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荣专栏|国际传播系统性创新的时候到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做了重要讲话,提出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次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国际传播工作发表的重要、系统、深刻而创新的一次讲话,具有极端重要性和指导性,是对我国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极为深刻而长远的遵循。


用系统思维对我国国际传播进行创新,本身就是个系统工程,它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系统;而且每个子系统既有自组织性,又有他组织性。从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看,应该至少包括这些子系统。


胡正荣专栏|国际传播系统性创新的时候到了


第一,国际传播目标系统,从“只要做了”的以行为为中心走向以目标效果为中心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就是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五力”正是我们国际传播要实现的目标和要达成的效果。这样才能够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匹配、相适应。


第二,国际传播主体系统,从零散的各自为战走向顶层设计主导下的系统协同创新。此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帮助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做国际传播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既要亲自抓,也要亲自做。”同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这样,就形成了在顶层设计主导下,各个国际传播主体都协同聚合力量,构成完整的主体。媒体、人文交流、企业、事业机构,乃至每年1.4亿出境人口都是我国国际传播的主体。


第三,国际传播客体系统,从把国内向外传播为中心走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中心的创新。此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内事务的国际传播提出了至少五点要求,比如“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多个视角进行研究,“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就国际事务的国际传播,我们也要大力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解决全人类问题提供中国的贡献,“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阐释好“七观”,即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要倡导多边主义”,“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


第四,国际传播资源配置与运行系统,从战术走向战略与战术并重,从实践提炼理论,从粗放走向精准,从重物走向更加重视人等创新。此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明确提出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而战略传播体系的建构,就必须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广度和深度,因此,又提出“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互联网时代,万物皆联,从而皆可传播,因此,场景垂直细分下沉日益重要,因此“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从一洲一策,走向一国一策,更精准到一群一策。在国际传播系统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子系统。人力资源、人才队伍是事业的根本。“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国际传播知识培训,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形成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尊严形象的良好氛围。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内容。”


将我国国际传播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中去思考和实践,到了该系统性、颠覆式创新的时候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组织性   国际   子系统   总书记   精准   中国   主体   走向   形象   体系   理论   战略   专栏   我国   工作   系统   胡正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