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有什么功绩,可以位列晚清四大名臣?

有这样一个人,未上过战场,却赢下了对欧洲列强的战争;一生未放下圣贤书,却为中国打下来重工业的基础。


为京官时,执“清流牛角”,有纳谏直言之名;当疆吏时,属“当世能臣”,有实干兴国之功。


如今,他所建造的学堂,依旧培育着万千人才。


他就是和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齐名,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的张之洞。


张之洞一生为国,做了数十年的封疆大吏,尽心尽责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然而却因为自己的努力,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成为大清灭亡的“祸首”。


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封疆大吏张之洞的故事。


张之洞有什么功绩,可以位列晚清四大名臣?

一半是正直,一半是圆滑


张之洞,出生在晚清贵州兴义的一户官宦人家,其祖上四代皆为大清官吏。


他自小便是学霸一名,无论是县试还是乡试,次次都是第一。


26岁时,张之洞参加会试、殿试,被慈禧钦点为探花郎,可谓风光无限。


张之洞在科场上开挂般的经历,引来无数人的羡慕,更被人称赞道:

“近日科名之早者,盛推南皮张香涛。”


步入朝堂后的张之洞,也没有停下脚步,他自认是清流派的一员,常常不畏权贵、针砭时弊,很快便以“敢谏”闻名朝堂。


然而,从古至今,“清流言官”一直都是得罪人的角色,稍有不慎,便会落得“声名狼藉”的下场。


可张之洞不同,他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哲学。


他看起来直言不讳,可是他的奏本谏言,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以情理动人的基础上,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让人信服。


1880年,“庚辰午门案”,震动朝堂。


起因只是一件小事。西太后想给她妹妹送几盒食物,可送东西的太监没有携带腰牌,结果与护军发生争执。


于是,太监恶人先告状,冤枉护军无礼。慈禧大怒,谁的劝解也不听,非要治护军一个“大不敬”之罪。


这时,身为“清流之首”的张之洞站了出来。


但他并没有评论事情对错,而是站在太后角度,事事从太后安全出发,分析问题。


他告诉太后,嘉庆年间的“林清事件”,正是因为宫门护卫不严而造成的,护军这样做正是为了太后的安危。


言语间入情入理,头头是道,最后不仅保下了护军的性命,也给太后留下了台阶。


这一次事情的处理,让慈禧太后眼前一亮。


当时朝堂,太平天国被曾国藩剿灭,湘淮势力顺势崛起;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也开始推行“师夷长技”的“改革”运动。


慈禧生怕湘淮势力与洋务派的“坐大”,于是便想扶植自己人,来牵制其他势力。


而张之洞无论是能力还是忠诚,都颇合慈禧的心意。


于是,张之洞得到提拔,从一名六品翰林升为二品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而张之洞投桃报李,也成了“洋务运动”坚决的反对者。


其实,张之洞并不是真心反对“洋务运动”,他如此做,一是因为自己职责所在;


二是因为可以博得太后的欢心,为自己以后赢得政治资本,继而拥有改变世道的实力。


1881年末,张之洞被任命为山西巡抚,成为一名真正的封疆大吏。


他的努力终于换来了成果,他开始了自己的谋划,开始发挥自己真正的实力。


张之洞有什么功绩,可以位列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


张之洞有什么功绩,可以位列晚清四大名臣?

一半是传统,一半是西学


初到山西,张之洞意气风发,誓要整肃吏治、革除积弊,将山西变成天下强省。


可实际上,晚清时的山西风气,太差了。官吏腐败,鸦片横行,人民的生活早已千疮百孔。


张之洞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将“严禁鸦片,胪举人才”定为治理的首要任务。


恰逢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宣传西方的富强理念。


全新的知识和先进的观念,让张之洞耳目一新。


在山西的两年多时间里,张之洞开始转换了观念,试着用西学来改变社会。


他下令设洋务局,讲西学、育人才,之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也曾深受影响。


张之洞虽开始尝试西方科学,但他本人还没有真正将其放在心上。


在他看来,这不过是自己改变山西弊端的一个尝试而已,最后还是要依靠传统儒学,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然而,不久后的一场战争,却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侵占清朝属国越南。


