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杯春茶,听一出古戏,看台上人间,赏台下百态

老一辈儿的北京人,爱喝茶,也爱听戏。

甭管遇见什么难事儿,兹要是每天还能有一大茶缸子沏得酽酽的花茶喝,那就全都过得去。

于是,老有人嘲笑北京人不会喝茶,说是“碗不厌其大,水不厌其沸”

可不是么?北京人顶爱喝茉莉花茶,有时买高碎,一次沏一大罐子,等温度适口了,端起来就恨不得一饮而尽。


品一杯春茶,听一出古戏,看台上人间,赏台下百态


然而,在初春的晌午,吃完了饭,这饭最好是炸酱面配着新下的大蒜;沏得了茶,这茶最好是盖上盖儿把茶色闷深

再放上爱听的京剧,往朝阳的躺椅上一趟,半眯着眼睛,兴许睡,也兴许不睡,舒坦又自在。

这种日子,神仙来了咱也不换呐!

戏曲悠扬,总夹杂着茶香

茶与戏本来就是不分家的。

大家公认的“茶圣”陆羽,在13岁的时候离开了寺院,无依无靠,好在除了有一身煮茶的本领,还有一颗幽默诙谐的心。

于是,他自己编写剧本和唱词,演起了“丑角”,也因此结识了竟陵太守李齐物,从此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


品一杯春茶,听一出古戏,看台上人间,赏台下百态


不过,陆羽当然并没有一定要演“丑角”的梦想,只是无奈有口吃的毛病,长相也略微“抱歉”,便也就只能胜任“丑角”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

您看,陆羽在说自己缺点的时候,还不忘拉上其他的名人,可见其与生俱来的自信和幽默。

这大概也是一位戏剧表演者必备的素质吧。

据《陆文学自传》记载:“(陆羽)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虽然,由陆羽创作和表演的戏剧作品,我们无缘见到了,但是连“茶圣”都亲自下场演戏了,这茶与戏的关系还能远得了吗?


品一杯春茶,听一出古戏,看台上人间,赏台下百态


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有各种神庙门前的露天戏台,还有唐宋时期比较盛行的“瓦舍勾栏”,而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酒楼和茶园逐渐成为了戏曲的主要表演场所

再后来,茶园逐渐取代了酒楼,成为了专业的戏曲表演场所

而这种改变,也非常符合欣赏戏曲的基本要求。

茶园只提供茶水和简单的茶点,氛围清雅,较少喧嚣,环境很适合欣赏戏曲。

酒楼就不同了,宾客吃着饭,很自然的就要喝些酒,而只要一喝上酒,就很有可能喝多。

万一打起来,戏是肯定唱不下去的。

您想啊,台上正唱《赵氏孤儿》呢,程婴正悲悲切切地要“舍子”,台下忽然打起来了,救赵家的血脉固然重要,可台下也是实打实的人命啊

于是,这“子”也大可不必“舍”了,屠岸贾拉着老程婴一起下台劝架吧。

您说这像话不像话?只要有一桌喝醉酒,全体就都看不成了。


品一杯春茶,听一出古戏,看台上人间,赏台下百态


不过,在以前,戏曲是一种很流行的娱乐项目,观众当然也没有“沐浴更衣,正襟危坐”的必要,喝喝茶,吃吃点心,偶尔清谈几句都是正常的看戏习惯。

于是,到了清代,北京城里的茶园基本就是戏园的代名词。

北京人一般都爱喝茉莉花茶,据说是因为水质微苦,且不是茶产地,储存的茶叶容易有不新鲜的味道,所以需要较为浓烈的香气遮盖。

而如今,水质与茶质都不再是问题,这传承在舌尖味蕾基因中的喜好,却也并不想改掉

于是,在韵味悠长的西皮二黄调之间,总弥散着淡淡的茉莉花茶香。

听戏观历史,喝茶品人生

以前的戏园都兼职茶园,而现在能边喝茶边听京剧的场所已经不太多了,大型戏院的设计往往很像影院,一般只设“座儿”而没有桌子,自然更不提供茶水。

可以照旧喝茶听戏的地方,是一些民间团体的表演场所,比如“三庆园”。


品一杯春茶,听一出古戏,看台上人间,赏台下百态

老新“三庆园”对比图


这个坐落在大栅栏附近的“三庆园”可是大有来头。

据清代蕊珠旧史(杨懋建)的《梦华琐簿》记载:

“今日之三庆园,乾隆年间宴乐居也。”

“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

“徽班进京”是京剧溯源的标志性事件。

“清乾隆五十五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寿辰,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入都献艺。”

