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个日本男人,敢拍这「野性」的电影

一直以来,黑帮片似乎只是香港电影的标配。

或付诸暴力的血腥、或英雄义气的豪情,香港电影纵横捭阖几十年,可以说是黑帮片跟功夫片一道撑起香港电影文化的基因,从而也铸就了港片经久不衰的时代印记。

从《坡豪》到《英雄本色》,从《枪火》到《黑社会》,香港黑帮片的显著特质就是在闹市繁衍、与霓虹呼应,然后用血腥、暴力、枪战、美女等元素来渲染利益勾连、兄弟情义。

在这方面,香港也跟欧美黑帮片形成了风格上的迥异。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的《教父》里,黑帮是以家庭为枢纽的核心,在《教父》里即便道义大于利益,但亲情却永远是至高无上的根基。

别看《教父》外壳是黑帮,内核却是家庭、时代、命运的交响。

只有这个日本男人,敢拍这「野性」的电影

在其他欧美黑帮片里这种特质同样明显。

马丁·斯科塞斯的《纽约黑帮》、或瑟吉欧·莱昂的《美国往事》,黑帮这一形式往往只是“线头”,只是“病因”,所以相较呈现黑帮的冷酷与暴戾,欧美黑帮片更喜欢呈现它产生的时代根源。

它是繁殖于资产阶级下的扭曲、它是社会贫富差距下的路障。

当我们对黑帮有了这个认知,再看欧美黑帮片就能明白,为何欧美黑帮片不喜欢渲染他们的罪恶、贪婪与暴力,而是喜欢呈现他们潦倒、苟且与凋零。

因为他们是资本主义车轮下的牺牲品,他们同样可怜。

只有这个日本男人,敢拍这「野性」的电影

相比之下,香港黑帮片看起来就少了些深刻。

或杜琪峰的《黑社会》、吴宇森的《英雄本色》,他们都不谋而合的放弃了人性刻画、命运交响,而是纯粹将黑帮字面化,将其当做英雄与友情的纽带,然后以滚烫鲜血与极致暴力诠释忠义。

一切就让血腥来对抗、一切就让暴戾来填满。

或市井、或天台、或教堂,都有可能成为对垒交战的地方,或白鸽、或钞票、或风衣,更能成为了与英雄相呼应的装潢。

听起来也许有些浅薄,但实际上这种形式也很难与香港文化拆分理解,因为当我们审视香港百年兜转,不难发现香港的颠沛流离就注定了其电影文化的不同表达。

只有这个日本男人,敢拍这「野性」的电影

从始至终,香港这座城市更像是一个江湖。

与来往的文化相交融、与来往的精神相碰撞,最后在历经沧桑后,香港也逐渐变成现在这个兼容、但并不含蓄的光景。尤其经历了各色人群的冲击,香港的基本文化也越发杂乱、越发没有章法。

所以很长时间里香港不需要规则、只需要传奇。

香港电影也只要讲好一个故事,一个充斥着热血、励志、冒险的故事,然后在周末当香港人走进影院,能痛快大笑一场就够了。

而这也决定了香港黑帮片只是娱乐,而非对黑帮文化深层解析。

只有这个日本男人,敢拍这「野性」的电影

在这方面,日本电影却在两者间谋求到了新的途径。

一直以来日本黑帮片始终是被无视的,尤其当我们陷入《教父》般的经典、《英雄本色》般的豪情,就不再需要第三种黑帮片聊以慰藉了。

可事实上,只有日本黑帮片最接近黑帮本身。

七十年代,深作欣二执导了《无仁义的战争》,极简镜头、肃杀气息,深作欣二用最含蓄内敛的表达,便给了黑帮应有的定义。

至此之后,日本黑帮片的基调就以确定,鲜有时代剖析、没有过度滥情,有的只是非线性的叙事、萧索的空谈、以及突如其来的暴力,没有征兆、没有原因,似乎只是个体在扭曲下的释放恶灵。

