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与千寻》看懂“动画诗人”宫崎骏对爱与欲的思考及洞悉

《千与千寻》是一部完整意义上的宫崎骏作品,影片的编剧、导演均由宫崎骏担任,而这部影片也为宫崎骏斩获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第52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在电影中,宫崎骏结合了自己丰富的而神奇的想象世界,为电影中的人物赋予了深厚的思想主题,也因此使这部影片成为影迷心中的经典。

宫崎骏被业界称为“动画诗人”,因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哲理思辨。无论是《风之谷》、《幽灵公主》中对过度工业发展给自然带来破坏的探讨,还是《幽灵公主》中对人与自然剑拔弩张关系的反思,都让观影者看到宫崎骏导演的动画中对成人社会的反思。而在《千与千寻》中,宫崎骏更是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入手,将自己对爱与欲望的思考进行了表达。

所以,我今天会结合《千与千寻》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并结合宫崎骏对情感的拟人表达,进一步解读他对爱与欲的洞悉与思考。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自身对电影的理解,分享三个导演常用的主题呈现手法。

从《千与千寻》看懂“动画诗人”宫崎骏对爱与欲的思考及洞悉

01、从电影中配角形象的塑造,读懂宫崎骏对欲望拟人化的表达,欲望是内心巨大缺失的呈现

《千与千寻》是一则关于现实的神话寓言,宫崎骏不仅赋予了主人公千寻女英雄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在千寻解救父母的行动中,塑造了各种将人心底欲望拟人化的配角。宫崎骏将自己对人性欲望的理解,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影者的面前,但又不失调皮的向观影者展示,再巨大的欲望,也有办法去解决。

那么电影中宫崎骏是如何对人性欲望进行了表达?我将从电影里众多配角中,选出以下两个最具代表性的配角形象进行分析:

①汤婆婆以剥削他人的劳动为快乐,是人性中追寻权利、财富的欲望

宫崎骏对汤婆婆的人物性格设定具有一定的个人主义风格,汤婆婆虽然是这部电影里千寻最大的敌人,但是她信守承诺,最终放了千寻的父母。而通过汤婆婆的人物形象,宫崎骏想要向观影者表达,这世上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坏人,心中有爱的人,总会有自己的软肋。

在《千与千寻》的开头,千寻的父母被美食所吸引而大快朵颐,没有劳动就享用美食,因此被汤婆婆变成了猪,而千寻为了解救父母跟着小白龙来到了汤婆婆的面前。

汤婆婆的身份,被宫崎骏拟定为一个精明而贪婪的老板娘,她身着华服,手戴珠宝,以剥夺他人的名字、剥削他人的劳动为快乐。在这里汤婆婆的人物形象就已经奠定了千寻解救父母的超高难度,因为在汤婆婆的世界里,权利和财富才是她人生的重点,在之后的故事情节发展中,宫崎骏也逐步加强了对此欲望的刻画。

随着小白龙受伤,使得汤婆婆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小白龙帮汤婆婆去偷钱婆婆的印章而重伤,但汤婆婆却要处死小白龙。这一情节,将汤婆婆只为自己的刻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的展现。

宫崎骏通过对汤婆婆的塑造,将人性中对权利、财富的欲望拟人化的展现在观影者面前。这两样普通人身上都拥有的欲望,在汤婆婆身上被放大,为的是引发观影者的思考。

在我看来,宫崎骏从汤婆婆的人物形象上入手,运用显微镜似的电影笔触放大了人内心的欲望,让他在人性的欲望上的思考及洞悉,有了具象的呈现。

宫崎骏虽然将汤婆婆的“恶”一直贯穿在电影中,但不可否认汤婆婆心中也有自己的“善”,自己的儿子宝宝就是她的软肋。宫崎骏也通过汤婆婆和儿子间的关系来表达爱是破解欲望的良药,帮助人们从“恶”的深渊中走出。

从《千与千寻》看懂“动画诗人”宫崎骏对爱与欲的思考及洞悉

②无脸男不缺财富,但内心孤独,是人性中对爱的欲望

人的欲望中不仅有对物质世界的追求,更有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正是精神世界严重匮乏的人。无脸男不缺乏物质,甚至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而以物质作为诱饵,但是无论他拥有多少的财富,都无法填补内心的孤独。

