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演技之外

连着看到几篇批评演员演技的文章,觉得有道理;但细想之下,又替演员无可奈何。


有评论谈到近年来人气极旺的刘敏涛,说她演戏(尤其是时装剧)就知道表情夸张地睁大眼睛;还有文章说靳东、孙红雷戏路单一。其实何止这几位,比方说倪大红,除了演个性古怪的老头,演常态老人可能都比不了当年的朱旭和四十多岁时的李保田;再比如刘奕君,除了《伪装者》中的王天风,即便是出演其他反派角色,他身上固有的那种亦正亦邪的气质,也往往很难迸发出特别华彩的一面……总之,细挑之下,当红的几位“演技派”,只要在电视上露脸露得勤,缺点貌似都不会少。


演员这个职业,似乎真不太好以绝对性去衡量。虽然每个时代都会有全能型演员,终归也就那么一两位。石挥、金山、赵丹、李雪健、李立群,仅此而已。


是人,肯定会有缺点,演员的演技更是如此。大数据时代,频繁刷脸似乎已经成了明星不得不完成的作业。露脸少了,媒体会认为该演员不红;露脸多了,演员的不足肯定会被放大,并一再被大家提及。如此这般,组成了完美的悖论。


「观点」演技之外

「观点」演技之外


因为何冰,我最近在看《刘墉追案》,感觉并不比当年李保田的刘墉差多少,因为外形上少了人造罗锅,何冰版的刘墉在视觉上甚至更具亲和力一些。不足自然也有,比如在刘墉那个年代就说“发洋财”之类的近现代用语。这当然跟演员无关,现在当打之年的编剧,基本是70后,80后乃至90后,以及还在勉力奋战的一部分60后。在文史基础上,他们大都属于“不挑剔”的一群人。


比照27年前的《宰相刘罗锅》,《刘墉追案》在视觉效果上肯定鲜亮了不少,不过叙事节奏并未显出太大分别。而且,后者的女性角色过于丰富,讲述破案过程的直写少,侧写和曲笔有点儿多,看着累赘,悬疑性打了折扣。破案类的剧集,无论古装还是时装,通常属于男性角色配比和戏份都占优的品类。除非拍女神探,否则女性角色一般都是罪犯、受害者或者用来调剂氛围的次要角色,不适宜设置太多。女性角色安插太多,只能说明剧情的核心内容量太少,不足以填充全剧时长。而这,就不是单靠女演员的颜值和演技能解决的了。对于男性主演而言,情况也是一样,精彩的演技并不足以遮掩作品表演之外不合理的地方,观众的眼睛可亮着呢。


「观点」演技之外

「观点」演技之外

「观点」演技之外


观众观看影视作品时,会不自觉地与关联作品做对比。两部“刘墉戏”一比,说明时代、技术和审美都在进步,但后拍剧集如果整体进步不大,一定会在口碑上吃亏。类似的情形还有《温州三家人》。前两部打着“温州”“家人”旗号的戏,成功得太耀眼。李立群、迟蓬在《温州一家人》中的表演,用今天流行的话讲属于“神级”,加上张译、殷桃等人的高水平发挥,让该剧在表演层面已居于国产剧的顶级;关键是2012年前后,又正值孔笙、李雪两位顶级导演合作拍摄的巅峰时期,服装、道具、化妆都是高水准的,双线叙事也符合现代观众对节奏的要求。


《温州两家人》比前作晚了三年,剧情表面上侧重于白领商战,核心还是讲大时代下的温商成长。几位主演袁咏仪、陈丽娜、任程伟、郭涛在戏路上都有突破,剧情的可看性甚至超过前作,不逊于当年TVB的招牌剧。导演孔笙、孙墨龙对剧集品质的把控依然不错,给国产剧如何拍续集又树了一个标杆。


《温州三家人》则不同,虽说有刘佩琦、巫刚这样的“老戏骨”坐镇(可惜两位演员“北方男人”的硬朗风格早已定型多年,演温商显然气质上不够兼容),但剧情一上来就想出奇,主人公性格设计离生活逻辑太远。再加上服化道美及镜头影像与前两部相较差距明显,完全撑不起一部“急就章”式的剧集。


国外曾有理论称,电视剧就是用来给家庭主妇消磨时间的。放到国内,首先,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国情,电视剧集的观众主体,包括广大工薪阶层、城乡老人儿童……这是多个人群的集合,需要投资人与从业者特别注意;其次,不要漠视观众对精致审美的期待,影视从来都与造梦有关,何况平实并不等于叙事与视觉上的简陋。这些在媒体和观众看来属于演技之外的元素,在关键时刻将决定剧集的口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刘墉   演技   急就章   戏路   剧集   温州   口碑   观众   当年   家人   演员   剧情   角色   观点   女性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