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电影史需要被改写,从技术上。

去年,李安3D、4K、120帧的《双子杀手》,再次将电影语言与立体技术进行融合。

可惜,观众盯着鸡肋的故事情节不放,又骂镜头晃得恶心。

今年,无论是电影技术,还是对科幻的重新定义,诺兰的《信条》做到了。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

这是诺兰对自己的评价。

可在条姐看来,他与悬疑大师的共同点,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外,还有一处——

偏执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看过希区柯克剧本的朋友深有同感。

不光是内外景描述,从景别、打光到运镜、分镜脚本,哪怕是演员的一颦一笑,希胖都给了强迫性的意见。

编剧最最忌讳的事,他做了个遍。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虽说诺兰的剧本在细节点上也很严苛,但他的偏执更多体现在影像的写实性

实景捕捉的对象,绝对不用CG特效制作。

《星际穿越》里的玉米地,是诺兰让主创种的。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结尾的五维空间,也都是实景搭建起来的。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至于《黑暗骑士》里小丑引爆的大楼,也是真炸,且只有一次机会。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能片场进行实录对白,绝不用后期配音。

对于IMAX、胶片的痴迷,诺兰一发而不可收。

不能使用IMAX胶片机拍摄的镜头,全换成非IMAX胶片机。

所以,诺兰的一部电影里会出现两种画幅。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此次《信条》,诺兰依旧贯彻“真实至上”的原则。

首先是胶片拍摄

时长150分钟,胶片长达48万米。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为了场面逼真,诺兰真的用一架大型波音飞机撞大楼。

为此,《信条》的预算成本高达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15亿元。

这才有了影院里的震撼效果。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相比于爆炸带来的生理刺激,最令条姐兴奋的是同一画面中逆向正向同时运动的视觉刺激

这就涉及《信条》中的第二种真实——

将抽象的概念具像化。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我想要呈现出时间的机制,能够真正使某些东西具象化,而不是采取隐喻或者结构性的呈现方式。”

一般时间逆转,21世纪的主人公回到过去,不过是周围人的服装打扮不同而已。

诺兰需要一个肉眼可以识别的影像隔阂,用逆向行为来阻碍人物的正常运动。

比如追车这场戏,对面一辆车的运动轨迹显然与周围的不同。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所以在《信条》中,我们看到了逆着运动以及反着说话的人。

包括逆向行驶的货轮和逆向飞行的海鸥。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而在同一画面中出现两种运行轨迹,的确是诺兰在想象以及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本片用到的拍摄技术,叫动作控制系统

先正常拍一遍,然后倒放一遍。

之后,按倒放的时间码,再使用机器拍一遍正常的画面。

最后,利用时间码将顺时间与逆时间的两组影像结合起来。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讲了这么多外围技术,那《信条》讲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故事设定又跟诺兰之前的作品有什么风格化的联系?

条姐慎重提醒:

以下内容有剧透,没看过《信条》或对剧透过敏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到文末点个赞,一刷后再来补档。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信条》的故事线不难理解。

诺兰说这次是按《007》间谍商业片模式拍的,那条姐就按詹姆斯·邦德的套路简单过一遍剧情:

引子:男主是一名间谍,在执行任务时发现逆向弹头。

开端:男主跟队友联系,准备找出弹头背后的真相。

发展:弹头是未来事物,反派想逆转时空毁灭世界,队友是未来的男主派回现在帮助自己完成任务的。

高潮:男主逆转时空,争分夺秒阻止反派的阴谋。

结局:男主战胜反派。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除了跟美女的船戏之外,什么贴心好基友、三句话爱上大嫂、反派死于话多等设定,《信条》里一个不少。

因此,一些网友认为:

抛开成堆烧脑的物理学概念和故作聪明的绕人线索,《信条》就是一部爆米花滥俗邦德片。

显然,这只是省事的说法。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诺兰的电影,一直都是大型物理知识影像化现场

惯常用一些硬核的理科生逻辑,作为故事的理念基础。

《致命魔术》中的电流克隆,《星际穿越》里的黑洞理论,便是如此。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片中人物逆转时空的理论基础,是“逆熵”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熵增现象,熵值越大,现实世界越无序。

