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一句话引发争议:职场上半场,拼的是这个底层能力

马东一句话引发争议:职场上半场,拼的是这个底层能力

文|赵晓璃

一、

前不久,马东的一段话让很多网友炸毛了。

事情是这样的。

马东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他们公司招聘过很多实习生和新员工,他说起自己选人的一个标准在于一个细节,那就是:这个人有没有“事在人先”的感觉。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马东一句话引发争议:职场上半场,拼的是这个底层能力

他解释说:既然来工作,那么生活上的事是另外一回事,工作的时候不要把生活里面过多的情绪带到工作上面来;在面对冲突的时候解决冲突,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解决困难,不把情绪带进去,工作的事情在个人情绪前面,这就是“事在人先”。

如果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情绪摆在前面的,这样的人就是“人在事先”,那么还需要成长。

此言一出,引起不少网友的争议,有人甚至在评论区里反对他。

要知道,在商业领域,马东算是一名成功人士了,他从央视辞职后自己创业,旗下的米未传媒陆续推出了《奇葩说》、《奇葩大会》等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估值高达几十亿。

从我的角度来看,马东说的话可能不那么好听甚至太过直接,但他确实道破了职场上半场底层能力的真相,而真相,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欣然接受的。

马东一句话引发争议:职场上半场,拼的是这个底层能力

二、

来访者李文(化名)最近好不焦虑。

说起来,李文这一路的职场发展可谓坎坷重重。

10年前,李文毕业于一所三本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由于学校一般专业性弱,毕业后的李文求职之路也是各种曲折,最终,在亲戚的介绍下,她来到一家300人左右规模的企业做文员工作。

这一做就是6年。

6年来,李文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同事小林(化名)从底层渐渐被提拔到管理层,而她自己却没有得到任何晋升与提拔。

她感到既委屈又失望,正好结婚在即,干脆一纸辞呈辞去了这份工作。

她没有料到的是,这一歇,就是长达3年的“职业断档期”。

马东一句话引发争议:职场上半场,拼的是这个底层能力

原来结婚不久,李文就怀孕了,等孩子呱呱坠地,公婆身体不好没法带孩子,自己的父母忙着照顾哥哥家的孩子,于是她自己把孩子拉扯到两岁半,终于可以送到小托班了,这才着手考虑自己的工作问题。

然而等她复出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变化太快了,让她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6年做的都是文员工作,在家歇了3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32岁想要重返职场,可想而知难度是有多大!

李文在人才市场上频频受挫,连续好几个月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最终在家人的安排下,李文来到一家公司做人事专员工作。

这个工作让李文焦头烂额。

一是复杂的工资表让李文看了就头疼,别说仔细核对验算了;

二是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些人事纠纷,让李文疲惫不堪;

三是其他部门的同事似乎很不友善,比如财务部的就总是绷着脸,时不时对李文做的表格挑刺,让李文颇为烦躁。

李文的咨询诉求是,她希望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马东一句话引发争议:职场上半场,拼的是这个底层能力

三、

一个颇为扎心和残酷的事实是,从我这边的咨询案例来看,如果一个人在职场发展的前五年都没有明显的上升轨迹的话,可能未来的发展情况也不会很乐观。

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源于,当事人并没有适应职场规则,缺乏底层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导致做什么工作都不见任何成长,更鲜有晋升提拔的机会。

从我经手的无数案例中,我总结出来一个规律,那就是——

职场发展的头五年,远远没有到达拼运气、拼机会甚至拼天赋的地步,尤其在企业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里,拼的就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

而这个底层能力在我看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理性客观的职业角色认知;

2、不带个人情绪的做事能力;

3、树立对内部客户的服务意识。

职场中,你所担任的岗位更多的是一种职业角色,它对于任职者有着如下要求:

1、核心胜任力;

包括任职者的知识背景(学历、专业、证书等)、技能及相关的行为风格。

例如,财务岗位普遍要求任职者是会计或财管类专业毕业、大专以上学历、拥有初级职称【知识】,能够独立处理账务、报税、编制报表等【技能】,做事细心谨慎、认真负责【行为风格】。

2、专业胜任力;

