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两次“抗命”,促成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是教科书般的案例,也是毛泽东战争艺术的巅峰时期。

三大战役,一气呵成,相关的电视剧翻拍了N版。

粟裕两次“抗命”,促成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战场,有一名主角,那就是三辞元帅军衔的大将粟裕,粟裕跟毛泽东是湖南老乡,毛泽东说过“粟裕是最会打仗的指挥员”,也是毛泽东屡次这样致电的指挥员“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这是何等的信任,能被毛泽东这般看重的,这样甩手的,唯粟裕也。

下面说说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两次“抗命”。也正是因为这两次“抗命”,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一次:

内战爆发后,毛泽东从力争打胜仗以争取和平这个观点出发,布置了南线和北线作战,这是一个不太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作战计划。南线计划,我们通常叫做三军进击津浦路,即晋冀鲁豫、山东、华北三支部队在津浦路两侧作战,第一个阶段以山东野战军打徐州到蚌埠之间;晋冀鲁豫野战军打陇海路的开封到徐州段,华中野战军打蚌埠到浦口之间,然后再视情况晋野、山野出到淮河以南作战。这个计划是进攻性质的,他的目的在于争取大的胜利,迫使蒋介石接受和平。如果说,我们后来采取的是把敌人引到解放区来打的积极防御方针,那么1946年6、7月间毛泽东考虑的是主动打出去,是进攻的方针。所以我们说它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我们那时的力量还不足以打到外线去,敌人很强大的。

南线计划制定后,粟裕有个建议,他说,根据他手上的兵力,到淮南作战(蚌埠到浦口段东西地区)有困难。一是淮南情况不熟,二是那里太穷,大兵团无法活动。相反粟裕在苏中活动了八年,情况非常熟悉,打仗根本不用地图。群众条件很好;同时苏中很富,人口多,所以他建议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出击津浦路时,华中野战军第一步先在苏中打,第二步再转战淮南。毛泽东看到这个建议后,告诉陈毅,你们先停一停,我们再考虑考虑。可见毛泽东在考虑原来的计划能不能完全执行。随后,又接到周恩来的情况通报,说蒋介石马上要发动全面进攻,不光进攻中原解放区,还要进攻其它解放区。

第二次:

1948年初毛泽东要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挺进江南。

1947年7月至9月,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到10月全面展开,把内线的敌人调到中原战场,使我军在山东、晋南、陕北等内线地区形势好转,并逐步转入反攻,收复了许多失地。毛泽东从这个经验里认为,如果把战场继续引向蒋管区,中原地区的局势可以改观。因为当三军在中原地区完全展开后,蒋介石把主要兵力又都集中到中原,中原出现了僵持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毛泽东要求粟裕准备带领三个纵队渡江开辟新的战场。

两个半月后,也就是1948年4月18日,粟裕经过慎重考虑,发了一个电报给中央,建议暂时还是留在中原地区打仗,利于消灭敌人。这时,中原形势也发生了有利于我们的变化,根据地已逐渐巩固,并开始打一些中等规模的战役,如洛阳战役等。所以,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要粟裕和陈毅来中央再研究一次。实际上,毛泽东也在研究原来的计划究竟行不行,不然他不会叫粟裕到中央来。5月初开了中央书记处会议,批准了粟裕的意见,放弃了原先下江南开辟新战场的计划。

粟裕两次“抗命”,促成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也就是这次以后,毛泽东每临大战,屡屡电示粟裕:“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粟裕在这种超乎寻常的信赖之下,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横扫千军,连战皆捷,与其他野战军的战果凑在一起,一个新的共和国雏形也就呼之欲出了。

粟裕两次“抗命”,促成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粟裕两次“抗命”,促成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粟裕,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解放战争   中原地区   苏中   浦口   淮南   晋冀鲁豫   蚌埠   津浦   野战军   中原   解放区   作战   山东   战场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