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福尔摩斯小姐》:女主角的母亲为什么要不告而别?

在电影《福尔摩斯小姐:失踪的侯爵》中,女主角母亲的不告而别是整个故事起源,可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电影《福尔摩斯小姐》:女主角的母亲为什么要不告而别?

刚开始的时候,女主角(以及我)不明白,后来她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她母亲不告而别的「意图」——让她女儿寻找自己人生的真谛。

电影通过女主角伊诺拉的寻母之旅,点出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不该盲目追逐背影,也不该受到他人的影响。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成为那辽阔天空中无拘无束的一朵云。

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南希·斯普林格的《伊诺拉·福尔摩斯》,为阿瑟·柯南·道尔所著《福尔摩斯》的二创作品。

故事讲述福尔摩斯的妹妹伊诺拉在生日当天,发现相处16年的母亲不见了,她两位哥哥也因听到母亲失踪的消息而返家。

当她正准备出发寻找母亲时,两位哥哥却以她不符合现代淑女标准为由,执意将她送进淑女学校学习。

伊诺拉不愿违背自己本性受世俗枷锁束缚,毅然决然逃离两位哥哥以及从小居住的宅院,独自一人踏上寻母之路。

女主角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演出

在电影中通过镜头与观众互动的表演方式称为打破「第四面墙」的演出。

电影《福尔摩斯小姐》:女主角的母亲为什么要不告而别?

比如,在漫威著名电影《死侍》饰演主角的瑞恩·雷诺兹,就十分擅长打破「第四面墙」,其作用在于制造幽默氛围及吸引目光。

在传统的剧场中,在表演舞台的左右以及后面都是墙,而前面则是为了让观众看得清楚,只用没有实体的墙壁作为阻隔。

而「第四面墙」指的是演员和观众中间那道假想的屏障,因为一般情况下,演员不会与观众有所互动,而是专注在表演中。

这部电影使用了相当多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手法。

女主角伊诺拉在最初自我介绍,或者遇到危险和瓶颈时,常常会向观众提问或求助。

频频跟观众互动不仅能促使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有所思考,还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不会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中迷航。而且,大量使用互动手法的电影,的确能让观众眼睛为之一亮。

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通过这种表演方式诠释女主角活泼热情的人格特征,观众不仅能从女主角的言行举止认识她,也能从跟她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她。

电影《福尔摩斯小姐》:女主角的母亲为什么要不告而别?

然而,这种互动给人的感觉虽然新颖,让首次看这部电影的人有很特殊的观影体验,但如果一部电影中出现太多类似手法的话,那会让观众太过疲劳,失去了原本的用意,起到反效果。

像许多的儿童节目,扮演教育儿童的角色大都采用相当多的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手法。对儿童来说也许很新奇、很有趣,但对于成人来说,过于频繁反而会导致厌烦。

不过在悬疑推理题材的作品中,运用互动手法,是较为合适、合理的,能带领观众一同思考剧情走向。

在这部电影中,这种互动表演的次数刚刚好,而且大多都设置在剧情有转机的桥段,有提醒观众的作用。

平等的性别观念

电影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女主角的母亲尤多莉亚(海伦娜·伯翰·卡特饰)是一位很有主见的女性,但因为生在保守的时代,女性并无法参与公共事务,于是她想要改变这个现状。

这也是为什么她在电影一开始要离开女儿的原因,她不想让女儿生活在这种社会中,所以奋起抗争。

电影《福尔摩斯小姐》:女主角的母亲为什么要不告而别?

正因为有如此新颖的想法,她才要求女儿从小就要学会各种技能,像搏击之术、历史和科学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当时女性无法学习到的东西。

女主角也从小耳濡目染,认为男生可以做的事女生也能做,不需要遵循男性强加在女性身上那套淑女的枷锁。

当两位哥哥送她进入淑女学校时,她进行顽强抵抗,表达出自己对于现状很满意,不愿意跟其他人一样进入淑女学校,被塑造成社会认定的优雅淑女。

当时的社会风气,迫使女性不仅着装要端正、说话要优雅、走路要轻盈,甚至为了男性的审美标准,必须要穿马甲和臀垫来雕塑形体。

这些男性加诸在女性身上的桎梏,渐渐的,也变成女性默认的规定。

同样,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类似情况,大多数人认为女性就应该既要苗条,又要有完美的曲线。

女性要吸引别人目光需要靠露,穿得越少看得人就越多人看,也要生孩子,否则就被认为是异类、不完满、不幸福。

电影《福尔摩斯小姐》:女主角的母亲为什么要不告而别?