后来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就属北野武的《极恶非道》

只有这个日本男人,敢拍这「野性」的电影

在日本,北野武导演始终是电影界的一个异端。

他的异类似乎更像中国的姜文,没有道德枷锁、没有世俗牵绊,甚至个体与社会文化相冲突,全身弥漫着一种桀骜不驯的天才气。

追溯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这种个人特征也越发浓烈,没有规则、打破逻辑,其作品不是迎合市场的产物,而是追求自我表达的叩问。

在日本北野武也是如此,作为日本电影的旗手,北野武个人反枷锁的风格同样浓烈,而这体现在他电影里也是一样。

言简意赅、不动声色便将肃杀、戏谑融为一体。

只有这个日本男人,敢拍这「野性」的电影

如果说《花火》是北野武对自我死亡的凝视。

那《极恶非道》则是北野武蔑视他人生命的注目礼。

该影片由北野武执导,三浦友和、加濑亮等参加演出,影片于2010年在日本上映,北野武并凭该作入围了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至于剧情主要围绕着一个黑帮团伙,在影片里大友(北野武饰)是隶属山王会池元组的成员,当组长池元(国村隼饰)被大头目关内(北村总一郎饰)怀疑,大友则成为了替池元收拾烂摊子的工具。

开始大友以为这是一桩和往常一样的差事。

但没想到随着事情越发深入,这竟引发出一场关乎黑道权力争抢的大战,而此中关于人性的阴暗、利益的角逐也随之上演。

只有这个日本男人,敢拍这「野性」的电影

善恶放在一旁,忠诚跟道义更惨遭蹂躏。

在这部黑道作品里,北野武放弃了《花火》般的晦涩,《菊次郎的夏天》的柔情,而是纯粹从人物跟线索出发,去讲述为了利益黑帮分子间的明战暗战、你争我夺。

在这方面,影片似乎跟香港同类电影未拉开差距。

同样是暴力血腥、同样没有深刻内核,可实际上,北野武的《极恶非道》对黑帮片最大创新不在剧情、不在内核,而在“形式主义”

极端冷酷,极端无情、极端罪恶,极端暴戾。

在这部作品中,北野武放弃了个人最浓烈的修饰语境,而是一反常态的用最简洁、最凌厉的笔触去调正最为浓郁的黑帮气质。

只有这个日本男人,敢拍这「野性」的电影

不在激战中诞生、也不用在滥情中完成。

影片而是随着压抑、内敛的情绪凸显,即使鲜有火拼跟激战、鲜有哀嚎跟狰狞,一切罪恶血腥却都能在不经意间发生。

因为影片里的死亡没有征兆,更不留任何余地。

这种与港式黑帮大相径庭的表达,就让影片充斥肃杀气息,而这也令影片变的惊悚骇人,甚至谈话间的枪响,所衍生的就是超越死亡的阴冷。

可以是,北野武这部作品是完全摒弃了英雄主义。

当所有人物狰狞深藏于内心,外表却依然克制、隐忍、冷静,那压抑的怒火在随着一声枪响、一个火花在一瞬间消耗殆尽时。

更让人懂理解了何为黑帮,何为轻蔑。

只有这个日本男人,敢拍这「野性」的电影

任谁也想不到,北野武会在六十余岁拍这么野的作品。

这也免不了令北野武受尽非议,当影片参加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就有影评人直面抨击《极恶非道》。

他们说北野武越来越谄媚、越来越流俗。

确实对比北野武以往作品,该作确显平庸跟浅显,尤其是其个人风格的摒弃,更让影片充斥着一种浓郁的商业气息。

可恰恰是这种商业气,却让日本黑帮片再次焕发生机,影片上映后也一度成为新世纪来最好黑帮片,同时也得以让日本黑帮片傲然走到世界前列。

就这个方面而言,北野武依然值得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日本   肃杀   暴戾   英雄本色   香港   教父   黑帮   野性   香港电影   血腥   暴力   利益   影片   欧美   男人   作品   文化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