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7岁前未穿过鞋,从一贫如洗农民到千亿富豪:人就应该不负此生

关注徐公子,创业不迷路。

豪门再难出富贵,这样的话曾经成为一种魔咒镌刻在每个不甘平凡的人们心中,在不断努力的过程当中他们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继续探索逆袭的方法。当焦虑和怀疑不断涌上心头的时候,他人的成功就是自己能够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

杨国强,广东顺德人,他在社会上扮演过的角色有很多,是最普通的农民,是在外打工的建筑工人,是碧桂园的创始人,也是差点成为中国首富的千万富豪。头衔的变化是杨国强五十年光阴的缩写,足够让每一个普通人为这碗鸡汤干杯,那么逆袭之下,杨国强到底是怎样做到的?



1

boss杨的第一桶金


1955年杨国强出生时,他母亲很发愁。按说多添一口男丁是喜事,但家中实在没粮,上边已经有3个哥哥和两个姐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很小的时候,他就去放牛了。念书后,为省7分钱的饭钱,中午放学走一个小时回家吃。直到十七岁他没穿过鞋子,衣裤也都是兄长穿剩的或香港亲戚穿旧寄来的。


可家里是真穷啊,每学期7块钱的学费也交不起了,眼看着就要辍学的时候,学校最后还是免了学费,并给两块钱助学金,才得以继续读书。杨国强说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2块钱”。


读书这段时间,他和另外一个同样领取助学金的同学,跑到废品收购站买了一大堆旧书,大约有半个人高。“然后一人一本轮流挑,挑完了两人分头看,看完再换着看,剩下实在没用的再拿回去卖废品。”


本来书就难得,所以他碰上什么读什么,眼界也渐渐开阔,“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那些书给了我重要的精神滋养。


这种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也让他的知识结构驳杂,充满实用性。 据说,他最喜欢的书是卢梭的《忏悔录》。


这个日后总说自己是个农民的人,其实是很喜欢读书的。


不过,在那个年代,能够多读书是太奢侈的事。稍大些,杨国强就去打工做泥瓦匠了。


杨国强有个大哥叫杨国华,当时在顺德县第二建筑公司做负责人。就这样,做了几年泥瓦匠之后,在亲人的帮助下,24岁的杨国强进了北滘公社房管所担任施工员。


大哥杨国华对这个弟弟很是照顾,不但教他成本核算等技术活,也教他提升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帮他建立人脉。“没有杨国华就没有杨国强”,曾在北滘镇办报多年的李先生后来这样说。


杨国强对自己的领路人大哥也是感激尊敬,日后于2002年捐资兴办的学校名字就叫“国华纪念中学”。不过,此时杨国华已辞世多年。


他本身就是做建筑的,加上哥哥在二建里是当领导的,所以地位提升很快。”村里的一位老人说。


从底层做起,杨国强脑子活,能吃苦,加上大哥照顾,2年后就做了包工头。


1984年末,时任北滘镇党委书记冯润胜找到杨国强,希望由他来组建北滘区建筑工程队。当时杨国强已因包揽工程又省又好而在镇内小有名气,其承揽的最大工程是顺德碧江中学的建设。


与冯润胜的谈话,让杨国强放弃了继续当“包工头”的念头。他决定进入北滘经济开发公司,组建北滘区建筑工程队。


到1989年,顺德县北滘区建筑施工队、顺德第二建筑公司第二工程队都被合并组建为顺德市北滘建筑有限公司,杨国强成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兼经理。


虽然实际上还是一个“包工头”,但在乡民的眼中,杨国强从此成了“Boss杨”。


做包工头这几年,让杨国强迅速赚取了人生中第一桶金。从1993年北滘建筑公司改制,杨国强和杨贰珠等人就能凑出3395万元收购公司可以看出。这也是广东腾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前身,后来成了碧桂园旗下附属公司。


对于杨国强来说,做包工头赚第一桶金只是开始,最重要的转折点开始于1992年。


2

第一次开盘,只卖出3栋别墅


1992年,中国在掀起改革浪潮的同时,也迎来了房地产热。数据显示,199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比1991年同期增长了117%。


同是这一年,恒大的许家印从钢厂辞职下海来到深圳闯荡;张玉良在辞去上海市农委住宅办副主任的职位后创建了绿地集团;王健林抓住了国企改制的机遇将万达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潘石屹辞职到海南淘金,并和冯仑等几个人创立了万通公司。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杨国强开始了自己的房地产之路。