无脸男仿佛是一个漂泊的夜游魂,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只知道自己想要留在千寻的身边。他看到别人喜欢金子,就认为金子可以留住千寻,在被千寻拒绝后,无脸男愤怒异常,这正是他不懂得爱的体现。

无脸男这一形象,让很多人在观影后,有了少年时不懂无脸男,长大后成了无脸男的感慨。人们总想要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捧到心爱的人面前,却不知那根本不是对方想要的。

为什么无脸男会如此想要留在千寻身边?我想是因为无脸男一直是自己在漂泊,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只有千寻会和他打招呼,和他说谢谢。这让从未感受到温暖的无脸男,第一次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孤独,所以他才费尽心思的想要千寻陪着他。

在我看来,宫崎骏对人性细致入微的把握,完全融入到了本片中。最开始无脸男只是单纯地想要对千寻好,像极了爱情开始的模样,毫无保留的付出,只想对一个人好。但当无脸男吃下几个贪婪的人后,他的欲望越发的膨胀,不顾及千寻的感受,只想达成自己的心愿,所有的付出都要得到回应。

这正是宫崎骏的匠心之处,将人性中对爱的欲望,通过无脸男行为的前后对此进行了表达。如果只是单纯的刻画对爱的欲望,力度和角度可能不够犀利,观影者也许就无法理解宫崎骏塑造无脸男真正的用意。

从《千与千寻》看懂“动画诗人”宫崎骏对爱与欲的思考及洞悉

02、从电影中主角形象的塑造,感悟宫崎骏对爱拟人化的表达,爱是化解一切苦难的力量

《千与千寻》中的主人公千寻是一个只有10岁的普通小女孩。在电影的开篇,她会因为离开熟悉的伙伴而闷闷不乐,会对着车窗对鬼脸,表达自己对搬家的不满,会因为不熟悉的环境而放声大哭,她胆小、懦弱、娇气。

宫崎骏没有因为千寻是女主角,就在最开始给她一个强大的人设,而是在一个个磨难中不断加强千寻的人物形象,将人性中爱的力量通过千寻的成长而娓娓道来。

随着电影故事情节的推进,千寻逐渐克服了身上的弱点,为了可以救父母,她变得勇敢而独立。她开始努力的干活,即使是满身腐臭的河神来沐浴,千寻也迎难而上。这样的设计,告别了传统“女英雄式”的设计。宫崎骏通过普通小女孩的经历,让这部带有神话意味的电影,多了些理想主义色彩。

千寻的普通,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宫崎骏的高明之处,正是让普通人可以在千寻的身上找到力量。在油屋的日子里,因为千寻的善良与勤劳,很多人对千寻的态度有了改善。如果千寻继续留在油屋中,相信她会过的很好,但是千寻选择了与钱婆婆对抗,她要解救自己的父母。

所以说,宫崎骏并不是简单地为观众带来一部动画电影,而是在电影中让观影者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引发观影者的思考。在对千寻人物性格与成长细致入微的刻画下,流露出宫崎骏对爱的力量的洞悉。

宫崎骏的电影跨越了观影者的年龄与文化,突破了传统动画电影以儿童作为主要观众的固有定位,让观影者在这部动画电影中,可以体会到人性中的爱与欲望。

在《千与千寻》中宫崎骏没有为了塑造女主的英雄形象,而刻意设置峰回路转的剧情,唯有普通人物在真实状态下真实的情感与行为。如此真诚的作品,我想这正是观影者反复观看这部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千与千寻》看懂“动画诗人”宫崎骏对爱与欲的思考及洞悉

再来说《千与千寻》中宫崎骏通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烘托千寻的人物形象,深化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小白龙的出现,立刻抓住了不少女性观影者的心。他俊朗飘逸、气质不俗,正当千寻为周围的一切而恐惧时,是小白龙给了她力量。而后来小白龙受伤,千寻不顾自身安危帮助他,无疑提升了千寻在观影者心中的勇敢、坚强形象,加重了观影者对千寻的认同。

钱婆婆的儿子宝宝的出现,也使得千寻的形象更加丰满。钱婆婆的儿子宝宝是一个巨型婴儿,他从来没有去过外面的世界。千寻没有因为钱婆婆把自己的父母变成猪,而把怒火发到宝宝身上,而是用一种大爱接纳了宝宝,并在最后得到了宝宝的帮助。

