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继女赵婷执导的《无依之地》凭什么成为奥斯卡黑马?

赵婷的《无依之地》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之后,第一次在金马影展播映


《无依之地》的难度在于,它拍摄的不是华裔导演拿手的华人文化纠结,而是很“穷白人”的“车居族”、“新游牧族”的人生,苍茫率性又处处碰壁(或相反)的另一种美国梦。适逢美国大选后关于何谓美国梦的争议不断,看来别是一番滋味。


宋丹丹继女赵婷执导的《无依之地》凭什么成为奥斯卡黑马?


而它的最高难度在于,它所改编的原著是一本纪实采访著作,剧本因此虚实交融,原著涉及的一些人物更在片中演回自己。即使如此,它依然是有极高辨识度的剧情片,结构饱和结实、剧力丝毫不亚于那些好莱坞的精心虚构。


“虽然大半本书都在告诉你现实,但她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理想。”这是我一年前读完杰西卡.布鲁德《Nomadland》原著所写的最后一句感言。


在《无依之地》电影版,这句话更被赵婷彰显出来了,选择理想何其不易,但不是毫无可能,看你如何衡量这一选择的得失。就像电影结尾的镜头,主角芬恩驱车去到那波涛汹涌的海角,你可以觉得是山穷水尽之处,但也可以发现这是自由之门的无限变化。


宋丹丹继女赵婷执导的《无依之地》凭什么成为奥斯卡黑马?


因此我更不喜欢此片的简体版书籍译名:《无依之地》,这个译名背后的逻辑和美国主流社会对这些依车而生的新游牧族的成见一样。芬恩就云淡风轻地反驳了这种成见,她说:“我是无屋者,但不是无家者”。这背后甚至包括另一个价值判断:有屋不代表就知道家的意义是什么。


电影跟原著一致的,是带我们不带偏见地看这另一个美国。两个、无数个美国,实际上是同一个美国,就跟被今年大选分裂的两个美国一样。保守和依附“美国梦”的一边,继续兢兢业业为已经变味的梦埋单;反叛和放弃“美国梦”的游牧族,事实上在试图重塑美国梦,把它带回拓荒时期、内战之后时期那种重估一切价值的开放之中——换句话说,他们是在革命,像美国的先辈一样革命。


当然,作为一部电影,它的动人之处并非因为理念的图解,而是呈现在理念的推进中的矛盾。具体在电影里,它添加的文学性细节,让人物更饱满——每个人都有她放下的和放不下的,芬恩为主,琳达和斯旺奇、甚至大卫也都面对各自的执着,相同的是,她们四人最终都有自己“去执”的办法,起码在个体的生命中让矛盾圆融和解。


女主角芬恩是一个虚构角色,乃混合书中杰西卡.布鲁德认识的多个女性而成,也含有杰西卡自己的影子。帝国镇的凋敝从书中的象征意义直接变成影响芬恩命运的具体事件,赵婷利落地编织起原著中分散零落的叙事碎片,这种强悍与芬恩的强悍同理,所以说芬恩也有赵婷以及本片制片人、主演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的投射在其中。


宋丹丹继女赵婷执导的《无依之地》凭什么成为奥斯卡黑马?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曾凭借《三块广告牌》拿下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影后桂冠


芬恩的变化也反驳了“无依之地”这个名字。她从世俗所认知的无依状态,到给出依靠给琳达和斯旺奇、大卫他们三个人以及路遇的流浪青年,成为他们的姐妹、女儿、爱人和母亲,是路给予她力量。因为给予而不索取,她成为这个时代的游侠式人物。

而在这种安那其互助的“结义”式友谊中,他们不是流民,而是大地真正的主人,这一点不需要房契证明。


其实芬恩早已给出依靠,是给予她丈夫巴布的亡魂的:她相信自己的不遗忘才能证明他存在过。而谁证明她呢?琳达和斯旺奇、大卫他们,这一个族群彼此证明,也不需要主流社会的各种身份契约。正所谓,岂曰无“依”,与子同袍。


就像《无依之地》书中一个被访者拉雯妮在她的部落格“就是怪咖”里所写:“我找到属于我的族群了:这是一群不太适应这个环境的人,但他们用爱和包容陪在我身边……这些人都是很聪明、很热情、工作很认真的美国人,只是他们不再把社会阶级看在眼里。在追求了一辈子的美国梦之后,他们得到了一个结论——美国梦只是一场大骗局。”


既然醒了,就必须马上行动,才不会有遗憾。在觉察到美国梦骗局后,这些不幸的人决定自己创造余生的幸福,哪怕他们只剩下十几二十年可活,也豁出去投奔自由。这不得不说是二三百年前拓荒精神在他们身上的延续,但这次他们的拓荒不再与自然争一高下,而是顺应自然,结盟自然,去对抗城市里那头永不餍足的巨兽。


宋丹丹继女赵婷执导的《无依之地》凭什么成为奥斯卡黑马?