而徽剧班子在到达北京之后,为了更好的站稳脚跟,与北京的“艺术圈”密切交流,快速吸收其他曲种的精华,在徽调(二黄)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楚调(西皮)、昆腔、弋腔、京腔、梆子和一些民间小调的曲调和表演方式,最终逐渐形成了“京剧”

由于京剧集众家之所长,又受到徽商在经济上的大力支持,一时间发展迅速。不仅受到清朝宫廷的青睐,也被民间所推崇,待到民国时期更是盛况空前。


品一杯春茶,听一出古戏,看台上人间,赏台下百态

“徽班进京”盛况


而在这次“徽班进京”中,第一个到达北京,也是反响最好的演出团体,叫做“三庆班”。祝寿结束后,他们并没有返回老家,而是留在北京继续表演和经营,三庆班看中了“晏乐居”的地段儿,遂入驻表演,后将其改名为“三庆园”

“四大徽班”在京的演出,盛极一时,从此也奠定了京剧的“国粹”地位。

当时北京的戏园很多,最著名的就是由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同乐轩、庆和园、中和园与三庆园并称的“京城七大戏园”

由于时代的巧合,京剧的发展其实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它为那段灰色而压抑的时期,带来了一抹色彩与欢声。

茶味的清香中夹杂着苦涩的回味,而京剧舞台上也不全是歌舞升平。

京剧演员除了登台唱戏,也有自己的热血与担当。

比如,“同光十三绝”之一的京剧丑角表演艺术家刘赶三,敢于舞台上当众讽刺李鸿章。

于是,大家知道了“三块瓦半截袖”的丑角,照样能正气禀然


品一杯春茶,听一出古戏,看台上人间,赏台下百态

梅兰芳与程砚秋


再比如,1943年1月,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拒不登台,且隐居于到颐和园后的青龙桥老家务农,和当时在上海蓄须拒演的梅兰芳遥相呼应。

于是,大家见识了“粉墨人生”的伶人,也有怎样的通透与傲骨

正如清代沈捷说:“人生虽是戏场,须妆一脚正生,不贻后人非笑。”

一叶清茶,在沸水中沉浮与舒展;一页历史,在跌宕中难分戏台与人间。

生活与艺术早已经被茶香“熏”透了

听戏的观众喜欢喝茶,唱戏的大师更是离不开茶,有的演员甚至需要在台上喝茶,也就是“饮场”。

比如尚小云先生,他就有一个小癖好,爱喝滚烫的茶,这就很考验身边负责“饮场”的专人,泡茶煮水的“节骨眼儿”。

中国的茶文化比戏曲文化悠久得多,茶也一直是中国人钟爱的饮品,是文人墨客们喜欢在文艺或者戏剧作品中提及的重要元素。

我国宋代的茶文化非常兴盛,饮用方式也非常丰富,有“点茶、斗茶、分茶、茶百戏”等等繁多的名目。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高度赞誉了国人的“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并且评价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成以高雅相从事茗饮。”

所以,我国的一些古典小说中自然不能少了茶的身影。


品一杯春茶,听一出古戏,看台上人间,赏台下百态


《水浒传》中潘金莲与西门大官人相识的那一章节,就叫做“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

而《金瓶梅》中对茶的描写就更讲究了,潘金莲曾经亲手为西门庆做了一杯浓浓艳艳“芝麻盐笋栗丝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了卤六安雀舌芽茶”这茶一口气儿说下来,赶上相声演员背贯口了。

昆剧《水浒记·借茶》也是由《水浒传》中阎婆惜的故事改编而成,张文远游春路过阎惜娇家门口,借口讨碗茶吃,与貌美的阎惜娇相识,而后挑逗调笑,最终被宋江撞破。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的阿庆嫂自是不用说,京剧《沙家浜》赋予了“春来茶馆”家喻户晓的时代特征。

而茶文化不仅是在戏剧作品中多被提及,我国不少生产茶叶的地区,甚至都有独特的“采茶戏”剧种。

采茶戏流行于江南地区和岭南一些省区,以江西省最为著名。


品一杯春茶,听一出古戏,看台上人间,赏台下百态


一杯茶,沉沉浮浮的是人生的甘苦,一场戏,装扮演绎的是历史的悠长。

虽然老式的戏园子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戏曲还在,茶香也还在。任何事物,只要它依旧愿意俯下身子倾听时代的声音,就一定不会被淘汰。

您看,现如今的三庆园里,喝着茶,手指轻敲着桌子听戏的年轻人,可是也不少呐。对于喜好曲艺京剧的人来说,戏不离口,茶不离手,这春天也就很过得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梅兰芳   广德   水浒传   采茶戏   丑角   茉莉花茶   春茶   茶园   看台   戏曲   京剧   北京人   清代   北京   台下   戏剧   场所   演员   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