在《千与千寻》中除了小白龙和宝宝,还有很多人物形象,如人人避之不及的河神、想要得到千寻陪伴的无脸男、手多却和爱可亲的锅炉爷爷,都使得千寻身上的爱被放大。

因为爱,千寻在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变得独立、勇敢、自信,用真诚之心去对待身边每一个出现的人,并用自己的爱去影响、去帮助他们。

宫崎骏在千寻这一人物形象上浓缩了人性之美,把千寻塑造成了这部电影中的“女英雄”。可在电影的结尾,宫崎骏却把千寻还原成了一个跟着父母回家的小女孩。这样的设计,正是宫崎骏的良苦用心,向观影者传递自己的哲思时,又引发观影者的思考。

从《千与千寻》看懂“动画诗人”宫崎骏对爱与欲的思考及洞悉

03、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我会结合自身对电影的理解,分享三个导演常用的主题呈现手法

细品宫崎骏的电影,他的作品总能将有趣的故事与思想深邃的主题结合起来,并且在电影中对人性及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洞悉。

那没有接受过专业指导的我们,如何才能挖掘到导演隐藏在电影中的主题,比如说《千与千寻》这部电影,它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解救父母的故事,而该电影的主题是爱的力量。

因此,我下面就会结合自身多年的观影经验,并结合《千与千寻》中的情节,分享三个导演常用的主题呈现方法。

①主人公性格及经历的转变,往往蕴藏着导演的想传达的思想内核

每部电影都为观影者讲述了至少一个故事,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主人公一定会经历一些事情,做出一些转变,而电影中的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就隐藏在主人公的转变中。

《千与千寻》中,千寻从最初的懦弱、胆小,到最后的勇敢、独立,是因为她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与磨难。电影的主题正是隐藏在千寻在这一过程的转变中,千寻用自己的爱影响、帮助了身边的人。

所以,想要看懂一名导演想要在电影中表达的主题,可以先从主人公的经历或者性格转变入手。留意电影中主人公转变的情节,就会更加明了电影中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

从《千与千寻》看懂“动画诗人”宫崎骏对爱与欲的思考及洞悉

②主角与配角情绪的碰撞,往往是为了突出主题

观看电影时,很多人都会因为电影中人物情绪碰撞,而沉浸其中。但其实,越是情绪的集中爆发,越是导演想要烘托主题的重要情节,观影时需要仔细留意电影中出现的人物间的冲突与喜悦,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找到电影的主题。

电影中主角与配角情绪的碰撞,一般情况下很容易识别。因为导演会运用一些镜头语言,在电影的叙事层次中使人物情绪的碰撞清晰可见。

比如说,在《千与千寻》中,无脸男因为千寻的拒绝而愤怒,这时就是用无脸男对爱的缺失,来烘托电影对爱的重要性的表达。之后,无脸男因为吞食过多人而难受时,千寻给了他半颗河神给的药丸,也是用千寻不计前嫌的行为,再次加强了对主题的表达。

③电影中音乐的呈现,渲染与烘托了电影的情感表达

回忆一下,在我们看过的电影中,是不是都会有音乐贯穿其中,而有时我们也会被电影中的音乐所感染,随着音乐的起伏,内心也会滋生出一些语言无法道明的情绪。你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这其实就是电影中的音乐,引发了我们内心的共鸣,而这共鸣,就是为了将电影的主题在我们面前慢慢展开。如《千与千寻》中,由日本配乐大师久石用钢琴与弦乐创作的音乐,就很好的将千寻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呈现。

在电影中每一段音乐的响起,都有导演的精心设计。在音乐中,歌词里,电影的主题都会有所体现。因为一个电影故事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讲述,而音乐也要围绕着电影故事而编排。

总结一下:

想要真正看懂《千与千寻》,不能仅仅从电影的故事内容进行分析。如果单从内容分析我们只会看到一个导演想要讲给我们的故事,这样会错过导演融入电影中的思考及洞悉。

因此,今天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下我对《千与千寻》故事之外的一些思考,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也结合电影,分享了三个导演常用的主题呈现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千与千寻   配角   主人公   婆婆   诗人   人物形象   人性   导演   欲望   父母   形象   宝宝   动画   故事   主题   电影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