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非常喜欢郭德纲,佩服他凭着一腔对曲艺的执着,在千难万阻下脱颖而出,如今终于是杀出一条血路,坐拥纲丝无数!

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郭德纲##老郭有新番##易中天#也正是因为如此受欢迎,某平台一口气与郭德纲签下四部评书,让郭德纲安安静静做起了平台说书人,《老郭有新番》第一部便是讲三国!

说三国最火当数易中天,郭德纲闲白更有趣!

易中天是语文教授,语言功夫自不必多说,将《三国演义》、《三国志》和各种野史传说旁杂,再加上自己的各种推论,当年可是迷倒了许多热爱三国文化的少年,许多人几乎将易中天讲的三国当成史实进行揣摩学习。

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而郭德纲则不同,他在文学造诣上虽然略逊一筹,但是语言功夫却占据上风,再加上行走江湖累积的广博知识,《老郭有新番》确实也被郭德纲编排得看点十足!

用郭德纲的话说,三国大家太熟了,说来说去就那么点事儿。所以,一路讲来,郭德纲通过“闲白”的方式,给大家讲述了许多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尽量将古代故事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将原本严肃的话题变得十分轻松,且充满幽默感!

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细数一下,这档节目已经做了几十期,但郭德纲的“戏路”似乎在逐渐产生变化:

原本戏说为主的郭德纲,也慢慢玩起了历史范儿!

作为三国文化爱好者,加之对郭德纲的欣赏,《老郭有新番》基本每期都看,所以对郭德纲内容的变化感知比较明显。

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在董卓进京之前,郭德纲一直是按着《三国演义》的脉络,简单讲故事,重点讲知识,所以不会很丰富,也不会太多将“史实”之类的字眼挂在嘴上。但是随着李儒、贾诩、陶谦等角色的出现,郭德纲似乎自我感觉渐入佳境,开始从“历史”的角度对人物角色进行判断,以此来彰显自己对三国“史实”的深刻认识。

《老郭有新番》前面部分与易中天说三国最大的不同,就是老郭只是把事件、人物、知识讲出来,基本上不会有太多自己主观臆断的东西,而是把思考部分留给读者自己,见仁见智的去领悟。

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易中天则是通过自己的分析对比,得出自己与从前人们认知截然不同的结论,让听众觉得“大开眼界”,以此为特色迅速树立影响!比如:郭嘉经天纬地之才,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就是军事一般(治戎其实就是治军打仗的意思)、阿斗则是大智若愚……这些前所未有的新奇观点,当年风行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不仅电视节目收视率创造奇迹,后来出书同样极其畅销,还培养出来许多不看《三国志》,却能开口就是“演义看多了……《三国志》怎样怎样”的年轻人。

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虽然两位都不是历史学者,但如今郭德纲还想再走易中天之路,恐怕很难满足听众的新鲜感!

三国贾诩过得最好,所以智慧就最高?

郭德纲真正得易中天说书精髓,还得要从《老郭有新番》说贾诩开始,易中天讲出了贾诩之“毒”,而郭德纲则膜拜贾诩之“智”,甚至推崇其智慧三国第一,诸葛亮等人也望尘莫及!

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郭德纲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贾诩不仅自己过得好,而且还能保全家人无恙,甚至每次把家人托付给敌人,还能算准敌人不会伤害他家人等等。

相比之下,其他谋士则完全不如贾诩自保之能,甚至也未能善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徐庶,把自己和母亲都留在了曹营,一生无法得志!

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表面一看,这话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这话三观极有问题:过得好就等于有智慧?如果世间都以此为标准,恐怕好人、穷人都只能归为愚蠢了!

要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讲究忠孝仁义之类的品德,也有“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举个例子,贾诩唆摆李傕、郭汜几个本来准备亡命天涯的将领,联起手来作乱反叛,这种计谋确实可以为自身谋得利益。但是如此简单,像诸葛亮、庞统、徐庶之类的谋臣会想不到?只是他们心中有忠义,不愿意干而已!

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仅要自己过得好,还应当胸怀天下,有仁义!诸葛亮有自己的追求,一心匡扶汉室,感念刘备恩德,愿意效命至死,这样的选择如果要归于因为他没有智慧,那我更觉得是做出评论的人没有信仰!

《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但《三国志》也不可尽信

以上帝视角叙事的《三国演义》当然不可能是历史,它只是一部以历史为基础,结合了传说故事和作者自己创作构思的一部小说!但也正因为它是一部小说,所以有些历史有争论的东西,可以用它为参考。

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继续拿郭德纲节目《老郭有新番》内容举例:

说到曹操父亲曹嵩被杀一事,《三国演义》讲是陶谦手下杀曹嵩,而曹操为了找理由屠城栽赃嫁祸,一口咬定是陶谦图财害命所为,以此来凸显曹操的阴险毒辣;而《三国志》的记载则刚好相反,说本就是陶谦下手,因此曹操才怒而屠城,合情合理!

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那么我们该相信谁呢?试想陶谦身为一方太守,曹嵩即便是再有钱,也不至于能让他这样一位自视甚高的人去谋财害命吧?就算他实在把持不住,陶谦还不知道自己在战斗实力方面有几斤几两,敢不要命与曹操结下死仇?

最大的可能还得是曹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管和你陶谦有无关系,我就要打你!将你一城屠尽,报了大仇,也名正言顺得了利益!

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但《三国志》为何认定就是陶谦杀了曹操父亲呢?

曹操,陈寿笔下之“太祖”!他敢写得师出无名?

很简单,按照《三国演义》的写法,曹操就是个阴险毒辣之人!如果是因为报父仇杀陶谦、屠城,虽然也不太完美,但至少理由更加充分!

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如同《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都有记载曹操逃难时杀吕伯奢全家,但《三国演义》是 “宁可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而《三国志》则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虽然意思都差不多,只是《三国演义》显得更有文学性,更有气势,而《三国志》则温和一些。

事实上,曹操当时说了啥,谁又能真正确定?

学易中天品三国,《老郭有新番》也落了俗套:过得好就是智慧?

但可以确定的是,历史这个“小丑”在任人打扮时,陈寿绝对不敢对曹操不敬!在《三国志》曹魏篇武帝纪里,陈寿分别在不同时期,是称曹操为太祖、公以及王的。为了体现出对曹操的尊重,对早期无任何尊号的曹操,陈寿也称其为“太祖”。要知道,司马江山可是继承曹家而来,陈寿作为西晋史官,《三国志》应该怎么写,才能体现魏晋一路的正统性呢?答案已经很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阿斗   太守   忠义   阴险毒辣   智慧   太祖   国文   史实   仁义   俗套   演义   听众   家人   理由   知识   历史   郭有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