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拿高考状元“游街示众”?

谁在拿高考状元“游街示众”?

原创 李万卿

谁还在拿高考状元“游街示众”?

今年高考陆续揭榜。

每年高考揭榜后,高考状元都很“忙”。

我在展开今天的话题之前,先讲一个现代版高考状元被游街示众的故事。

“皇上驾到,宣各省状元觐见——”

“三德子”撇着腔,拖着调,一声吆喝,12名高考状元身着状元服,肩披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进入皇城相府御书楼广场,接受“康熙皇帝”“敕封”。

故事是真实的,发生在5年前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些高考状元是分别来自吉林、宁夏、云南、安徽、河南、山西6省(自治区),其中还有五位女状元。

“康熙皇帝”龙颜大悦,当即敕封9名省级高考状元为“第一甲状元赐进士及第”,赏“诏书”一册、“银票”一份(一万元);赏晋城市级高考状元“银票”一份(五千元)、《康熙字典》一册。

敕封完毕,唢呐声起,“家丁”鸣锣开道,众状元披红戴花,跨上高头骏马,由御书楼依次进入午亭城内,经大学士第、东书房、明清街,跨马“游街示众”。

皇城相府是钱多得烧手?还是真心为高考状元“牵马坠蹬”?

显然都不是。

其实,这是对封建科举的一次克隆,还散发出一股炒糊的商业味儿。

谁还在拿高考状元“游街示众”?

无独有偶,2015年,湖北一景区也拉着几个状元“示众”。当年7月9日,湖北省2015高考文科状元陈同学,理科状元刘同学,榜眼吴同学,被“请”到古隆中“骑马示众”。当日是当地“状元季特惠学生旅游节开幕式”,两位状元每人还获得了1万元奖励。但是,状元们被“示众”时的表情都略显尴尬。

这些山寨版“状元游街”,与其说是对高考状元的商业炒作,不如说是功利教育的疯狂表演。

状元,本身是古代科举的产物。从古到今,学而优则仕,早已成了一种社会价值观。“昔日田舍郎,梦登天子堂。”不少读书人一生都在为当官奋斗。

其实,状元也不过尔尔。

网上曾流传两组名单,我照录于后:

第一组: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组: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你对哪个组里的人更熟悉呢?

答案几乎千篇一律:第二组。

这个答案似乎有那么一点点黑色幽默,第一组里的人物全是清朝状元郎,第二组的人都是清朝的落榜生。

我从来不能怀疑人家状元的学识,恰恰是历史开了个不大不小玩笑,状元郎们都平平淡淡、默默无闻,渐渐被人们遗忘。那几个落第秀才,倒一个个红得发紫,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或者改变着历史。

如今,每年高考,全国都会产生几十位省一级高考状元,数以千计的县级、市级的高考状元。

你想想,几万人、十几万人、几十万人中才出那么一两个高考状元,能不让人心动吗?况且,高考状元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让很多中学、ZF都忍不住要宣传一下,热炒一番,弄点政绩。甚至,像山寨版“敕封状元”之类,就是一场低俗的商业闹剧。

事实上,教育部早就叫停炒作高考状元,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状元经济”让当今社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盲从,越来越功利;而“状元游街”,则是功利教育的一次“示众”。

这种“示众”,其实也是对高考状元的过度渲染,将“状元”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当作提高学校知名度、争夺生源的本钱;商家参与炒作,更偏离“状元”的价值,商业味道更是超过对知识和人才的尊崇,弥漫着一股铜臭味。

如此“榨取”高考状元的“价值”,甚至有可能扭曲孩子们的价值观。比如,学习目的异化成赤裸裸的“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功利至此,这无疑是更值得担忧的问题。

未来几天,随着高考成绩陆续揭榜,各省各科“状元”浮出水面。顶着“状元”光环的高考生们,还会很“忙”吗?

但愿不会。

因为,高考状元是青年一代中的幸运儿,理应站在更高起点上成为青年一代的领跑者,用拼搏奋斗的汗水浇灌出美丽的青春之花,而不是骑马游街供人围观笑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披红戴花   晋城   皇城   鸣锣开道   高考状元   银票   山寨   科举   功利   清朝   状元   价值观   康熙   同学   商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