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在影视作品中,一人分饰两角,是很考验演员演技的,尤其是两个角色处于不同的位置,拥有不同的背景和心理高度。在电影《保持沉默》中,周迅就挑战了两个角色,一个是歌星万文芳,一个是律师端木兰。

影片讲述了著名歌星万文芳,在密闭的化妆间内遇刺。当时在场的只有吉米托马斯一个人,端木兰是吉米的辩护律师,为他做无罪辩护。在审判过程中,突然,有人爆料,吉米托马斯是万文芳的私生子,案件的性质,突然变成了一场“弑母”大案。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既然变成有关家庭性质的案件,那人们的关注点,就不仅仅是凶杀动机,而加上了原生家庭的问题。影片名称《保持沉默》,是指让被告人不要说话,但影片中的故事发展,已经让原生家庭问题呼之欲出。

影片中原生家庭的问题,映射了社会中的哪种现象?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在电影《保持沉默》中,吉米托马斯应该是万文芳的私生子万思成。13年前,流浪歌手万文芳,为了能够与唱片公司签约,走上星途,而抛弃年仅5岁的儿子万思成。

当万思成被收养在慈济院时,总是被别的小孩追打,并叫他小野种。后来,万思成被美国的夫妇领养,新的家庭并没有给他带来欢乐的幸福时光,反而是更加残酷的家庭暴力。

亲生母亲的抛弃,济慈院同伴的辱骂,养父母的暴力行为,这一桩桩、一件件不幸,让万思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而那朵代表“绝望的爱”的黑色曼陀罗花,渐渐地在万思成心中生根发芽。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电影《保持沉默》导演周可在发布会上,讲述了电影背后的真实案件。在2011年,有一个上海的留学生(虽然是真实案件,但为了避免伤害,具体人名不透露。)到日本留学,在他返回到上海时,母亲去浦东机场接他。

在机场母子两人关于学费的问题,发生了口角。母亲一气之下说出了,“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这句话成功地激怒了这个孩子,随后他拿刀刺向母亲。

案件顿时轰动全网,在案件中有关原生家庭问题,被导演周可注意到。于是周可找到了周迅,两个人一拍即合,创作了这部电影《保持沉默》。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我们可以从电影的剧情和真实案件中,分析出来。这种原生家庭的伤害,在孩子内心爆发时,是向外的。把情绪发泄在母亲的身上,以此来找到平衡。另外,还有一些孩子,会把情绪困在自己身体中,可能会发展成多重人格。

书籍《24个比利》,记载的是美国真实的案例。一个叫比利的年轻人,身上背负着24个不同的人格。他亲眼看见了生父自杀,母亲浪荡,继父猥琐,自己受到了来自家庭和学校的虐待。所以,在身体里面产生不同的人格,以此来面对即将出现的不同情况。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在影片《保持沉默》中,万思成在济慈院总是被张小杰欺负,后来吉米说自己是张小杰,很可能他本身是万思成,只是受到了张小杰的影响较大,而产生了分裂人格,导致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是谁。

关于原生家庭,给家长的四点建议

张德芬说,“你生活中所有的难题,几乎都逃不脱,你和父母的关系。”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继电视剧《都挺好》播出后,原生家庭这一话题,就没有间断过。今年的青春热剧《少年派》和《小欢喜》,也同样受到了观众朋友们,对于原生家庭的关注。

很多父母,都在思考怎样才能是称职的家长,让自己孩子免受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在此,给家长提出四点建议,请根据自家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1、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如果忍不住,请吵架后一定要安抚孩子,告诉他这一切不是因为他的错。

当孩子太小的时候,他的判断能力并不强。在父母争吵的话语中,尤其是包含了有关于他的字眼,会让孩子自动以为,父母争吵是因为自己,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才导致父母吵架。这是其实一种归罪感,这种感觉长期下去,容易使孩子缺乏自信心,和拥有强烈的自卑感。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2、不要打着溺爱孩子的幌子,去压制孩子,要学会适当放手,有时你眼中所谓的孝顺,会堆积孩子的叛逆心理。

这一点,在热播剧《小欢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宋倩很喜欢掌控女儿英子的生活和思想,她对女儿所有的要求,都会被冠上“为你好”的头衔。在女儿一再妥协背后,换来的是女儿的歇斯底里和中度抑郁。心理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英子的心里疾病,来源于她的原生家庭。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3、尽量采用民主制,让孩子形成“自制自律”,在家长的引导下,让孩子进行自我规划。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阐述到,“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如果在民主制下,家长顺着孩子自己的意愿,加以辅助引导,让孩子自动形成“自制自律”。那么,就不用再督促孩子,时时刻刻需要做什么事情。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4、家长要有自我约束感,孩子天生会模仿父母的语言和行为。

孩子从小说话,都是喜欢模仿他人,通过他人的话语中了解这个世界。作为孩子的主要陪伴人家长,就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语言。

还有一方面,就是内模仿。从心理学的精神分析中讲,所谓的人格和性格,就是把童年的重要关系,被孩子无意识地模式到自己的心里。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成年人如何修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曾经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成年人,即使已经经济独立、思想自主,但那些来自于童年或者家庭的印记,依然会刻在心中,影响着现在的生活,和对未来的选择。如何修补这些创伤,成为了首要任务。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1、面对问题,不要逃避。

《无声告白》里有一段关于家庭的描写,“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当你的原生家庭出现问题时,很多人会下意识去逃避,但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我们恰巧需要的。是直面问题的勇气。

2、认清问题的责任来源,不要再把父母当做权威。

很多人在生活中,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这种人格,很多时候是喜欢去迎合别人,把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而我们现在需要摒弃这种人格,把父母当做和我们同样平等的个体。认清问题的来源,找出具体的责任人,是谁的责任,就需要谁来承担。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3、在原谅父母之前,请先保持愤怒。

很多人会认为,他们是我的父母,即使责任在于他们又能这样呢?这种思想无非就是讨好型人格的特征,直接原谅父母曾经的行为。我们不得不说,有些行为,父母并不是完全有意识的,但即使没有意识,也给我们带来了伤害。你需要向他们挑明,你的创伤,并告诫他们不要再用这种方式来伤害你。

4、用内心提示,来避免给自己和下一代带来伤害。

很多人,并不会治愈自己的心灵,而是把对于原生家庭的不满,发泄到自己的另一半或者孩子身上。这种方式,叫做踢猫效应,也就是将自己的坏情绪传染给比自己弱小的人。我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就应该学会自我提醒和自我约束,用这种方式,避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二次伤害。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5、最主要的解决之路在于你自己。

父母和我们是两代人,思想上是无法完全统一的。不要将解决问题的按钮交给父母,而是要自己把控。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能否从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的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反思自我,找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办法

电影《保持沉默》,给所有的家庭一份警示,告诫我们必须重视原生家庭问题。在大多数家庭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努力,去用爱化解。

家长与孩子之间,虽然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但毕竟是我们是互相相爱的。所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就能够减少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能够让这个家更和谐,让心灵更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比利   托马斯   济慈   家庭   新片   人格   案件   童年   身上   家长   父母   女儿   母亲   自我   真实   办法   孩子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