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印象:在现代艺术家中,没有谁比罗丹和毕加索更属于巴黎了

巴黎印象:在现代艺术家中,没有谁比罗丹和毕加索更属于巴黎了

卢浮宫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当然是断臂的维纳斯和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

维纳斯是古罗马对爱与美之神的称呼。但爱与美之神的古希腊名字应该是阿芙罗狄特。这个断臂的维纳斯是古希腊的艺术而不是古罗马的作品。人们现在习惯称它为维纳斯而不是阿芙罗狄特,这只是罗马文化取代希腊文化的一个通俗的例证。古希腊雕塑中的爱与美之神的形象都是半裸。但最美的雕像则是这个所谓的断臂的维纳斯。

据说一些好事之徒曾试图将断臂恢复完整。但是无数的想象和试验都归于徒劳和失败,不仅没有增添其美,反而倒加其丑。殊不知,维纳斯的断臂乃“天意”。为什么?因为这断臂兼具隐诱,既遮蔽,又显露。一方面,它去掉了手臂固定的位置,使人们自由想象手臂无限的姿势。人的手和人的脸部一样是人体部分最有表现力的。另一方面,由于去掉了手臂,便突出了维纳斯的脸部、胸部和腹部。而这三个部分最充懑了感性力量的。

与维纳斯的断臂一样,蒙娜·丽莎的微笑也引人入思。

如果面对蒙娜·丽莎的画像,那么人注目的首先是蒙娜·丽莎的眼睛和嘴角的微笑,然后是她略露的丰满的胸部,最后是她肉感的双手。这是这幅伟大之作的三个亮点。

巴黎印象:在现代艺术家中,没有谁比罗丹和毕加索更属于巴黎了

许多人被蒙娜·丽莎的微笑所牵引,并试图去解释其神秘的谜底。例如,有人从蒙娜·丽莎的模特儿和画家自己身上寻找某种生理学的根据,这些都不过是一些无稽之谈。但是如果站在西方精神史和艺术史的角度,从其不同时代的特色进行比较,那么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也就大白于天下了。

西方历史的三个时代的主题—诸神(古希腊)、圣灵(中世纪)、和人性(近代)也十分鲜明地体现在这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形象身上。它的代表就是维纳斯(古希腊)、圣母玛丽亚(中世纪)和蒙娜·丽莎(近代)。

维纳斯是爱与美之神。她虽然半裸,但是这并没有强烈的性的意味,不会由此引起人生理的欲望。相反它表达的是爱与美这样一个观念,它刚好与人的本能相区分并且成为人追求的理想。圣母玛丽亚与维纳斯则截然不同。她是基督的母亲。作为处女,她感受圣灵而成孕,生出基督拯救世界。玛丽亚呈现的是圣灵的灵光,肉体的存在和它代表的欲望完全隐而不见。玛丽亚的胸脯从来都是遮盖住的。虽然她的宁静的脸部和双手显出母性的爱和温情,但是她的肉体是不可触摸的,因为她只是神的母亲,不是人的母亲。

巴黎印象:在现代艺术家中,没有谁比罗丹和毕加索更属于巴黎了

与维纳斯和玛丽亚也根本相区分,蒙娜·丽莎的微笑则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且尤其是作为一个与男性不同的女性的光辉。人告别了诸神和圣灵,在自己身上即自己肉体和精神上找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它就是人的爱和美的源泉。维纳斯和玛丽亚都是人所不能接近的,因为她们都是神。但蒙娜·丽莎却是可以亲近的,因为她是人,而且是女人。她的微笑正是那亲近的语言。因此人性及人性的光辉是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所在。

不过蒙娜·丽莎的微笑所表达的人性与人的本能和欲望仍相距甚远。这种本能和欲望在近代仍不成为主题,它被彻底揭示和公开只是现代的事情。像梦露和麦当娜就是活生生的“性象征”。她们虽然在艺术上有优劣之分,但她们各以不同的方式敞开了性的欲望以及人关于性的各种幻想。当然她们也微笑,不过她们的微笑只不过是一种赤裸裸的性的诱惑罢了。