相反,逆熵指的是把世界从一个纷乱的过程中拯救出来,使其秩序化。

而在现实世界,熵值只会增加,不会减小。这也让逆熵成了一个空想。

影片中,诺兰用逆熵来嵌套时间观念:

熵值增加,时间流向正常;熵值减少,时间倒流。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熵增指向的是秩序混乱,暗指人类文明实则从有序向无序发展。

所以,逆熵建立在熵增的悲观主义论调上。

这跟一些文青倡导的一样:只有文艺复兴,只有回溯过去,人类才能自救。

开场的暗号:“这是一个混沌的世界,黄昏时分无敌人。”

这句话间接映射了熵增带来的混乱。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至于现实中,逆熵是不是一定会带来时间上的逆转,不确定。

只是诺兰在此处把这种逆看作是时间上的逆转。

肯尼斯·布拉纳饰演的反派安德烈,通过钚元素制造了一个机器,从而帮助完成这种逆熵行为。

而他之所以逆转时空,是因为看到了熵增的混沌,希望回到初始状态。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影片中的逆,体现在肉眼可见的逆向行为上。

这便引出第二个关键词——钳行运动

钳行运动一开始使用在上班族身上。

比如你在上海上班,家却住在昆山;或者你在北京朝阳区工作,但房子买在廊坊。

工作地点与生活地点不在同一区块,这是钳行运动的空间经济学意义。

但在《信条》中,诺兰将其放进时间范畴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首先,逆时间里的人物行为是逆向的。

其次,另一个时空中也会出现另一个自己,但与常规的行为模式相反。

比如你做的动作是打出子弹,那么对方则是接收子弹。

这里,条姐在一刷时有个细节没想通:

在高速公路上,男主有意将盒子丢进后空翻的汽车里,也就是说他看见了车子里的自己。

那为何当男主回到过去时,坐在后空翻的车子中,却对接盒子这一行为感到吃惊?

知道的小伙伴可以在文末留言讨论一下哈。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正是这一正常世界与逆向世界的碰撞,形成《信条》独特的美学——

对称

首先是英文片名——TENET

一个对称单词,最早出现在庞贝遗迹上,也就是片中反派儿子游玩的地方。

而之所以选择庞贝这一被火山吞噬的城市,实际上也暗示“熵增”所带来的混乱以及毁灭。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正是遗迹上的几组字母,构成了片中的主要名词:

Sator——反派名(安德烈·萨塔尔)

Arepo——伪造戈雅画作的画家名

Tenet——男主创立组织名“信条”

Opera——引发爆炸的剧院

Rotas——安保公司名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然后,故事的结构也是诺兰惯用的重复叙事

《敦刻尔克》就是三组人在重复同一时间发生的营救。

而在《信条》中,男主在正常时空与逆向时空里的重复,形成一个封闭的回环。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还有一些行动上的对称

比如最后的抢夺战,是由红蓝两队分别进行的。

红队正常行动,蓝队则是以倒退的动作来战斗。

一方面,这场战斗规模较大,倒退的战斗在逆世界里正好是正向的动作,这也就填补了另一个时空中的行为空缺。

另一方面,蓝队的逆向行为,实际上是为了告诉红队之前的作战流程,从而让他们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也就是说:当穿越回去,自己的动作一定要与逆时空里的动作一致

另外,还必须兼顾另一个时空中的自己,不能互相接触碰撞,否则将无法返回。

但实际上,男主与自己有过一段打斗。


条姐觉得,这里提到的被禁止的接触,实际上是肉体触碰。

这就涉及影片的另一意象——

镜像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拉康的精神分析阐释中,镜子作为婴儿认识自我的重要道具而存在。

注意,男主每次在进入另一个时空的过程中,都要通过镜子看看对面是否有相同的自己退出来。

如果没有,就代表这次逆向行为失败。

所以,镜子在此处充当认知自我行为的道具。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而镜子所映射出的自己,与镜外的自己,形成一组对称形象。

