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关于《八佰》的争议,远比电影要精彩。


“技术问题” “历史虚无主义” “导演的屁股歪了” “夸《八佰》的人到底在讨好谁?”……


尽管这么热闹,但我还是要说一句:


《八佰》是该“骂”,但你们都骂错了。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2019年,不仅是撤档大年,也是中国商业类型片的觉醒之年。


从《流浪地球》开启的硬核科幻,到《哪吒之魔童降世》推动的国漫之光,再到《八佰》战争片呈现的硝烟惨烈,让观众看到国片在电影工业方面的成熟。


但也不难看出,这些国片爆款更多是影史中的经典,而不是电影中的经典。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点燃木星的场面,哪吒Q弹的小肚囊,是国内电影制作工业硬件发展的体现。但在故事方面,还是暴露出类型片商业化初期的弊端。


科幻、搞笑一锅炖,再加煽情、热血等元素。至于故事逻辑,人物动机,被类型片的套路所遮掩,更别提赵今麦口号式的台词,以及陈塘关世代抵御妖族和一群弱鸡百姓间的不合理设定。


一串串数字撑起的票房,不过是市场与大众冷却到一定程度后不经意间的“热颤”。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正是在这样的电影大环境下,《八佰》诞生了。


许多观众就宣传国军抗日这一历史话题,对《八佰》极尽声讨。在采访中,导演管虎也强调了电影是基于历史之上的再创作,唤起的还是爱国热情,并没有派别上的偏袒。


所以,先抛开那些无谓的历史谴责,就《八佰》的创作,聊聊可圈可点之处。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八佰》的主基调,是迫不得已的悲凉。


悲凉的气氛自不必说。日军轰炸下的孤岛上海,“丈夫许国,实为幸事”的赴死宣言,南岸民众前后心理上的变化,都让本片的爱国情绪得以最大化的呈现。


那何为“迫不得已”?


淞沪会战末尾,国军节节败退。以谢晋元为首的八十八师二五四团第一营,按上级指令坚守四行仓库,保住北岸要塞。


就方记者在日军军营提供的情报来看,四行仓库有大量的资源补给,日军的进攻可以看作是夺取武器、药品等资源,目的性明确。


那谢晋元的坚守是不是为了反掠夺?当然不是。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李晨饰演的军官指着地球仪问端午:“我们这是在哪儿?”他只知道保家卫国,至于在哪里打,他一概不知。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上级政客却通过挪动这些棋子,展现着自己的权谋。


四行保卫战本就是一场秀,是老蒋秀给布鲁塞尔会议上其他各国首脑看的,为的是让国外看到我们浴血奋战的身姿,以求得国际援助。


可离太平洋战争爆发还要等个5年左右,西方诸国的隔岸观火,让这场戏的“票价”注定入不敷出。同时,大部队的撤离,也让没有援军支援的四行,成为这群士兵的终结站。


作为淞沪会战的收尾,四行是一次注定失败的守卫。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叔、端午、小湖北一行人,本来是去打扫战场做后勤工作,结果却莫名其妙地被拉到前线。


谢晋元本可以带领部队缴械退回租界,然而上级非得把全团将士的性命赌在这坟场。


可惜,强弩之末不穿鲁缟,蚍蜉之力不足以扭转整个局势。战士们的牺牲,本可避免,却又无法避免。


四行保卫战在精神上,的确有鼓舞南岸麻木民众的作用,但在战略上,正如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所说:“战争,背后都是政治。”


上层用不必要的牺牲制造神话,八十八师二五四团第一营本质上是被上层抛弃,任其自生自灭的弃儿。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正是这份迫不得已,在唤起爱国热情,并让后人思考这一牺牲是否必要时,渲染了环境上的末世气息,升华了八百壮士的悲壮。


说完形而上的主基调,再来看看形而下的地理环境


《八佰》纯熟地展现了大范围之内的绝对对立——由苏州河北岸的沦陷区,以及苏州河南岸的租界区所构成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影片开场,两个大远景俯拍镜头直指当时环境的惨烈:


其一,是马的雕像。镜头抬升,同时以雕像为轴心,360度旋转,展现南岸的霓虹喧嚣以及北岸的厉鬼哀嚎。


其二,是谢晋元站在四行仓库,鸟瞰四行的镜头。以谢晋元为轴心旋转,对比南北两岸天堂地狱的魔幻现实主义奇观。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同时,布鲁塞尔会议的代表们所乘坐的飞艇,盘旋于苏州河正上方。这也从地理位置上点明了各方阵营的关系:


南岸的看客,悬置苏州河上空的中立者,以此反衬北岸四行一角,守卫军的惨烈殉国。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环境上的对立,对应的是南北两岸不同身份人物的对立。


一边是战士们用肉身构筑城墙,一边则是倒卖情报的记者、相信日本人不会打来的商铺老板、担心霞飞路房价的麻将太太们。


看似对立,影片实则将视点聚焦在战争对个体人物的影响上,即角色前后的心理变化:在绝对对立的地理环境下,呈现出相对孤立的人物内心。


战士们被困在四行,南岸百姓则在观望四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在无情的风雨中,备受摧残,凋零飘摇。


但同时,每个人的内心也发生着变化:瓜怂士兵直面国破家亡,缩头教授也拿枪宣泄悲愤。这便是《八佰》人物性格方面的相对性。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而在呈现人物时,管虎采取浪漫化的隐喻,动用四组动物意象——老鼠、乌鸦、白马、孔雀——以兽的姿态来映射人性。


动物意象引出或烘托孤岛上海的惨烈。


开场通过老鼠的视角引出逃兵,以及远处硝烟弥漫的梦魇。


白马的作用也是如此。军队被困在四行,视角局限在仓库内部,所以受惊的白马冲出仓库,实际上是以动物视角,合理地对北岸外部环境进行展现。


另外,乌鸦对死寂废墟的渲染,以及孔雀关于安逸环境的凸显,都是动物在烘托氛围。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此外,动物也象征不同类型的人物。


四个意象可由黑白两色分成两组:姑且把黑色看作反向人物,将白色看成四行仓库的将士以及南岸平民。


黑鼠开场象征鼠窜的逃兵。到了中段,老鼠成群结队,紧接着就是日军突围四行仓库的镜头。此处的“硕鼠”隐喻日本侵略者。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乌鸦的出场,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日军的屠杀。


谢晋元与日本军官的骑马会谈,对称镜头肃杀哀婉。画面左边是日军军官,左上方则是七只乌鸦分布在电线杆上,镜头一转,作为背景的军人尸体也是七具。


乌鸦此处对应的是将士的亡灵,并点明日军的嗜血杀戮。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黑色象征邪恶,那么白色则解读成正义、爱国等信念,以及处于灰色地带的民众。前者是四行仓库的战士,后者则是南岸的百姓。


白马象征孤胆正义,几次出场都配合着守卫队的出征:从一开始进入仓库的惊慌失措,到中途历经血雨腥风,再到化身为驰骋在废墟中的血色宝马,它已与军人的英魂融为一体。


另外,它还暗示赵子龙的坐骑。片中说:“关二爷那是兄弟情义,赵子龙则护着国呢。”这也连同士兵形象,一起升华为爱国主义的符号。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相比于奔驰于外的白马,白孔雀则成了个彻彻底底的家雀儿。


孔雀是赌场老板蓉姐养的宠物,她与南岸大多数市民一样,躲在屋内,自守毛羽的白,不顾战场的黑。


如果日军进攻租界,南北两岸又有什么不同?在战火的淬炼下,北岸不保,南岸失守只是时间问题,唇亡齿寒。


家弟殉国的蓉姐、靓丽夺目的明星,以及以何香凝为首的一干民主党人士。他们或明哲保身,或爱莫能助,如孔雀般呆在屋内,等待着被唤醒,展翅开屏。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至于对四行将士的讴歌,《八佰》从小处着眼,最终落到大的家国情怀。


守卫疆土的人,不像冷锋那样喊着口号情绪饱满,他们有的是逃兵,甚至躲在土墙后苟且偷生。


角色反讽的深意呼之欲出:让南岸民众看着这群人从被动保家卫国到主动奔赴国难,并让银幕前的观众看着这群人由浑身缺陷到肉身成圣,从而唤起内心的悲悯与爱国热情。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欧豪饰演的端午,以及叔、小湖北,算得上是线索三人组。


端午本想回家,但由于叔的死,只能被动地冲在前线,最终舍命殉国。此处,端午的内心发生过变化。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叔混入人堆,端午因为迟疑没能跟上,表现他性格上的怯懦,连逃跑都不敢。


但他的内心还是希望逃到南岸,于是才有了涉水过河的戏码,而这也是端午性格转变的重头戏。


眼看就要到南岸了,端午又折了回来。他不像张译饰演的老算盘,是被巡逻警呵退的,他是主动回来的,因为受胜仗的鼓舞以及南岸民众的叫好。正是源自民众的支持,唤起端午奋勇杀敌的决心。