奥塞博物馆与卢浮宫隔河相望,它收藏了许多现代艺术,尤其是印象派的作品,如焚高等人的原作。但是在现代艺术家中没有谁比罗丹和毕加索更属于巴黎了。他们在巴黎都有专门的博物馆。

在罗丹博物馆内,主体建筑左右两侧耸立着罗丹的代表作“地狱之门”和“沉思者”。展厅内陈列了罗丹的大量的作品。其青铜雕像塑造了强壮有力的肌肉和这肌肉所具有的精神的穿透力;其大理石雕像洁白,高贵,它似乎是那冰肌玉骨的活的人体。

巴黎印象:在现代艺术家中,没有谁比罗丹和毕加索更属于巴黎了

罗丹的作品具有多重主题,但其根本主题则是性爱与生死的关系。他的作品,特别是大理石作品大多是裸体雕像和男欢女爱的情形。他们或亲吻,或拥抱,难分难舍,如醉如痴,忘却了生死。

性爱怎样成了罗丹和现代艺术的主题?中国人虽然自古就有发达的房中术及其相关的经典,但是它们只关涉到性,不关涉到爱;而且它们都是秘决,从来不是公开谈论的题目。如果我们要找到一本关于性爱的伟大的哲学和艺术作品,那么我们只能感到失望。

西方人当然以另外一种方式对待性爱。但在其历史上古希腊的英雄,中世纪的圣人和近代“人性的人”成为了尺度。因此性爱并没有分化出来成为纯粹的问题。但在现代的思想中,人的肉体及其欲望和它的公开的爱情的意义是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复的。在性爱关系上聚集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精神最丰富。最深邃的关系。这也就是罗丹艺术性爱主题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巴黎印象:在现代艺术家中,没有谁比罗丹和毕加索更属于巴黎了

与罗丹相比,毕加索的艺术更有创造性和世界性的影响。

毕加索博物馆收藏了毕加索从青年到老年时代众多的作品,并按年代的先后顺序展览出来。因此人们能清楚地看到毕加索从色彩,线条到主题的不断变化,如玫瑰时期,蓝色时期等。

毕加索一直在寻找一种绘画语言。当他用立体主义的方式来从事绘画的时候,便意味着他用一种崭新的绘画语言来建立他个人的艺术世界了。如果说毕加索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话,那么他的伟大之处便在于他创造了这种以立体主义为口号的绘画语言。这使他区别于传统和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

西方古典绘画使用焦点透视,这和中国水墨画使用的散点透视不同。因此它所表达的对象只能显示其单一的一面,而且人们只是习惯于忠实地摹仿这一具体对象。这种古典绘画语言在十九世纪末以来已面临着深刻的危机。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去寻找新的绘画语言。例如,印象派已不再注重客观的对象,而是主观的印象。因此光和影在其绘画中起着重要作用。梵高作为后印象派的天才画家,他的色彩和线条都是流动的。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毕加索所尝试的是另外一条道路,他要打破这个僵化单一的焦点透视。他的立体主义不是将对象不同的维度同时表现出来。这似乎可以称作一种新的散点透视。不过毕加索的作品仍存在对象,只是这种对象不是平面,而是以立体的方式显示于人。这种对象的克服和消失最终只在抽象绘画和表现主义的艺术品之中。

巴黎印象:在现代艺术家中,没有谁比罗丹和毕加索更属于巴黎了

例如,比起毕加索,保罗·克利的作品就是更加纯粹的绘画。因为保罗·克利已不在乎一个对象的平面和立体了。他专注的只是绘画语言本身,即色彩和线条的自由游戏。唯有在保罗·克利那里,色彩和线条本身才脱离任何主观和客观的限制,而为其自身真正的表达。因此有人认为,保罗·克利是一个比毕加索更加伟大的艺术家。

总之,巴黎这个爱与美之都处处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值得人不时地去反思,仿佛是一个不断的源泉。

巴黎印象:在现代艺术家中,没有谁比罗丹和毕加索更属于巴黎了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毕加索   卢浮宫   玛丽亚   维纳斯   古希腊   保罗   艺术   印象派   巴黎   断臂   家中   人性   印象   对象   欲望   语言   作品   主题   罗丹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