镜子映射出的,实际上是一个闭环的时间体系。

男主早已遇见了自己,以及注定发生的事:

逆行的子弹,飞机撞大楼时与自己的对打,都是注定好的。

由此,也就引出了自我迷失以及自我找寻的内核。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的男主,在片中是唯一一个没有姓名的角色。

连条目上给的介绍,也只是一个词“主角”(protagonist)。

这种身份的暧昧性,或者说不明晰感,暗示主题。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就拿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尼尔来说,他可以算作是这场逆向时空游戏的线索人物

由于男主在未来发现安德烈的自杀式行为,所以他派尼尔回到过去,干什么?

不是为了阻止反派,而是为了唤醒过去的那个自己,从而肩负未来的使命。

也就是说,未来的男主,是通过未来的自己为过去的自己设置关卡,从而成长。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结尾,男主的人生还将继续下去,只不过是绕了一个弯路。

未来的男主完成了一个闭环:他招募尼尔,建立信条组织,然后发现安德烈有邪念,再派尼尔回到过去帮助自己粉碎反派的阴谋。

但尼尔的人生已经到达终点。

从电影开头展示的绳索细节中不难推测,拯救男主并死在剧院的正是尼尔。

结尾处,尼尔对男主说:“我的过去就是你的未来。”

他是一个绝对逆向的人物,等待他的是剧院大厅营造的坟墓。

套用《星际穿越》里的一句台词,正是尼尔的赴死精神,正是尼尔“温柔地走进那良夜”,才促成了男主的自我成长。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拨开复杂的结构信息,诺兰的电影多数与亲情有关。

《记忆裂痕》是寻找妻子,《盗梦空间》是寻找老婆女儿,《星际穿越》又是爸爸找闺女。

然而从《敦刻尔克》之后,条姐觉得,诺兰将精力更多放在偏向先锋实验性的制作技巧上。

不同于斯皮尔伯格式的狂轰滥炸,《敦刻尔克》是将三组人、三条线容纳进同一个时间段里。

而这次《信条》,则把同样的两个人放进不同的一段时间里。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这也就造成诺兰在情感表述上,偏向小品式的短平快

多数影迷觉得,《信条》在情感线索上,没有之前诺兰的作品感人。

倘若你着眼小细节,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会更有趣。

整体来说,《信条》的情感不是宏大的,而是宿命下的无力感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妻子凯特一直想离开安德烈,提出离婚的她只得到一句威胁:

要么不跟我离婚,要么放弃对儿子的抚养权。

母爱泛滥的凯特,只能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自由。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听起来很平淡,但有一个镜头升华了这份情感。

凯特一直羡慕一个在安德烈船头纵身一跃的女人。

她以为那个人是安德烈的情妇,离开船实际上就是逃离安德烈这一“死神”的魔爪,重获自由。

然而,那个女人正是未来逆转回去的凯特:她在船头杀死了安德烈,最后纵身一跃。

不自由的你所羡慕的,仅仅是一个自由的自己。

这就陷入了祖父悖论:你到底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

宿命论的无力感油然而生。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至于男主和凯特的情感,很多人觉得有些没头没尾。


但注意最后一场戏,是男主去保护凯特。


此处,尼尔的牺牲已经让男主完成最终的“信条”,建立起内在的信仰


不是与凯特你侬我侬,而是客观冷静地为其扫清障碍


仅这一行为,恰恰标志着男主的成熟。



烧脑设定or鸡肋间谍,《信条》竟把他拉下神坛?


从整体角度来看,《信条》的确是今年最令人振奋的电影。

开拓电影新模式和新的类型,这条路很难走,去年安叔就是一例。

许多观众在看完《信条》后,口碑呈两极化发展趋势。

倘若就此说诺兰步了李安的后尘,条姐第一个不答应。

挑战不可能,在未知的道路上前行,这本就是一次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信条   安德烈   李安   神坛   反派   鸡肋   胶片   对称   间谍   镜子   时空   动作   未来   人物   时间   情感   电影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