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刚川》以小见大,为什么当时的战士不怕死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如期而至。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仗”——金城战役,这部影片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

当时战争进入了后期,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对于美国来说,在五次战役中都没有捞到什么好处,仅在第四次战役中有所斩获,却想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多的利益,枪杠子上没有抢到的东西,却想在笔杆子上获得,我们肯定会把他们从美梦中摇醒。

面对志愿军战士的攻势,美国政府三易主帅,从麦克阿瑟到李奇微,从李奇微到克拉克,最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无力把战线往北推进,但是就这么签订停战协定,对在二战中获得各种赞誉的美国来说,实在太不体面。于是,战争一直拖到了1953年夏天。

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刚川》以小见大,为什么当时的战士不怕死

美国已经无心恋战,但是韩国的李承晚还想将战争进行到底,誓要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打美国兵费劲,打韩国兵那还不跟打狗一样吗?为了教训李承晚,我们发起了金城战役,让李承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志愿军调集了20兵团和9兵团等主力部队,超过24万人参战,这是一次兵团级别的宏大战役,重创了不愿接受停战协议的韩国军队。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韩国兵溃败得一塌糊涂,面对韩国兵这样的溃败,他们的主子美国不干了。这样太不体面了,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而且这样在谈判桌上更加捞不到好处,《金刚川》就是反映了在这样的背景下的一个战役。

那么《金刚川》为什么没有选取长津湖、上甘岭这样宏大的战争场面来表现呢?我觉得还是有多方面的考量吧。

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刚川》以小见大,为什么当时的战士不怕死

第一个考量是抗美援朝的电影题材较少,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没有导演去拍这方面的题材,相比抗日战争的题材,抗美援朝可能处于一种保护的状态,怕拍不好而让抗美援朝走样。

第二个考量是时间紧迫,根据国家电影局的备案,《金刚川》在3月份才拿到拍摄许可。3月到10月仅剩半年时间,又由于今年疫情影响,实际上直到8月才正式开拍,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显然无法表现宏大的战争场面。

第三个考量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70年过去了,对于那段尘封的历史,很多人都已经忘却,而年轻人更是知之甚少,那么该如何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既要不同于过去讲故事的方法,又要不同于西方的讲故事的技巧,这个需要时间的打磨。

大概基于这些考量吧,最终选择了《金刚川》作为抗美援朝70周年的献礼。虽然时间紧迫,但是并没有减弱这部影片的表现力。

影片讲述了志愿军战士连续七次修复37米长的大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金刚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前线的物资输送。

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刚川》以小见大,为什么当时的战士不怕死

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战争不完全只是在前线。由于我们当时的武器装备落后,再加上我们是出国作战,因此对补给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补给线如果跟不上,那么前线就会出现弹尽粮绝的情况,无法保障整个战争的胜利。

继麦克阿瑟之后的李奇微就是发现了我们的补给只能保障7天时,提出了7天攻势,给我们的志愿军带来了巨大损失。所以,补给线一直都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这条大动脉,敌人想切断它,我们要保卫它。

金刚川就是这条大动脉上的一个要点,它是金城战役中一个重要的军事通道,而河上的岩里桥却被美军的战机炸毁。

为了保证胜利进军,志愿军战士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抢修,如果仅仅是抢修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平常看到的抢修电力或是抢修水管等,都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他们不一样,他们的抢修要冒着生命危险,很可能在抢修中,敌机突然而至,你就可能被死神带走。

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刚川》以小见大,为什么当时的战士不怕死

敌方轰炸机在两个多小时内向桥梁扔下数以千计的炸弹,而志愿军战士不惧牺牲,一次又一次的修复,修复这条通往胜利的桥,直至战斗胜利。

之前提到的这部影片是真实故事改编,片中作为高炮排长,由张译饰演的张飞,本身是有原型人物的,他是志愿军高炮第三十一营第三连一炮手的刘四,在一次敌机的空袭中,当战友全都倒下时,他一个人操作需要七个人才能运转的高射炮,成功将一架P561“野马”式战斗机击落。而魏晨饰演的工兵连长闫瑞也是有原型的,他是以抗美援朝志愿军工兵连长张振智为原型,张振智与战友们修筑的工兵桥七次炸毁,又以血肉之躯修了七次。

这部电影虽然拍摄时间很短,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成长,能在这么短时间里拍出高水准的电影。

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刚川》以小见大,为什么当时的战士不怕死

那么什么是高水准的电影呢?

不考虑导演讲故事的水平,单从电影呈现的场景真实性和镜头感来说,如今的画质就不用说了,高清到可以看清楚演员脸上的毛孔。画质仅仅是高水准电影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呈现。现在采用不同的机位和视角,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真实,让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电影不是艺术地美化,而是艺术地真实,才是电影的本质。

另外,高水准的需要演员饰演的角色能支撑整个影片。

影片中张译、吴京、邓超、魏晨、李九霄的饰演,可谓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努力呈现当时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面貌,张译在拍摄中因为太过投入,出现了短暂的晕厥。演员除了需要导演来讲述这个角色之外,还需要自己对角色的解读。

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刚川》以小见大,为什么当时的战士不怕死

这些志愿军战士为什么不怕死,为什么可以做出牺牲,他们当时的思想和信念是怎样的?这些都需要演员自己去琢磨。

听到参与过那场战争的老兵说过,看到身边的战友牺牲了,现在该轮到我了

他们确实不怕死,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祖国的安定,换取人民的幸福。

现在的人或许很难体会当时那些人不怕死的精神,那个时代让他们难以理解,无论你多么难以想象,那个时代已然成为一个难以超越的伟大时代。

《金刚川》值得一看,特别是我们年轻的一代,在远离战争的时候,不要认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自然而然地唾手可得。

如果没有那些先烈们70年前的牺牲和付出,我们是否能够像现在这样葛优躺式地刷着手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麦克阿瑟   金城   战士   补给线   以小见大   工兵   志愿军   美国   兵团   原型   怕死   战役   水准   影片   战争   时间   电影   金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