自此,端午由被动地枪杀战俘,变成主动地奔赴危险地带。升旗段落,他主动冲到飞机扫射的范围内护旗,便是佐证。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叔、端午、小湖北(猜测他最后也战死了),这三个人前后的死亡,本就暗示人物性格上的升华。


首先,叔是因为逃亡、苟且偷生而死的;端午是为了让小湖北活下去,自己冲锋陷阵,最后阵亡;而小湖北则受到前辈的感召。


原本,小湖北是可以跟着部队退到租界,但由于见证了太多牺牲,小湖北最终也被感染,选择与敢死队共进退。


三个人物,实则是影片人物性格变化的缩影——从抱头鼠窜,到挺身而出。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幸存的小湖北在心中将端午看作是常胜将军赵子龙。


从《厨戏痞》《老炮儿》开始,管虎便善于描绘小人物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这其中,不乏对传统曲艺的运用。


《老炮儿》里冯小刚滑冰时听的是评书《三国演义》,吴亦凡看的是小说《小李飞刀》,要么是忠义,要么是侠情。


到了《八佰》,引入长坂坡赵子龙救主的戏码,强调的也是舍身殉国,把忠心提到了义胆的前面。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要说一个《八佰》里最出彩的人物,我觉得是张译饰演的儒弱文官,老算盘


逃兵里,所有人都改了,唯独他没改,一心想去南岸“偷生”。但你不能说他不爱国。


冲锋陷阵的人他也敬佩,他只不过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就是个贪生怕死的主。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当安全抵达南岸,他还趴在栅栏那呼唤守卫军归来。可一旦面对炮火,更多还是想活下去。这一点无可厚非,也是人物立得住的关键。


正如同他硬币的两面都是字,老算盘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老百姓,他心中有国,但却无以扛起荡平日寇的机枪。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借着老算盘,聊一处人物细节。


老算盘是文官,经常用的是手;姜武饰演的吹牛逃兵用的则是嘴。


战争把我们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夺去了,日军阻击手打中了老算盘的手,以及吹牛瓜怂的嘴。


可最后,对岸的老算盘用手呼唤守卫军,而瓜怂则唱着《定军山》独自护旗。


这些细节设定,足以见得《八佰》在剧本创作上的用心。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正是北岸士兵的坚守,南岸的民众才被唤醒。


刀子舍身送电话线,杨慧敏越河送旗,教授对着北岸放枪,蓉姐捐赠药品……


孤立,源于前期人物抗日态度的不对等;相对,则预示经过一场爱国主义战役的洗礼后,民众的心与战士的心合二为一。


而这种爱国精神的传递,也是《八佰》的意义所在。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抛开历史考究,单就技术与艺术呈现,《八佰》是管虎迄今为止,声势最为浩大的一部电影,并在工业视效上将战争类型片引领到一个新高度。


看过的观众对其战争场面过目不忘,更别说1:1还原的苏州河南北两岸的局面。


可这仅仅让《八佰》成为影史中的经典,却成不了电影中的经典。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只要触及爱国主义战争题材,在国人心中的分量自然不会差,加之管虎此类“第六代”的金字招牌,很难不达预期。


可相比于其他战争片,除了情感上的激奋,《八佰》震撼有余,但思韵不足。


我们能看到两军对垒时的惨烈,同时也能看到四行士兵过于现代化的生活日常。拍壮士诀别喝酒,那是硬汉柔情,但你拍当兵的撸猫撸狗,就有些不合常理了。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整部影片都归于一种爱国主义,以至于一些观众认为某些细节略微脱离实际,情绪上过于煽情。


这主要源于管虎浪漫主义的情绪渲染。也正是这份浪漫,让影片在某些设定上看起来显得过于天真。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由情绪和信仰主控的影片,很容易落入一团和气的氛围。


拿《赤壁》来说,吴宇森把孙刘联盟看成是基督教博爱下的产物,诸葛亮、周瑜以绝对的正面形象,对抗大反派曹操,这就把魏蜀吴的利益权谋弄得过于简化。


好在,《八佰》保留了角色的复杂,可其中的冲突却不明显


一个人从麻木到热血,这是个人的转变。人的转变全是内化的自然而然,有种佛家顿悟的超神之感。《八佰》里除了日本人,都不是恶人,只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好人的人。


这便要归于,管虎在处理爱国情怀下的博爱漏洞的不当。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你以前可以很坏,但只要改过自新,还是会被接纳。这就导致一些人物立场上的暧昧不清。


