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获文学奖,《咏鸡》堪比骆宾王《咏鹅》?反对声不绝于耳

当我再次翻开那已经泛了黄的小学课本的时候,转眼之间已经差不多过去十年了,但是在我脑海当中初唐诗人骆宾王的《咏鹅》和中唐诗人孟浩然的《春晓》却依旧深刻的烙印在了我的脑海当中,每每提及到这两首古诗,绝大多数国人几乎都能够朗朗上口。

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经过去,那段“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宋风月的美好时光已经不在。虽然如今的社会现实里也有一些诗词味道,但唐诗宋词的古来韵律却已经显得着实黯淡无光了。唯独令我们感到安慰一点的是,古有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今也有现代诗、散文等体裁文学的创作。

七旬老人获文学奖,《咏鸡》堪比骆宾王《咏鹅》?反对声不绝于耳

时代在发展,但文学的脚步却永远没有停滞,正如命运的滚轮在无休止的运转着,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也在默不作声地朝着时代特色相发展。“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如今再读骆宾王这首童年佳作,依旧充斥着儿时背诵古诗的幽默风趣。

♂少年才子的童年佳作

骆宾王在作这首《咏鹅》的时候,才时年不到十岁,听闻当初骆宾王做此诗的背景是被官僚所逼,当日父亲的好友来家里一同玩耍,听说小小年纪的骆宾王诗词天赋很不一般,于是家父领着骆宾王拜会了这位客人。

客人为了见证骆宾王的诗词天赋,随手一指池塘里正在浮游的白天鹅,便让骆宾王即兴作诗一首。骆宾王只是垫起脚尖,向远处看了看池塘里的白天鹅,忽然“鹅鹅鹅”咏声而出。凭借此诗一夜扬名,而这首《咏鹅》也确实在历史上被家喻户晓了一千多年。

七旬老人获文学奖,《咏鸡》堪比骆宾王《咏鹅》?反对声不绝于耳

如果以“非要咬文嚼字”的严谨态度来看待《咏鹅》的话,整个篇幅下来虽不是很大,但关于唐诗的韵律格式却都很贴切。再结合骆宾王即兴吟作的背景来看,这首诗绝对能够承当得起“千古绝诗”的头衔。虽然字里行间看起来简简单单,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诵运用起来也驾轻就熟,但如若要模仿《咏鹅》,这绝非易事!

七旬渔民:《咏鸡》荣获农民文学奖

2016年11月,由七旬老人危勇所创作的18字《咏鸡》获得了国家第二届“农民文学奖”。这首诗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这首诗在韵律格式以及内容上,确实能够和初唐诗人骆宾王所作的《咏鹅》相媲美。

恕我大言不惭,如果让这位七旬老人穿越到初唐来一首《咏鸡》的话,我想这位老人也会一时之间名声大噪起来。2016年11月1日,在湖南湘阴县举行的中国第三届“农民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之上,第二届农民文学奖的获得者就是年近七旬的渔民危勇。

鸡,鸡,鸡,尖嘴对天啼。

三更呼皓月,五更唤晨曦。

——危勇《咏鸡》

按照我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节奏比较明快,读起来也比较朗朗上口且音律和谐。和骆宾王的《咏鹅》相比,危勇老人的《咏鸡》也有通俗易懂、简然明晰的味道。凭借这首诗,危勇老人一举拿下了农民文学奖的桂冠,顺手也斩获了一万元奖金。

七旬老人获文学奖,《咏鸡》堪比骆宾王《咏鹅》?反对声不绝于耳

一时之间,便被传为一段美谈。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由古至今,有无数人也在模仿唐诗宋词的路上走着,不能说是披星戴月,但也能够称作是“有心插柳”了。而危勇老人凭借着这首诗能够在众多读者之中脱颖而出,确实不无道理。

01激发读者共鸣,陶冶读者情操

能够入选到课本当中的唐诗宋词,基本上都具备这样的特点。诗中“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便能够将那种追求美好和光明的境界直接浮现在读者们的脑海当中。

尤其是在黎明之时,皓月和晨曦同时若隐若现的那一境界,鸡鸣声恰似浮动在白天黑夜的交接处,皓月依旧若隐若现的在天空悬挂着,远方的那一抹鱼肚白的晨曦掠影也在若隐若现着。

所以在读完这首诗的时候,那种白天黑夜交际的拂晓黎明的境界,已经出现了在我的脑海当中。这首诗给予读者联想的空间很大,可以让读者在脑海当中浮想联翩一番,在城市喧闹的街头,体验一番乡村清晨时安谧的模样。

七旬老人获文学奖,《咏鸡》堪比骆宾王《咏鹅》?反对声不绝于耳

02格律强烈,诗句押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整首诗读起来都比较押韵,而且三四句很明显是对偶句。整首诗串联起来,富有深情的朗读下来,或者是背诵下来的话,朗朗上口的感觉很不一般。

与《咏鹅》相比,“鸡”更富有民族性,而雄鸡的形象要高大很多,在平民百姓的生活当中,尤其是在如今的乡村生活当中,“大公鸡打鸣”是极其常见的现象。

这首诗融进了一些民族的韵律格式,而且和农民的现实生活结合比较深刻。再加之诗人危勇老人的渔民身份,这首诗的创作出来绝对可以引发共鸣,具有很强的大众味道。

七旬老人获文学奖,《咏鸡》堪比骆宾王《咏鹅》?反对声不绝于耳

《咏鸡》一出,争议不绝于耳

当危勇老人斩获第二届农民文学奖和万元奖金之后,很多人便开始质疑这首《咏鸡》。他们说这首诗是山寨版的《咏鹅》,根本不配拥有这么高的荣誉。但很多网友始终坚持认为“农民有写作的追求就很好,不应该对其创作水准吹毛求疵,有太高要求。”

其实我是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的,难道写诗获奖也是不被认同的事情吗?农民能够创作出如此规格的好诗佳作,这是民族素养和民族文化提高的象征。难道我们不应该对他们进行鼓励吗?好的作品必须非得是文学家创作的吗?

七旬老人获文学奖,《咏鸡》堪比骆宾王《咏鹅》?反对声不绝于耳

危勇老人的《咏鸡》虽然不符合现代诗的格式,但确实能够和古代的那些诗作一争高低,我认为它是够格的。人民大众创作的诗歌不是为了获奖而去的,大家首先要明确这一点。其次,农民有吟诗作对的兴趣,能够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希冀融入到诗作当中抒发出来,这是难得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皓月   文学奖   老人   初唐   朗朗上口   不绝于耳   渔民   韵律   若隐若现   佳作   晨曦   脑海   确实   读者   农民   格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