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发病的时候比林黛玉要严重,脂砚斋几个字就说出了病的根源

林黛玉生来怯弱,一年四季离不开汤药,从学会吃饭就学会了吃药。书里说林黛玉的病,请了很多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林黛玉三岁时,有个癞头和尚要度她出家,黛玉父母不舍,癞头和尚说:“既舍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自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

薛宝钗发病的时候比林黛玉要严重,脂砚斋几个字就说出了病的根源

薛宝钗的病也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也曾有个秃头和尚为她看病,说她的病是胎里带的一股热毒。但薛宝钗的病并不经常发作,偶然间发作了,吃一剂冷香丸就缓解了,而黛玉的病一年四季都没有好过,初进荣国府,所有人都看出了她的病态。

书里说薛宝钗的病时格外强调,薛宝钗身体强壮,所以这个病闹起来时症状不是很严重,“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脂砚斋还拿林黛玉和王熙凤与薛宝钗比较。甲戌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又何如治之。然而薛宝钗的这个病虽不经常发作,但是病的根源要比林黛玉深,她病起来就像换了一个人,与平时大相径庭。

薛宝钗发病的时候比林黛玉要严重,脂砚斋几个字就说出了病的根源

周瑞家的送宫花一次,是首次写到薛宝钗的病,这时候她来贾府没多久,为何发的病也不得而知。但是这一次她病得很厉害,贾宝玉和林黛玉都特意来看望她,但薛宝钗发病时的样子书里却没有写。后来也并没有刻意写过薛宝钗发病,但薛宝钗确实有几次表现得和平时很不一样。薛宝钗平时给人的感觉就是宽容大度、雍容华贵,和林黛玉的小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清虚观打打醮一次,贾宝玉比喻薛宝钗为杨贵妃,还说她“体丰怯热”。这一次薛宝钗动了很大的气,他当场就面露怒色,还讽刺贾宝玉为杨国忠,后来还用“负荆请罪”来嘲讽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反常几乎所有人都看出来了,王熙凤还打趣说:“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这一次在清虚观里,张道士提到了贾宝玉的婚事,事后林黛玉和贾宝玉生了一回气,林黛玉藏不住事,和贾宝玉大吵大闹。而薛宝钗也生了一次气,并且生气的时候和平时的她大相径庭,丝毫不容人。

薛宝钗发病的时候比林黛玉要严重,脂砚斋几个字就说出了病的根源

薛宝钗还有一次反常也是在大暑天的时候,这一次袭人被王夫人内定为贾宝玉的姨娘,这一次薛宝钗又坐不住了。她大中午跑到贾宝玉的屋里,也不让人通报,把袭人吓了一大跳,并且还在熟睡的贾宝玉身边绣起了鸳鸯。薛宝钗这次异常的举动让林黛玉和史湘云都觉得很好笑,这和她平时的知书达理非常不符。

可以说这两次的薛宝钗都是病态的,发病时都是在非常热的时候,并且都跟贾宝玉有关。林黛玉一年四季生病,病起来也习以为常了,但林黛玉生病只限于身体的病。然而薛宝钗生病的时候,人性就发生变化了,做出来的事非常反常。林黛玉只是身体在生病,而薛宝钗身体和人格都生了病,比林黛玉要严重。

薛宝钗发病的时候比林黛玉要严重,脂砚斋几个字就说出了病的根源

在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的时候,脂砚斋对薛宝钗的病有过批语: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凡心偶炽是说她偶然间爆发了向往尘世的凡心,而她病的根源是孽和火的联合攻击。薛宝钗初进京的时候是为了选秀女来的,这时候她的心思并不在贾宝玉身上,在贾元春省亲之后,赠送的礼物明显地暗示了金玉良缘。从这一次开始,薛宝钗就有了这种思凡之心。薛宝钗和贾宝玉后来的确是在一起了,但刚开始书里就说了,贾宝玉下凡来就是来了结一段风流孽缘,他和薛宝钗的结合也的确是一段不遂心的孽缘。

薛宝钗开始的时候,对贾宝玉或许没有动过这方面的心思,但在她偶动凡心之后,她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她娘胎里本身就有一股热毒,而在这份孽和这股热的齐攻之下,薛宝钗就彻底招架不住了,尤其在大热天的时候,又谈论到这段缘分,薛宝钗就彻底变了一个人。她用一年四季里的寒物制成的冷香丸来压制,但依然被折磨得身心受伤。

薛宝钗发病的时候比林黛玉要严重,脂砚斋几个字就说出了病的根源

林黛玉的感情从来不压制,所以林黛玉到死都是那个纯粹的林妹妹,感情专一又纯真。然而薛宝钗一直在压制自己的情感,她有时候是个菩萨一样的慈善人,而有时又阴险得让人害怕,她的病会让她的性情大变,伤得不仅是她身体,还有她温婉的性格。所以薛宝钗的病要比林黛玉严重,是身体和人格的双重病态,而脂砚斋一句话就说出了她病的根源,就是凡心偶炽,孽火齐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根源   香丸   宝玉   遂心   暑天   凡心   娘胎   里带   大相径庭   反常   病态   和尚   人格   平时   身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