根据不同工作性质或部门工作要求所产生的特定技术能力,例如财务岗位中的财务分析、税收筹划、内部控制等能力;

这部分能力和过往职业经历密切相关,往往是某个专业岗位特别要求的,迁移性差。

3、管理胜任力;

根据组织长期目标和使命来界定主管所需的能力,例如,决策能力、项目管理、团队分工及协作能力等。

马东一句话引发争议:职场上半场,拼的是这个底层能力

对于处在职场上半场(毕业前5年)的人而言,最首先的任务就是提升自己的核心胜任力和专业胜任力。

这个阶段,树立对内部客户的服务意识以及不带情绪的做事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对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而不带情绪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能够树立对内部客户的服务意识,遇事多从他人角度考虑。

马东一句话引发争议:职场上半场,拼的是这个底层能力

四、

以李文为例。

事实上,在前六年的文员工作中,李文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任务,只关注自己眼前的事务,从来不曾多考虑几步,加上对很多事务不上心,做事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正因为如此,在李文没有认识到问题根源的时候,在工作的配合和结果呈现方面,同事和领导对她的批评,都被她脑补为“针对她”的恶意批评。

比如,在李文刚工作不久的第一个月,被领导叫去旁听会议,在会议上,有个销售部的同事就指出公司的销售合同管理不规范,而负责这项工作内容的就是李文。

李文表面上强装镇定,内心早就翻江倒海,她开始在脑海中迅速搜寻这个同事和自己可能存在的“过节”,觉得这个同事肯定在针对她。

从此,在和销售部的配合中,李文总是不自觉地出现“消极”甚至抵触情绪,对于销售部哪怕合理的要求,李文也是能拖则拖。

这自然引起了销售部的不满。

渐渐地,在工作的对接上,同事能不找她就不找她,反倒是一个和李文同时进公司做文员的同事小林,办事积极勤快,也很少抱怨,渐渐地,小林手上的事情越来越多,不出一年,小林就被调到了采购部任职,而李文则一直在文员的岗位上,一呆就是六年。

如今的李文尽管已经是孩子妈妈了,重返职场的她在心智及能力方面依然和多年前一样,遇事总是陷入到自我的视角,俨然“受害者心态”:觉得公司其他同事都在算计她、针对她,她不仅无法处理好工作上的事务,而且悲观情绪特别多,做不好的理由一大堆。

李文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马东说的“人在事先”。

马东一句话引发争议:职场上半场,拼的是这个底层能力

“人在事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遇事太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无法顾及他人,因此容易钻牛角尖,看不到事情的真相,所以容易情绪化,同时更无法客观分析当下处境,更谈不上做出理性的决策乃至采取行动了。

那么,该如何克服这种“人在事先”的不良思维和行为习惯呢?

一个办法,多角度思维。

放到工作场景中就是,树立内部客户思维:即你对接的部门也好同事也罢,本质上都是你的客户,你要学会客户思维和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天长日久,就能取得不可思议的进步。

比如,李文现在从事的人事工作中,有部分工作内容是制作工资表,而工资表对接的是财务部,对于财务部的同事来说,首先工资表一定要准确,其次要符合一定的格式规范,最后对于工资异常情况(例如员工辞职结算之类)最好能附上说明,等等。

如果李文能从财务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自然就明白自己该如何改进工作,而不是对财务人员的产生抵触抗拒的情绪了。

综上所述,如果一个人一直“人在事先”,看不到批评背后的真相,你自然会恼羞成怒,甚至情绪失控,而当别人发现你连正常的批评都无法接受的时候,自然就懒得说你了,慢慢地,你自然就会被“边缘化”了。

这才是李文这些年职业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

行文至此,我和你分享八个字——

事在人先,人因事显。

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总是会幻想说,如果换一份工作,会不会就好了呢?

现实中大多数情况是,这一份工作做不好,下一份工作不一定更好——

除非,你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以上。

马东一句话引发争议:职场上半场,拼的是这个底层能力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被评为2018年度经管类十大好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底层   能力   销售部   上半场   文员   真相   岗位   同事   情绪   批评   事情   自然   客户   职业   工作   专业   马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