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师华罗庚生命的最后一天和遗嘱公开

就在他准备接鲜花的一刹那间,

他突然身子向后一仰,重重的倒在了讲坛上,他的眼镜也滑落在地上,在场的教授和医生们赶紧跑上去扶他,他的面容由于缺氧而变得发紫,医生们立即用手按住他的脉搏,发现他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东京时间下午5时16分,在场从事数理统计研究的田边教授、东京大学的教授和中国的数学家们见这情形立马给急救站打电话,紧接着他被送到了东京大学医院里进行抢救,

随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参赞等三人赶到了急救病房探视抢救情况,两个多小时在煎熬中度秒如年,人们在急救病房外焦灼不安地等待着,当晚8时27分,东京大学的三井医生从病房里走出来,对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使节和在场的代表团说:"从6时15分起,给病人使用人工呼吸和起搏器,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小时了,可是,仍然没有血液循坏,心房也没有收缩力,继续抢救已经无效,是否停止一切措施,宣布去世",

当晚10时零9分,医院宣布其去世,6月14日下午,东京大学附属医院的灵堂里哀乐低回,他的遗体安卧在洁白的鲜菊花丛中,周围簇拥着日本各界名人送的花篮,上午10时,日本各界名流络绎来到灵堂吊唁,人们把一束束鲜花献到灵柩前面,对这位为促进中日两国学术交流而抱病东渡,消逝未归的伟大数学家表示敬意和寄托哀思,

1985年6月15日下午3时,北京阴云密布,在菲菲的细雨中,载着他骨灰的中国民航专机降落在东郊机场上,在一片悲伤的气氛中,他的亲人将他的骨灰护送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在6月21日下午,北京各界人士500多人参加了他的骨灰安放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主持了骨灰安放仪式,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致悼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

我们的数学曾经也有过辉煌的篇章,但因为漫长的封建社会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后来渐渐落后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中国现代数学研究,自学成才的他在半个世纪里做出众多开创性的杰出贡献,

他是新中国数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创建了国际公认的中国数论学派,

在他去世时,在遥远的德国马普数学研究所,其通告牌上挂起了他的相片并将德国一家主要报纸有关他谢世的剪贴下来,贴在照片的下面并写道:"最伟大的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去世",而美国杂志《科学》发表文章这样评价他:"华罗庚形成了中国的数学".

告别祖国

那是1985年6月3日下午,初夏的北京,已经渐渐热起来了,午后两点多钟,华罗庚身穿浅灰色的西装,从北京崇文门的寓所来到北京东郊机场的候机室,他安静地坐在沙发上,一面吸着用胶袋装着的氧气,一面和来送行的人们握手告别,等待登机东渡,

在临行前,他曾环顾了自己一生中度过最后时光的卧室,一个十几平米大小的房间,床的左边柜子上摊放着他还没有写完的数学手稿,他再三叮嘱家里人说:"这些东西不要动,回来我还要继续写下去",2时30分,华罗庚默默地登上了从北京飞往东京的日航JL-782次航班,他这次是应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去日本访问并作学术交流,作为期两周的访问讲学,坐在飞机上,凝视着机舱外的茫茫云海,陷入沉思,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他被选为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这样说道:"我是政协的新成员,对很多事情不熟悉,我是个搞数学的人,除数学外,对国家的贡献很小,现在国家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很不安",

接着他又说道:"现在,国家这么重视科学家,科学家说话应当负责任,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装懂,特别是国家建设要腾飞,作为一份子我们应当竭尽所能",在这次会见记者时,他谈到了已故著名地质学家张文佑和陈永康实事求是的精神,会上,有人希望他谈谈年轻人的自学问题,他沉吟片刻,说道:"多学,多思,多动手"

在散会的时候,有人问他今后有什么打算,他回答道:"我计划在有生之年做两件事,一,继续为建造通天塔出力,二是回忆录,前一件事是必须做的,后一件事想做,但是不知是否力所能及",