1992年1月,顺德北滘镇经济发展总公司和另外两家公司合资注册了“三和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打算联合开发位于碧江村、三桂村的项目,就将拟开发地块称为“碧桂开发区”。


随后,三和公司正式将即将开发的住宅区命名“碧桂园”。根据现在的记录,“碧桂园”这一名字第一次正式出现,是1992年3月15日三和公司第二次董事会的会议记录。


他17岁前未穿过鞋,从一贫如洗农民到千亿富豪:人就应该不负此生

1992年三和公司的会议记录


而接手建造这个项目的,就是杨国强负责的北滘建筑公司。这块地位置很偏僻,位于顺德和番禺交接处,一共1000多亩,可以说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北滘建筑公司是隶属于北滘经济发展公司的。此时,杨国强作为经济发展公司方面的代表,担任了该项目开发公司总经理,主持项目的开发建设和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仔细想一下,此时杨国强的身份是比较复杂的,他既是建筑承包商的负责人,同时又作为代表做了三和物业发展公司的法定负责人。


他17岁前未穿过鞋,从一贫如洗农民到千亿富豪:人就应该不负此生

三和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也就是说,既是盖房子的,又是开发商代表,却没有股份,只是在“打工”,很矛盾的身份。


不久,杨国强迎来了自己的机会。1993年,顺德开始进行了产权改革。同年9月,顺德北滘镇政府与杨国强等五位董事签署第一份转制协议,北滘建筑工程公司顺利转制为私有私营。


万万没想到,房子还没有盖完,眼看要开盘回笼资金的时候,灾难降临了。


过热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93年上半年全国居民生活费用指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2.5%,城镇高达17.4%。


果然,宏观调控开启了,“国16条”横空出世,给狂热的房地产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银根缩紧,楼市泡沫破裂,也让顺德碧桂园的销售陷入冰点,第一期开盘后只卖出去了3栋。


银行不能给三和提供贷款,投资过亿的大项目看样子要砸手里,成为最大的“烂尾楼”。


那年夏天,如果驱车经过广珠公路顺德路南侧,会看到临近公路的工地上,一栋栋小别墅一片死寂。


此时,已经垫资盖了4000栋别墅的杨国强向三和讨要它此前垫付的工程费,可三和根本就拿不出。


最终,双方协商的结果是:由杨国强销售已盖好的别墅,以销售款核销工程费。


仓促之中,杨国强就这样从“造房子的人”变成了“卖房子的人”。


没多久,又发生了一件大事。1994年6月起,因为销售情况不好,顺德碧桂园的两大股东接连选择退出,股份全部转让给了北滘经济发展公司。


但此时的杨国强仍是在替别人卖楼,公司的产权并不属于自己,打造出的品牌随时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作为当时的项目总经理,出于对项目前景的看好,杨国强下定决心:接管碧桂园。1994年底,三和公司正式更名为“碧桂园物业发展有限公司”。


随后杨国强和4个拍档利用三和原公司股东缺乏操盘信心的弱点,逼其摊牌,仅以8000万元的代价就拿下了碧桂园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中,杨国强占6成,其余4人各占1成。


杨国强在此时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房地产事业,正式完成了从建筑承包商到开发商的转变。



但是,面对这一片卖不出去的别墅,杨国强和他的建筑队一筹莫展。为了盘活这个项目,他曾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但都无功而返。


怎么才能把这盘“死棋”救活,是他当时最大的难题。


3

当杨老板遇见王志纲


公司里一位喜欢读书看报的年轻人,向杨国强推荐了一位奇人。


这位奇人,就是新华社广东分社的名记者王志纲。杨老板的初衷,不过是请“记者王”为碧桂园写篇文章,鼓吹一番,扩大影响。


王志纲来了,他看了死气沉沉的楼盘,看了大片的荒地,看了周边的环境。回到会议室,他对杨老板说了这样一番话:针对目前的情况,就房地产搞房地产必定熄火,跳出房地产才能搞活房地产。