拿辛柏青饰演的方记者来说,一开始是个汉奸,然后跟美国记者聊了一通,再跑一趟四行仓库,最后跟着谢晋元过桥,捡照片、救伤员,忽的一下就洗白了。


虽说镜头给了他一个丢下日军头盔的特写,暗示他弃暗投明,可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你用浪漫主义的隐喻,来呈现一个前一秒还在日军军队里纵横捭阖,下一秒就跑到我方阵营再度洒泪的记者,很难站得住脚。


估计管虎的考虑是:他是中国人,他就应该爱他的国。


全片都是在诉说这种迟到的激奋与热情,而这也是导致《八佰》浪漫主义倾向过于严重的原因,且消磨了现实主义的锐气。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战争片最主要的内核还是人文关怀,而《八佰》展示的多为初级人文:于觉醒后抗争。


你可能会反驳我:战争片本来都是这样,角色转变,再轰隆隆乱炸一气,让人哭得不成人样就好了。还真不是!


《血战钢锯岭》里不拿枪上战场拯救众生,这与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本就是一个强烈的对比。


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就讨论了“用八条人命去冒险找回一个人,到底值不值”的命题。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它们通过对另一个命题的讨论,来诠释爱国情怀,这比《八佰》的直抒胸臆要高明许多。管虎只在乎感情上的冲击,甚至是一种没有包装的冲击。


什么叫没有包装?举个反例。冯小刚的《集结号》,讲的是老兵谷子地证明兄弟身份、荣誉的故事,也是情感取胜,但它不只是战争时的生理冲击,还有战后的反思。


反正是爱国,反正是不容易,至于《八佰》关乎战争的思考,都被观众的热泪所掩盖。碰巧好久没去影院了,制作水平也的确是中等偏上,先哭为敬。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八佰》的叙事结构,以群戏为主,南北两岸交替纵横,时代的气度是有的,但也因此纷繁混乱。


追溯管虎之前的几部作品《杀生》《厨戏痞》《老炮儿》,有群像,但个体主线的地位没有被剥夺。


拿《老炮儿》来说,冯小刚饰演的六爷是主线,至于闷三儿、灯罩儿、话匣子,都是作为配角存在的,出彩,但不宣兵夺主。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视点上的多,让《八佰》成了南北两岸的大杂烩,有些人物的出场又没头没尾。


特别是结尾敢死队的战斗戏码,硬生生不见了,还有日军军官与谢晋元的单挑,也没了。


这两处的锅,估计谁删减谁来背。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在技术方面,管虎不忘玩一把形式,可惜没弄到极致,没有诺兰、迪金斯那种魄力,搞得可有可无。


关于《敦刻尔克》中时空线索的重叠,关于《1917》的一镜到底,《八佰》中都有尝试,尽管效果不佳。


片中第四天,先是夜间戏,打了日本军队的探照灯,之后照明弹照亮整个天际。然后时间回到16个小时之前,再描述一遍突围过桥打探照灯、躲照明弹的事。


可你顺着拍一遍,把马上对峙和特派员的话放在突围之前,没差别。原本文戏、战争场面的节奏也没有被打乱,就删减版本来说,这一抖机灵实属多余。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另外是一镜到底。《八佰》开场,端午在废墟中躲避日本人就是用的长镜头,但意义在哪儿?我不知道。


我个人对《1917》持一般态度,但有一点,通过长镜头消解了战争的意义,增添一丝荒诞性。


一路走来,主人公做了一堆事,可还是归于平淡,也间接说明了战争的无意义。


结构可有可无,技术上又不如竞品极致。《敦刻尔克》《1917》作用于对崇高的消解,而《八佰》则在没什么印象的过程中重塑了战争的情感之重,并跌入滥情之殇。


公映3天破10亿的《八佰》,你们还是没有“骂”到点子上


关于《八佰》,我们需要去批评,但必须是站在当下电影大环境的基础上,去承认工业体系上的完善,以及内容上的有待提升,而不是揪着所谓的历史还原不放。


将历史的归还历史,将电影的归于电影。这是我们在评价《八佰》以及其他真实改编作品时应有的态度。


片中,南岸平民尚被感化,为何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却对着百年前的先辈报以如此骄纵的戾气?


硝烟散尽,关于国片,关于类型的创新,关于商业框架内的艺术话语,以及观众对社会热情与艺术创作间的区分,仍是不能承受的《八佰》之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租界   爱国   逃兵   湖北   算盘   北岸   日军   南岸   端午   点子   民众   仓库   观众   战争   人物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