那是1983年初,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李尚志和黄景钧敲开了华罗庚的家门,虽然当时北京医院就警告他:"冠心病,心肌梗塞恢复期,需要继续休息,不能参加任何活动",但华罗庚仍然热情接待了他们,

李尚志和黄景钧看着杂乱的房间,大小不等,五颜六色的药瓶堆放在一张桌子上,座椅旁、茶几上到处是报刊和手稿,一支没有拧上笔帽的自来水笔躺在他面前的稿纸上,

他们两人看到这一幕便忍不住说道:"您没有遵照医生的嘱咐休息啊",华罗庚并没有马上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走到写字桌旁,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用颤巍巍的手递到他们面前并说道:"通天塔没有建成,躺不住啊!",

"什么通天塔?",李尚志和黄景钧接过信,这是胡耀邦同志于1982年4月1日写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古代巴比伦人决心建造一座通天塔,这件事触怒了上帝,上帝使这些梦想上天的人内部不和,在如何建造通天塔的问题上争吵不休,结果这件事成了泡影,现在,中国人接过了巴比伦人没有实现的理想,那个愚弄巴比伦人的上帝又不存在了,中国科学工作者们能不能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地为这个工程而英勇献身呢,如果能,我以为,它的成功,是可以计日而就的",

而在信的背后写着华罗庚的亲笔诗句:"只管心力竭尽,那顾水平高低,人民利益为前提,个人成败羞计,学龄已过六十,何必重辟新蹊,贾藏、乘桴、翼天齐,奢望岂我所宜,沙场暴骨得所,马革裹尸难期,滴水人洋浩无际,六合满布兄弟,祖国中兴宏伟,死生甘愿同依,明知力拙才不济,扶轮推榖不已".

在日本的十日

日本数学界的同行们,对华罗庚的这次访问已经期待了整整三年时间,早在三年前,就邀请他访问并作学术交流,但当时他正在全力以赴地重写有关经济数学方面的论著,便未能成行,华罗庚自己也很重视这次访问,在临行前,他多次对同行的人们说:"到了日本,我们要好好地向日本的同行们学习,认真了解日本把数学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用于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的经验",

访日前,日本数学会在访问计划中提出希望他作一次学术报告,因此,在途中他一直在考虑和准备这次报告,而从到达日本的第二天开始,华罗庚便开始了紧张的学术交流活动,助手们都知道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都劝他多休息,尽量少参加活动,每逢这时,华罗庚便说道地说:"我剩下的有效时间最多还有五年,我的时间是用来工作的",

在连续高强度进行了四天的访问之后,疲惫的他回到东京被安排住在了新大谷饭店,为了准备好报告,他接连两天谢绝了各种活动,他想好好准备这45分钟的演讲,他在纸上画了一个表,从左到右画了三个方格,左边写上"年代",中间写上"理论",右边写上"普及",然后他再画三条杠把方格分50、60、70和80年代,

他用颤抖的手写了几百个字,重点写他在那几十年的工作,虽然他的思想清晰,但体力却不能支持,字迹斜斜歪歪,文字不能一笔呵成,写到70、80年代的栏目他只写了"数值积分"和"偏微分方程"几个字就写不下了,因此他只能让助手把他嘴巴讲的东西写下来并在整理之后让他过目,那一晚,他精神亢奋,有可能是回想这几十年来的工作,他不能入睡,最后吃了安眠药,才睡了一段时间,

次日,他仔细地阅读抄写好的演讲提纲,还请助手们帮助写了演讲时用的投影纸,并多次翻阅日本学士院的院士名单,准备给每一位院士送一册他的科普著作选集,这天,他非常兴奋,讲了许多话,一直工作到了次日凌晨2时才入睡,

此前,4月27日,华罗庚在参加人大、政协会议期间,会见看港澳记者,会上,有位年轻的记者问他:"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华罗庚当时的回答是:"我最大的希望是,工作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天"!