果然,王志纲没有让杨国强失望。在国家进行房地产宏观调控之时,王志纲以创办名校为切入点,打出了一张漂亮的“教育牌”。


他进一步解释:“广东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亿万富豪,他们也渴望文化,但他们没有功夫培养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去做一个很成功的学校,让几千个孩子都来上学,接受全国最优秀的老师的教学。”


他17岁前未穿过鞋,从一贫如洗农民到千亿富豪:人就应该不负此生

杨国强在广东碧桂园学校教师聘任大会上讲话


杨老板完全被王志纲的奇妙想法所折服,很快在顺德碧桂园别墅区附近兴建了一所国际学校,并联系上北京景山学校,成为其广东分校。 中国最早的学区房概念由此诞生。


1994年1月3日, 《羊城晚报》登出一版广告,最右边一行大字:可怕的顺德人。


1月6日,《羊城晚报》相同位置再次打出“可怕的顺德人”广告之二,告诉读者第一次广告中所说的“跨世纪文化工程”即“广东碧桂园学校”。


他17岁前未穿过鞋,从一贫如洗农民到千亿富豪:人就应该不负此生

”可怕的顺德人“


随后,又是三轮广告轰炸,吊足大家胃口。


2月8日,“可怕的顺德人”广告第六次出现,向广东省内广大父母拜年,同时过渡到一个新的广告:为什么不去碧桂园学校?


这组营销策划轰动一时,吸引了大量旅居顺德的外地商人及当地富豪,学校首期报名就突破1300人。杨国强还向每人收取30万元的教育储备金,一下子带来了3亿元的资金。


碧桂园学校成了广东贵族学校的龙头,借助学校效应,别墅也一售而空。




从此,杨国强手下的碧桂园开始稳步发展。1995年,碧桂园将酒店式服务模式引入住宅式物业管理。这是房地产商第一次提出将酒店服务引入社区。那句著名的品牌口号“碧桂园,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也由此诞生。


受大环境影响,随后几年,碧桂园旗下项目销售仍处于不温不火状态。


直到1998年,国家取消福利分房,房地产再次迈入上升周期。这一年,碧桂园趁势走出顺德,开启了外拓之路。


4

卖白菜一样买房,开启碧桂园模式


1998年,中国的房地产改革开始了,酝酿了多年的房改大餐终于在那年夏天被端上了桌子。


福利分房制度终结,并取消了对个人发放住房贷款的限制。这给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动力。


次年,已经初具规模的碧桂园低调进入广州,杨国强第一次提出了“用生产商品的方式来盖房子”。


第二年春节,广州碧桂园开盘,以每平方米3000多元的均价推出自带花园的洋房,创下当月销售3000套房子的史无前例纪录,第一期70栋楼三个月售罄。



在此项目中立大功的,还有一组很重要的人物。当时负责广州市场策划的经理,杨国强一次就招了12人,8男4女,被内部称为杨老板的“十二门徒”。


杨国强曾这样给碧桂园定义:大规模、快速生产、价廉物美的房屋工厂。换言之就是“低成本土地、规模化生产、快速销售”。 后来碧桂园一直在按照此模式开发,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的快速扩张。


在碧桂园的大事记中,2001年开发的碧桂园凤凰城被视为这一模式的经典之作。


该项目圈地10000亩,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到装饰、物业管理,都是碧桂园自己负责,几百台吊车同时操作,几千套房同时拔地而起。


2002年五一黄金周,碧桂园·凤凰城首期开盘即销售7.5亿元。以每平方米2800元的均价推出带装修的房子,创下一分钟卖出十栋房子的惊人纪录,业界称“像卖白菜一样卖房”


碧桂园开始复制这种“神话”:华南碧桂园、均安碧桂园、花城碧桂园、荔城碧桂园。2004年,碧桂园在高明、鹤山、江门、清远、南沙等地纷纷落子。


2006年,碧桂园把版图扩大到了广东省外,相继启动占地2700亩的长沙项目和占地23万平方米的上海项目。那年,碧桂园销售额达80亿元,拥有土地储备1800万平方米,笑傲业界。


碧桂园在稳步发展的时候,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起点。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杨老板看准时期让碧桂园上了一个台阶。


