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点开热搜,又看到了一则震撼新闻: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央视网评饭圈文化该驱邪扶正才过去没两天,清朗整治也尚未结束,饭圈乱象却仍旧频频被爆。


最初,只是个别粉丝小打小闹,渐渐各圈开始有“粉头”组织行动,到后来甚至蔓延到明星本人也不得不被拉下场表态。


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相关话题像是被打上了易燃易爆标记,总能轻易挑起多方热议,比如:


“饭圈造神”是新现象吗?狂热粉丝跟偶像行为有关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脱粉回踩?……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一在互联网上谈及这些,似乎就离不开站队、争吵和甩锅,身处其中的人有苦要诉,围观战火的也时常会被无辜卷入,这是一个日渐扩大的传染源。


难道,真的没地方可以理智、平等地聊聊「饭圈文化」吗?


还是有。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角落的夜晚》,道长梁文道入驻小红书后参与的一档文化类聊天节目,也是他继《一千零一夜》后又一档让我有所期待的节目。


和节目名字一样,这里是远离风波的小小角落,三五好友围坐谈心,用更多元的视角深入剖析、审视那些平常不敢多聊的话题。


第二期就谈到了「追星」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梁文道、姜思达、陈迪,学者、媒体人、时评人。


怎么看,离饭圈都有点远。


但正因为保持了一定距离,反而聊出了更加客观和本质的东西。


50几岁的梁文道,也有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的追星记忆。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最火的明星是张国荣


每年哥哥生日的时候,就有海外粉丝漂洋过海齐聚香港,一起给自己的偶像庆生。


直到今天,这群粉丝也没有离开。


只是庆生变成了纪念,每年的4月1日,文华酒店前面就摆满了鲜花和信件。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到了今天,追星方式俨然不同了。


过去粉丝想见到偶像,只能通过演唱会,单向奔赴,一期一会。


其余时间,都是通过买卡带、看电视、贴海报。


那时候,追星是一个人的朝圣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如今,追星已经变成了日常


偶像从高高的神坛走下,开始变得触手可及。


线上打投、控评、反黑、刷数据,线下接机、出图、探班、搞应援......


只要有钱有时间,偶像天天见。


很多偶像对于粉丝的价值,不再是作品,而是生活。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小红书博主抨击饭圈畸形文化


但离得近了,神坛反而容易崩塌。


过去,偶像在台上风华绝代,粉丝在台下崇拜瞻仰。


这种爱,跨越几十年也不褪色,最终慢慢凝固成情怀。


比如“认认真真工作40年”的刘德华,才真正定义了偶像的价值和尊严。


反观今日。


偶像失格事件层出不穷,饭圈脱粉回踩已成常态。


以前的偶像拼实力,现在的偶像拼粉丝。


粉丝,早已不是单向奔赴的受众,而是亲手参与创造偶像、股东一般的存在。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话语权大了,粉丝对偶像,从单纯的被吸引,形成了利益关系的捆绑。


偶像不争气甚至不听话,随时可能遭到粉丝群体的抛弃。


反正下一个偶像,正在流水生产线上。


追星使人快乐,一直追星一直快乐。


重要的不是偶像,而是追星这个行为。


梁文道提到一个概念——结社,指人们围绕共同目标结成一个团体。


相比偶像,粉丝更爱的是那种群体生活,是对结社的渴求。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在这个群体里,有志同道合,有齐心协力。


人人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为爱发电的过程,的确能收获切实的快乐,甚至可以锻炼能力。


与其说,粉丝追的是星,不如说是在饭圈这个群体中被构建的另一个自我。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小红书网友分享自己的追星简历


但是这个群体里同样有权力和控制


饭圈作为一个运行的组织,也存在层级分明的结构。


比如管理粉丝的粉头,会立规矩,定指标。


粉丝完不成KPI,就会受到来自群体内部的压力。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为了不落后于别家,饭圈女孩把自己活成了数据女工。


明知这种攀比没有意义,但在整体的环境氛围中,也只能被迫接受内卷。


明星团队和资本,往往在其中充当重要的诱导和操纵角色。


利用粉丝的热爱,绑架他们消费冲榜。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倒牛奶打投、粉丝借贷氪金等畸形行为。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某种意义上,身处饭圈的人也身不由己,他们本身也被强大的群体力量所裹挟和异化


这个力量,一方面来自饭圈各种各样规则的操纵和约束;