夏琳·斯旺奇 Charlene Swankie在片中亲自饰演自己“斯旺奇”一角


电影中最老的女性斯旺奇,她余生的诗意也在此。她最后一个梦想是回到年轻时划独木舟所见的燕子崖,再见那些为生命拼搏的小鸟们。


全片最迷人的两个镜头都和这有关,这也是克制的电影最漫不经心地流露的两个隐喻:一闪而过的斯旺奇回忆,一只幼燕破壳而出,小蛋壳掉到水面上,一只年轻的手轻轻地把它捡起来。燕子啊,破坠了蛋壳才得自由——我自然地把这跟失去固定居所的人不得不选择自由联想起来。


另一个镜头是芬恩在野外沐浴,赤裸着在溪中漂浮的她是尚未被拾起的蛋壳、还是回家的燕子呢?这其实是一个人觉醒的两个阶段,在路上的人往往身处两者之间彷徨,而芬恩在史汪奇这些前辈的“捡拾”下,去到了第二个阶段,此后才能从容放下她心中最大的执念:留在帝国镇旧居里丈夫的鬼魂。


大卫最终回家属于断然不想人生有憾,芬恩最终离开大卫的家同理,电影没有让虚构的两人完成一段俗气的浪漫史,也是尊重这种自由。芬恩的家境相对于中产的大卫家、她姐姐家近乎赤贫,但她有人类最珍贵的东西:自由和孤独。电影画面展示后者的房产的时候总是严肃死板的正面中远景,而芬恩等游牧族的车则有种种亲近的镜头,导演的爱恶判断也在此。


芬恩的结婚指环获得片中一对富裕的女人的赞美,说那是象征爱的无限,但芬恩其后的上路更证明了:指环的无限不如路的无限,爱从属于独立个体生命的自我完成。


宋丹丹继女赵婷执导的《无依之地》凭什么成为奥斯卡黑马?

如“斯旺奇”一样,“琳达”该角色的也是由本人出演,她们都是非专业演员


电影最特别的是原著里的主角老琳达,亲身饰演她自己,在片中也那样坚毅和活力充沛,看到她让读者宽慰。琳达的故事实在是电影的一条隐性线索——“琳达的终极梦想更是在荒野里建造一间‘地球方舟’——这是六十年代无数环保主义者的梦想凝聚物,然而为了购买那块小小的荒地,琳达要为最不环保的电商服务赚钱。琳达的梦想贯穿全书,她的矛盾也贯穿全书,《无依之地》结束于琳达终于来到她的梦想之地,准备开工建造‘地球方舟’之际,既令人欣慰,又令人困恼。”我曾这样记录。


电影所暗示的则是:经过几段生命的遇合分离,“地球方舟”于焉建成,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房屋庇护所,而是属于所有漂泊于自由的人的心灵庇护所。她们曾笑说新游牧文化的开拓者Bob Wells像圣诞老人,殊不知每逢圣诞节就在亚马逊打散工的她们才是圣诞老人——不是因为她们的工作是包裹许多礼物/无聊消费品,而是她们打工后马上上路投奔自由的劲头,才是像“地球方舟”一样的送给面临地球灾难的我们最难得的礼物。


宋丹丹继女赵婷执导的《无依之地》凭什么成为奥斯卡黑马?


这不是一部公路片,简直是一部励志片。如果说对于我有什么遗憾,那就是电影对美国社会、人类文明面临的巨大危机,不是一笔带过,就是虎头蛇尾地放弃了冲突和追问,这却是原著的震撼人之处。如果忽略电影的一些仅仅作为背景掠过的“资本主义消费废墟”、不介意那些年老游牧族面临的疾病和贫困,你也许觉得这就是一部二十一世纪的新《在路上》,但事实上它是一部《愤怒的葡萄》。


洋溢于《无依之地》文本里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电影里仅仅浓缩为芬恩对其当地产仲介的姐夫说的一句:“为什么你们要引诱人们用尽积蓄去购买一个要用余生偿还的债务?”


言简意赅,其他的尽在不言中。也许电影想传达给我们的也是:不必多说,去做跟他们不一样的选择便是。总会有人站在你身旁,跟你说:


See you down the roa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杰西卡   方舟   麦克   大卫   继女   庇护所   奥斯卡   蛋壳   美国   余生   原著   黑马   镜头   地球   两个   梦想   自由   电影   宋丹丹   赵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