最后一天和遗嘱

6月12日2时,

华罗庚从旅馆出发到达了日本学士院,会场上气氛十分热烈,几乎所有的老院士都来了,本村健次郎代表日本学士院致辞欢迎,华罗庚也作了简短的讲话,然后,互相赠送书籍,在离开的时候,他应邀在日本学士院的留言簿上题词:"十分荣幸地来访问日本学士院,祝两国科学交流日益繁荣",

写完,他的手又不停地颤抖起来,3时左右,日方接待人员安排他到东京大学附近的一家旅馆休息,下午4时,他在日本数学会会长小松彦三郎的陪同下进入报告厅,用英文写了演讲的题目《理论数学及其应用》,

他不坐轮椅,站着讲,讲了一会之后他就满头大汗,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到他,他把西装脱掉后,接下来又解掉感觉束缚的领带,等讲足45分钟,他觉得这还意犹未尽,就向主席和听众要求:"演讲时间已过了,是否还可以延长几分钟?",在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之后,他又讲了十几分钟,总共讲了65分钟,

这天,他从20世纪50年代自己的三本数学理论著作讲起,一直讲到80年代把数学应用于宏观、优化、计划经济理论,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他在日本的讲坛上讲了最后一句话:"谢谢大家",演讲结束以后,日本女数学家百鸟富美子走上讲台给他献花,就在他准备接鲜花的瞬间,他突然身子向后一仰倒在了讲坛上,

6月15日下午的北京,阴沉的天气,蒙蒙的细雨,初夏的凄凉胜似晚秋,载有华罗庚骨灰的专机在下午三时徐徐降落在北京机场上,他的儿子华俊东捧着骨灰盒缓缓地走下飞机时,人们才从恍恍惚惚中醒了过来,

华罗庚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了,

而在这之前,他曾请应用数学研究所的方伟武作见证立了下面的遗嘱:"(1)我死后丧事要从简,骨灰撒在家乡金坛县的洮胡中(2)我国底子薄,基础差,要提倡多干实事、有益的事,少说空话大话(3)发展数学,花钱不多,收益很大,应该多加扶持(4)我死后,所收藏的图书及期刊赠送给数学所图书馆(5)家中存款给每个子女五千元,其余归我妻吴莜元养老用",

他真的到死,心还都系在中国数学的身上.

1985年6月22日,

人民日报曾介绍了他的生平工作:"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长的科学巨匠,是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1957年获得我国科学技术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名为"华式定理"、"布劳尔-卡当-华定理"、"华-王方法",华罗庚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多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史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名册,华罗庚同志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1986年3月24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华罗庚的母校金坛县中学改名为华罗庚中学,故乡的人们在江苏省金坛县的中山公园里为他建了一个纪念馆,在纪念馆门前的大柱子上,镌刻着著名数学家,同样也是他学生苏步青写的对联:"一代畴人高山齐仰止,千秋事业祖国在腾飞",门内的正厅当中,华罗庚的半身雕像栩栩如生,雕像后面的墙壁上,挂着聂荣臻元帅的题词:"精勤不倦,自强不息",1986年6月12日,在华罗庚逝世一周年之际,第一届中国少年数学竞赛活动"华罗庚金杯赛"的前三名获奖学生和他们的教练都过来纪念他,

正如他毕生精力所追求的事业,中国数学像滚滚春潮般一般奔涌不息,

也正如他的诗篇所说:"乌云乍涌卷巨澜,浑似天翻,不是天翻,四凶遍树迷魂幡,放眼世界谁为主,中国青年,世界青年,拔幡除怪猛向前,改造河山现代化,责挑双肩,欣挑双肩,完成岂甘到二千,长征路上不停步,奋勇登攀,不断登攀,赶超何须二十三",

他虽然辞世已近35载,

但他那颗赤子之心仍和中国数学的脉搏仍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华罗庚   尚志   巴比伦   金坛   天和   数学   数学家   遗嘱   日本   骨灰   院士   北京   中国   学士   说道   下午   大师   生命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