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胜仗不能仅靠不怕死,《长津湖》终于拍出了我们胜利的原因

国庆档,《长津湖》上映七天的票房已超20亿,不少观众去影院二刷、三刷,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

71年前,在极寒严酷环境下,在保障条件悬殊的条件下,中国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中扭转了战场态势,打出了中国军威。

打胜仗不能仅靠不怕死,《长津湖》终于拍出了我们胜利的原因

《长津湖》是一部基于兰晓龙13万字的剧本初稿拍摄的主旋律电影,总导演是陈凯歌、徐克、林超贤。

面对这样的阵容,在影片上映前,观众们既期待又担心。

创作了《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一系列军旅神剧的兰晓龙自然很值得信任。

然而,13万字的电影剧本体量确实少见,在影视化过程中必然会遭到大量调整。

打胜仗不能仅靠不怕死,《长津湖》终于拍出了我们胜利的原因

于是大家的担心主要就集中在陈凯歌身上,害怕过于“陈化”的处理,使影片丧失了兰晓龙的本来味道。

《长津湖》上映后的良好呈现,令大家终于安心。

三位大导演竟然都奇迹般地同时发挥了自己的正面属性,完成了真正的强强联合。

1

浪漫终于可以安放

在2019年的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以七个小故事从“小我”视角烘托起了宏大的家国情感。

其开创性的风格,终结了之前流行的海量堆叠明星的拍摄方式。其中陈飞宇、刘昊然主演的“白昼流星”部分,是由陈凯歌导演的。

打胜仗不能仅靠不怕死,《长津湖》终于拍出了我们胜利的原因

比起其他部分言之有物的细腻表达,陈凯歌导演过于浪漫的镜头语言,打乱了叙事线索,想表达的内容太多,反而什么都没抓透。

而“白昼流星”在气质上与其他小段落的差异,险些让人们忽视了陈导是整部影片总导演的事实。

在陈凯歌导演的影片中,人物常常沦为意境的配角,在镜头营造出的庞大而诗意的氛围下,人物的语言和气场在对比中就显得干瘪。

打胜仗不能仅靠不怕死,《长津湖》终于拍出了我们胜利的原因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他的片子会觉得故事和人物,支撑不起整体的气场,会感觉饱满的氛围是在故弄玄虚。

而看完《长津湖》,我们忽然明白了:

普通的故事确实安放不下陈导磅礴的大诗意,但长津湖可以。

当伍千里以为战争结束而回到家乡,江南水乡笼罩在极具质感的暖色调之下,宁静祥和如同世外桃源。

打胜仗不能仅靠不怕死,《长津湖》终于拍出了我们胜利的原因

当伍万里乘坐火车到达战场之前,车门被拉开,他们带领着全体观众看到了既虚幻又现实的一幕:

长城映衬下的锦绣山河。

这两组极具浪漫气质的画面,不必多言,就令伍万里和观众同时明白了:

抗美援朝之战到底为什么而打。

打胜仗不能仅靠不怕死,《长津湖》终于拍出了我们胜利的原因

而伍万里的成长线,也给足了观众们在思想上的成长空间。

通过伍万里的目光,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战争的残酷和意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军队不可战胜。

这一次,由陈凯歌导演制造的“诗意”,美得足够虚假,却毫无违和感,反倒是让不少观众本能的泪目。

2

我们为什么能赢?

东方集体主义精神并不容易表达,群像人物塑造不好就会显得刻板化,口号化,于是很多导演就更加不敢也不屑于表达。

兰晓龙恰好擅长群像人物的刻画,《长津湖》电影也忠实还原了这一点。

打胜仗不能仅靠不怕死,《长津湖》终于拍出了我们胜利的原因

“第七穿插连”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特点,观众也能轻易记住他们的姓名,甚至编号。

而能将众多性格鲜明,各有所长的小人物,拧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的东西,正是团结一致的革命理想和祖国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革命信念。

去年《金刚川》赢了票房输了口碑,而它的失败,一部分就来自于过分夸大个人主义,和没有深入挖掘我们为什么能打赢。

从《金刚川》中,我们却看不到志愿军的正义性,看不到必胜的决心,更看不到胜利的喜悦,它展现的只是战争的残酷,“着急赴死的英勇”和莫名其妙的反战反思,而最令人接受不了的,还是结尾处来自美军的赞美和因敬佩而放弃的轰炸。

打胜仗不能仅靠不怕死,《长津湖》终于拍出了我们胜利的原因

前面被烘托起来的一腔爱国情,被浇了个干干净净。

战争残酷这谁都知道,但是抗美援朝战争从来就不是中国人挑起的,关键是拍出我们为什么而战和我们为什么能赢。

个人英雄主义被装饰得再大气,也不过是小我的情绪表达,仅靠不怕死的精神显然并不能完成大规模的胜利,要说不怕死,日本人不是更冲动一些吗?

打胜仗不能仅靠不怕死,《长津湖》终于拍出了我们胜利的原因

而比起单纯的不怕死,兰晓龙赋予钢七连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就有高度得多。

兰晓龙的剧本中通常没有极致的个人主义,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他崇尚的是集体主义团魂,而这也是中国军队之所以能赢下硬件对比悬殊战争的原因。

《长津湖》影片中展现的不仅是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勇,还有冷静的战术指挥和精神的传承,不仅有兄弟情谊,更有革命理想。

打胜仗不能仅靠不怕死,《长津湖》终于拍出了我们胜利的原因

而更高明之处在于,影片没有单纯用对话甚至旁白来表现这些较难呈现的内在精神和信念,观众通过镜头语言就能获得这种感受。

当电影中第七穿插连的志愿军开始报数,观众头脑中《士兵突击》钢七连的报数的记忆被唤醒,当看到美军北极熊团旗帜被撕下来,我想大家瞬间就理解了《士兵突击》中老七问的那句话:

你懂七连吗?

打胜仗不能仅靠不怕死,《长津湖》终于拍出了我们胜利的原因

影片并没有彩蛋,观众却依旧沉浸在《长津湖》所带来的的震撼中,久久不愿离去。

很多人观影后都发了一个朋友圈:

当走出影院,看到和平年代的万家灯火,我才知道,这就是最好的彩蛋。

我相信这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大家的真实心声,大家本能的延续了《长津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诗意的想象。

也许,爱国主义才是最浪漫的主意,这一回陈凯歌导演终于用对了诗意和浪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怕死   群像   彩蛋   志愿军   诗意   票房   士兵   残酷   导演   观众   影片   战争   原因   精神   人物   浪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