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读懂了父爱,你就读懂了人生

有多少人,在第一次听许飞唱《父亲写的散文诗》时,到了那句“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个影子”,而忍不住默然生泪。


这首歌也唱出了1917年,在南京浦口火车站的月台上,一位赶往北京求学的青年正看着自己父亲背影的那一幕。


彼时19岁的朱自清,还是个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的儿子,直到十一年后,他收到了一封信,经历了为人父,他在信中读懂了父亲的和解,而当初的那道“背影”,也终于让这段倔强的父子情得以释然。


朱自清《背影》:读懂了父爱,你就读懂了人生


在影视剧《请回答1988》里,一位父亲面对受委屈的女儿时,心疼地说了句:


“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请我的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朱自清从儿子,到八个孩子的父亲,他也是第一次承担这样的角色,而每当面对儿女时,便常常想起父亲曾经对自己的教养,原来,好的家教,能影响远不止一代人。


童年,在陪伴里痛并快乐着


晚清的1898年,那时江苏海州有一户官宦人家,在冬天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这家长辈欣喜得很,给他取名叫朱自华,寓意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这样传统的书香世家里,打从他出生起,便准备要接受旧式的私塾教育。


小自华在课堂上晃着脑袋读经史百家,遇到不甚理解的也不敢囫囵过去,因为父亲总会在每天的晚饭过后抽查功课,比夫子还要严格几分,碰到不满意的作业,直接重新再写,不懂的难点,须得弄明白为止。


朱自清《背影》:读懂了父爱,你就读懂了人生


小小的人儿感觉自己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压力,但在不知不觉中,他被培养出了认真的治学态度,以及扎实的文学功底。


而学习之外,父亲便会放下戒尺,陪孩子们一起做些好吃的玩儿。


等长大后,在他那篇散文《冬天》里,有过这样一段回忆: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清雅的文字下,是中国父与子的平淡日常,父亲总不大会用言语表达爱意,但他在学习与生活上的陪伴,却令孩子受益一生。


其实,好的家教便是父母的陪伴,因为每当回忆起童年,哪怕简单的快乐,都与亲情有关。


好的家教,是培养爱的能力


1917年,19岁的朱自华考上了北京大学预科,而在前一年,他遵从父母之命娶了当地名医的女儿武钟谦为妻,但接着没多久,父亲朱鸿钧便丢了差事,家道中落。


为了自勉,他便取了《楚辞·卜居》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的“自清”二字,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朱自清”。


依然是一场冬天,祖母病逝,朱自清回扬州同家人料理完丧事后,便要赶往北京上学,他心里是落寞苦楚的,在这样冷的天里,和父亲一路沉默地走到了北上的火车站。


父亲为他颇多的行李跟脚夫讲价钱,儿子却嫌他说话不大漂亮,非得插嘴;


父亲给他挑了靠车门的座位,铺好大衣,又嘱托茶房照应,儿子心里却暗笑他迂:


人家怎会听你的,于是便说道:“爸爸,你走吧”。


朱自清《背影》:读懂了父爱,你就读懂了人生


这时,父亲又望到车外有人卖橘子,一来一回,他心里想,还能跟儿子待久一点。


而恰是父亲去买橘子的这一幕,在多年后被儿子写进了一篇散文里,成就了《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


那时的朱自清,还认为自己“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父亲不如他懂世故,办事也不漂亮,直到看见他为了买几个橘子而用力的背影,才明白,父亲啊,把人生的风霜,都藏在了身后。


在《父亲写的散文诗》这首歌底下,有一条高赞评论:


“我的父亲没有散文诗,他的手上全是茧。”


成年后,会偶尔嫌弃父母的言行,觉得他们做事也不甚令人满意,但是,父母之爱子,纵使默默无言,也依然会被看见。


好的家教,便是培养爱人的能力,父亲手上的茧,月台对面的橘子,能在这样付出的爱里长大的孩子,也会如此去爱他们的儿女。


孩子的力量,是胸襟和眼光


1925年,朱自清经好友俞平伯的引荐,进入清华学校教书,时年27岁,他已经是5个孩子的父亲了。


朱自清同其他父亲一样,孩子犯错,便免不了叱责,但事后又心疼后悔,每当面对吵闹的儿女们,常和妻子无奈道:“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


朱自清《背影》:读懂了父爱,你就读懂了人生


而关于这五个孩子该怎么教,也正是他忧虑的事情。


有次,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问起孙儿时,说了句:“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这一句话,令朱自清潸然落泪,人们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像父亲那样为人父后,才知他当年的养育之心。


朱自清还去跟好友里的奶爸们讨论育儿经,把体会写在了散文《儿女》里:


我想,第一该将孩子们团聚起来,其次便该给他们些力量。我亲眼见过一个爱儿女的人,因为不曾好好地教育他们,便将他们荒废了。


他并不是溺爱,只是没有耐心去料理他们,他们便不能成材了……我得计划着,让他们渐渐知道怎样去做人才行……


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养他们基本的力量——胸襟与眼光;孩子们还是孩子们,自然说不上高的远的,慢慢从近处小处下手便了。


而就在生活渐渐安稳之时,1929年的冬天,妻子武钟谦积劳成疾,年仅三十一岁便遗憾去世了。


她是位极娴静、温柔的妻子,把一生的好光景都给了丈夫和儿女,这也让朱自清更要尽心地去教养他们的孩子。


第一次既当爸又当妈,朱自清只能先按照他的样子教,总不希望孩子比自己坏,而说到要教成什么样子,他写道:


职业、人生观等,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定的好,自己顶可贵,只要指导,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便是极贤明的办法。


朱自清《背影》:读懂了父爱,你就读懂了人生


后来,朋友见他白天要去上课,晚上照顾孩子,每天非常辛苦,便给他介绍了一个叫陈竹隐的姑娘。


因为有五个孩子,又没什么财力,朱自清本想婉拒,但或许有些事本是命定的那般,善良坚强的陈竹隐并不在乎这些“拖累”,而是主动选择了他。


婚后,两人又多了3个孩子,朱自清就减少应酬时间,承担部分家务,照顾儿女之余,有空便陪妻子出门散心。


便是在这样平等的家庭氛围里,他言传身教地给予了孩子们以“胸襟和眼光”,哪怕看到的日子很艰难,也可以努力去过好生活。


教育,能影响远不止一代人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1938年,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到达昆明后,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中国文学系主任。


彼时物资短缺,通货膨胀,即使他是大学教授也过得非常拮据,要时常靠友人接济。


但便是在这样避难的环境下,朱自清依然用那份严谨的治学之心,与叶圣陶合著了《国文教学》等书,为往后的国文教育奠定基础。


1948年的一个夜晚,病重的朱自清在清华大学的《百十师长严正声明》下签了字,拒绝美国给的低价“救济粮”。8月12日,他的身体彻底垮了,于北大医院去世,享年50岁。


朱自清《背影》:读懂了父爱,你就读懂了人生


清华评价这位永远的中文系主任,用了一句话:


“先生是有弱点的,但是却没有污点。”


朱自清的一生,没有辜负父亲的“自华”,以满腹才学著书育人;


没有忘记“自清”,以正直的人格活出了生命的风骨。


而对自己的孩子,当初念叨的那些话啊,都写在了父亲的散文诗里,影响着远不止一代人。


【一茶精品】朱自清经典(精装礼盒四册) 朱自清散文诗歌大全集 ¥6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背影   清华大学   散文诗   父爱   胸襟   热气   橘子   儿女   家教   散文   妻子   冬天   父亲   儿子   父母   孩子   人生   朱自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