术   作品   文化   蔚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