朝堂之上,恭亲王、李鸿章力主和局,想以承认法国的殖民统治,来换取中越边境的安定。


可张之洞却坚决主战,他认为“守边境不如守四夷”。


援越抗法,一是可以保护大清国的附属国,维护大清的尊严;二是只有彻底击败法军,才能巩固中国西南边境。


之后,朝廷下令,命张之洞为两广总督,主持中法战事。


张之洞上任后,先命刘永福率黑旗军抗击法军;后调冯子材率军援桂,大败法军。


可是,朝廷却在此时要求张之洞停战,想要乘胜求和。


张之洞虽有不甘,可也无济于事。


这一次中法战争,让张之洞大为震惊。法国部队的强大火力和法国的军舰肆意来往,都在证明着一件事——唯有西方的富强之术,才能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从此之后,张之洞真正重视起了西方的文化及先进技术。


这位“清流之首”,摇身一变,成了洋务运动最忠实的拥护者。


张之洞有什么功绩,可以位列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


张之洞有什么功绩,可以位列晚清四大名臣?

既是清廷的守护者,也成大清的掘墓人


在晚清这样一个“受尽屈辱”的时代里,每个有志之士,都在思考着未来的出路,学习西学的先进经验。


哪怕是自诩精英的士大夫阶层,也不得不追求“变革”,思考国家的出路。


1889年,张之洞调补为湖广总督。


此时的张之洞雄心勃勃,他要以湖北为根基,建立起一个可以左右中国局势的工业布局。


首先,张之洞创建了中国首个大型钢铁工厂——汉阳钢铁厂,然后又陆续创建了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等重工业。


而我们熟知的“汉阳造”,便是汉阳兵工厂出产的武器。


不仅于此,张之洞还筹备修筑卢汉铁路,以贯通南北。


除工业以外,张之洞对人才的培养也是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这些延续如今的大学,便是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


张之洞还曾派遣学子留学日本,后来的黄兴、蔡锷等“革命派”都在其中。


如此开放的环境,自然引起了康有为的兴趣。


康有为特去许昌,寻求张之洞对“维新运动”的支持。


但张之洞虽实行洋务,但他的内心依旧保留着儒教思想,他对西学的倡导只是表面,骨子里依然崇尚传统、维护纲常。


当得知维新派的真实用意,是与朝廷对立后,张之洞果断与其划清了界限。


不仅出版《劝学篇》来维护朝廷利益,抨击维新派,还亲手扑灭了自立军起义,彻底灭杀了维新派的最后一丝希望。


张之洞从小到大接受到的教育,都是忠君爱国。


所有的洋务运动,都是在自己的“中体西用”的旗帜下,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而开展的。


然而,讽刺的是,事情的走向,却与张之洞的谋划,背道而驰。


那些他资费留日的学生,成了革命党中骨干力量;


那些他一手提拔的青年才俊,成了革命最为坚定的拥护者;


那些他建立的武汉三镇新军,成了推翻满清政府的主要力量;


那些他建造的军工火药厂,为众人革命提供了最重要的武器。


在张之洞死后的第二年,武昌起义便爆发了,张之洞心心念念的清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张之洞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可结果,却是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这位对满清忠心耿耿的四朝老臣,不经意间,变成了大清帝国的掘墓人。


张之洞有什么功绩,可以位列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有什么功绩,可以位列晚清四大名臣?


有人说:

“张之洞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巡抚,晚年宰辅。


他的一生看似无懈可击,可却依旧走不出那个时代,也就避免不了其近乎宿命的尴尬和悲剧。”


他的一生,一半是传统,一半是变革;一半是坚守,一半是反复。


他既是过去的老古板,又是未来的开启者,更是近代中西文明冲突的代言人。


张之洞带着希望而来,却带着失望而去。


他见证了整个清王朝的落寞,为谋求国家富强与命运斗争了半辈子,但直到临别的那一天,也没有见到国家强盛的影子。


二十八年的奋斗,对于他来说,可谓是一腔热血付东流,但对于中国近代历程,却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孙中山评论他说:“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斯人已逝,往事已矣。


也许,张之洞的经历会被世人所遗忘,但他的贡献,却已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绿洲优品】4册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传记 晚清四大名臣 ¥4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晚清   大吏   封疆   洋务运动   西学   清流   法国   山西   功绩   太后   朝廷   清朝   学堂   中国   慈禧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