5

成功上市,全国快速扩张


2007年4月20日,香港联交所,碧桂园上市。


上市这天,53岁的杨国强特意穿了一套竖纹双排扣黑西服,还打上一条红领带,他高举酒杯,笑靥如花。


他17岁前未穿过鞋,从一贫如洗农民到千亿富豪:人就应该不负此生

碧桂园上市时的杨国强


平日里不爱穿西装,开会时喜欢脱掉鞋袜,盘腿而坐的“六叔”,终于是个大老板的样子了。


内地及香港的众多政经要员悉数到场。杨国强的两位顺德老乡,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和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各掷10亿港元认购碧桂园新股,带动了68万散户的追捧。


尽管与杨国强已分道扬镳,但对于碧桂园上市,王志纲还是给予了正面评价:“这不是被高估的结果,投资者投资的不是蛋,也不是鸡,而是母鸡的生育能力。


当日,碧桂园报收7.27港元,大涨35%,以160亿股总股本计,碧桂园总市值达1163.2亿港元,年仅25岁的杨惠妍以超过692亿港元的身家成为内地新首富。


这一天,杨惠妍并未出现。杨国强不想将自己暴露于公众视野之中。碧桂园上市前夕,他把股份转让给杨惠妍了,自己退居幕后遥控。




不只是杨国强的家人,碧桂园上市后,“量产”了一批亿万富豪和千万富豪。在最初的9个执行董事中,除了崔健波外,其他7位均为杨国强的亲属及亲信。崔健波在出任碧桂园总裁之前,曾任顺德区北滘镇镇长数年。


不同于万科等公司,碧桂园是典型的家族企业。杨氏家族持有碧桂园近60%的股权,足以表明家族企业的本质。


杨老板选择上市的这个时间点是很关键的,07年是还地产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机。一年以后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影响了楼市,开发商融资上市就困难很多了,可见杨国强把握时间点的精明之处。


杨国强说,上市后的碧桂园只能拼命地往前飞,才能不负社会的期待。


上市后,碧桂园加快了全国拓展的步伐,接连落子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重庆、安徽、湖南、湖北、江苏等区域。从规模上看,碧桂园2008年的交楼面积超过了过去两年的总和。


正在快速扩张的碧桂园遇到了麻烦。2007年11月,《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题为《两份秘密协议引发悬疑碧桂园被指零地价拿地》的报道,引起巨大反响。


更大的危机是,杨国强似乎没意识到,在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下,中国房地产业的严冬形势已显露端倪。


6

30个亿找300个人才


在重重危机之下,“痛定思痛”的杨国强决心对公司陈旧的总部集权式、家族化经营“开刀”。


他在2009年2月决定逐步下放权力给区域,并加大对外部职业经理人的引入力度。


2010年,杨国强挖来中建五局总经理莫斌,出任碧桂园执行董事兼总裁。莫斌最大的本事是24小时不关机,随时监管全国各地一两千个在建项目。 杨国强自己笑说,“莫总是被我从长沙绑来的。”


2013年,过去被誉为“清华神童”的原富力地产副总裁朱荣斌加盟碧桂园,出任联席总裁。他的看家本领是能大规模拿地。


在“双斌”的辅助下,杨国强推动碧桂园高歌猛进。2013年,碧桂园销售收入翻倍,高达1060亿元,挤入中国房企千亿军团。


其实,挖来朱荣斌是源于杨国强和马明哲的一次对话。


2013年春天,杨国强和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一起打高尔夫,当时杨国强问马明哲:“你管理平安万亿资产,有什么秘方?”马明哲回答说:“我能有什么秘方,就是用优秀的人。我这有很多年薪千万的人。


回到公司后,杨国强给当时的人力资源总经理彭志斌下了死命令:“我给你30个亿,你去给我找300个人来。


就这样,朱荣斌来了,年薪553.6万。中建的原高管吴建斌也来了,担任首席财务官,年薪619.5万。


2010年到2016年间,还有1400多名职业经理人和300位博士一同到来。比如碧桂园澳洲区域总裁胡国韬(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森林城市首席战略官于润泽(博士,曾就职于世界银行)。


这段时期广揽人才,对碧桂园来说非常重要,这同时也是碧桂园在全国最大规模扩张的时期。


到了2017年,碧桂园已实现销售收入5500亿元,首次超越万科、恒大,成功“登顶”。


凭借着“高周转”的运行模式,杨国强终于坐上了地产老大的座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富豪   顺德   包工头   广东   港元   别墅   房子   老板   农民   快速   学校   项目   建筑   广告   房地产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