然而,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也没有义务要按照他人的意志生活。

电影中有一件特别的事件作为主线,就是当时上议院正在对平等投票法案进行商议,其内容是让女性也拥有投票权。

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夏洛克(亨利·卡维尔饰)在询问母亲的朋友伊迪丝(苏珊·沃卡曼饰)时,伊迪丝对夏洛克说:「你对政治没兴趣,因为你不想改变一个如此适合你的世界。」

人们往往会在享受权力和福利的同时,忘记了那些没有同等待遇的人,不会换位思考,渐渐地对制度产生好感,认为没有什么需要改变的。

但这些不过是自我催眠罢了,因为他们没有体会过那种无权无势的惨痛。因此,相互体谅是整个社会可以变得更好的不二法门。

孤单未必孤独

女主角伊诺拉的名字是母亲坚持要这么取的,这个名字是非常少见的。

长大之后,伊诺拉通过母亲最爱的拼字游戏发现她的名字(英文 Enola)倒过来是孤单(Alone)的意思。

电影《福尔摩斯小姐》:女主角的母亲为什么要不告而别?

在成长过程中,母亲时常告诉她,她自己一个人也是可以独当一面的。

但孤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自己一人可以称作孤单吗?独当一面可以称作孤单吗?又或者是孤单就等于孤独呢?

现代社会因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的交友软件或陪玩网站,两者都是以解决孤独寂寞为主的,运用网络解决没有人陪的问题。

然而,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陪伴,并不能从根本意义上解决问题。

想把孤独感去除,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孤独的时间,努力投资自己,找寻自己的兴趣所在,将注意力转移。

如此一来,自己便能获得进步的同时,也摆脱孤独寂寞的阴影。

伊诺拉的母亲从小抚养她长大,两人相依为命,给她取这个名字很有意义。

她母亲不希望哪天她不在的时候,伊诺拉变成无法独立生活的孩子,而是希望伊诺拉能够活出自己的风采,走出跟她不一样的路。

换句话说,就是希望伊诺拉能活得自由,找到未来之路,成为自己的真正主人。

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电影《福尔摩斯小姐》:女主角的母亲为什么要不告而别?

整部电影的主要剧情都围绕着女主角寻找母亲,并在当中了解到了人生的真谛。

从伊诺拉独自一人踏上旅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成长了。

自幼在母亲庇护下长大的她,16年来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处的宅院和城市。

尽管母亲尽心尽力地教导她各式各样的知识,试图让她能通过这种方式多了解外面的世界,但这样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也没有让她的学习达到最大化。

直到她来到伦敦这个大都市,她才真正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即使在家学了这么多,到了外面,连皮毛都算不上,只能自己摸索,在磕磕碰碰之中认识这个世界。

在16年的成长记忆中,伊诺拉所认知的世界都是建立在母亲教导之下,而母亲的失踪,让她变得惶恐不安,感觉整个世界乱套了。

伊诺拉在旅程中只能依靠自己,慢慢培养出自己一套处世方式,此时的她才理解人生的意义,也明白寻找母亲不再是目的。

一味地追逐他人,只会使自己的人生活得不精彩。

电影《福尔摩斯小姐》:女主角的母亲为什么要不告而别?

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找到自己想要或需要什么,成为自己的主人,远比其他事都还重要。

其实,女主角的寻母之旅就是她的自我追寻之旅,这也是她母亲不告而别的原因,很明显她达成了母亲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福尔摩斯   女主角   母亲   宅院   电影   淑女   手法   孤单   观众   哥哥   孤独   女儿   小姐   方式   女性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