一方面,是群体集结后势必引起的狂热心理。


社交媒体的集聚效益加上饭圈高效的动员能力,使得他们所到之处都是同一种声音的强势霸占。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正所谓“饭圈出征,寸草不生”。


追星不再是一个群体内部的事情。


它变成了声势浩大的集体行动,甚至入侵到社会上其他领域,最终引起强势反弹。


这样的群体力量让人不安,它能造成的后果也是我们难以承受的:


当饭圈模式扩大化,变成一种抢占话语权的武器。


我们将会失去正常表达与交流的公共空间。


追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追星走向群体狂热后的反智行为和不可控。


饭圈是个新词,是令人瞩目的新力量。


但也正如陈迪所说,它的内核并不是新东西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饭圈的集体造神运动,有着来自现实中的大量情感投射和精神寄托。


流量和数据,已经成为了如今饭圈文化的主流。


于是粉丝的爱、快乐和价值,被精准的数据具象化:


超话排名上升了,代言数量增加了,专辑销售量登顶了,热搜又上了好几个......


姜思达说,“粉丝运营”这件事在自己看来是反常识的。


仿佛粉丝是被圈养的牲畜,是一个没有自由意志的对象。


一个主体本可以自由使用的时间,都被别人拿来运营和安排。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被安排,一个接一个投身饭圈的狂欢中去?


节目底下,一位小红书网友的评价让我大受触动:


饭圈狂热,反映的是“人们对于自由的害怕”


因为自由对他们而言,是空虚寂寞,是一种枷锁。


自由并非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反而是一些人想要逃避的东西。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反而饭圈中被安排的生活、具体的目标和统一的行动,以及由此带来的话语权,可以缓解他们对于生存意义的焦虑。


让他们以为,这种被填满的快感,就是个体的价值,就是人生的意义。


但“塌房”这个词已经表明,这个信仰是不牢固的,意义也是随时可能崩塌的。


以至于需要不断替换目标来延续快感。


如果向粉丝群体发起提问:追星的初心是什么?


大部分人的回答往往都是:为了获得快乐。


可一旦把追星作为生活重心,过不了多久又会发现越专注其中,越不快乐。


多矛盾。


其实仔细分析完饭圈现象与因果关系就知道,粉丝并不是决定这个庞大群体意志的最重要因素,而且他们往往付出了无数时间与精力,获得的却只有失望,得不偿失。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当一些粉圈乱象失控扩大为社会事件,无数人涌现出来抨击,身处风暴中心的粉丝们反而是迷茫的,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为什么被指责?


而这也正是《角落的夜晚》在我看来最可贵之处——


这档节目整体的氛围,冷静、包容,即使谈论的是最易引发争议与对立的饭圈,也依然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平等理解。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一味谩骂粉圈无脑的高高在上者,会从中了解其合理性;而被粉圈思想裹挟的被困者,也能厘清真实利弊。


为什么这个角落多元视角能够放下偏见和谐共处?


究其根本,还是源于人文素养


有深度的学者在谈论其人生阅历、专业知识时,从不偏执刻薄,而是娓娓道来。


被点名的饭圈,该凉了?


我们在观看这些更实际、更落地的内容时,也会摆脱被集体洗脑的狂热,汲取更有意义的精神养料。


所以愈发觉得小红书打造《角落的夜晚》这档节目,是有意义且有必要的。


放眼网络,经常“冲浪”的各个平台,似乎都在被“饭圈化”席卷。一波波年轻人忙着狂热,忙着愤怒,忙着跟随……却忽视了当下、身边、内心最重要的那一部分,那个属于生活属于自我的角落。


追星虽快乐,但快乐不必全由追星创造


就像在小红书上,我们见证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分享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快乐,并且不断去学习追求快乐的能力。


一旦拥有这种能力,让内心充盈开阔,也就不会把那唯一的白月光,消磨成蚊子血。不再因为脱粉就变得空虚,只把未来的路走得更广更扎实。


连着看了两期《角落的夜晚》。聊完爱情和追星,节目还将探讨更多话题,提供一些新鲜的难得的视角。


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角落,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友好互动、真诚分享,沉下心来,好好说话。


网络的声浪越嘈杂,这样一处扎根生活的定心锚,也就越加弥足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狂热   群体   夜晚   角落   偶像   粉丝   意义   目标   能力   节目   价值   时间   自由   快乐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