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张艺谋的《一秒钟》感人,致敬没落的胶片

比张艺谋的《一秒钟》感人,致敬没落的胶片


今年北影节真的是热闹,无论是“天坛奖”主竞赛单元,还是“注目未来”单元、亦或是4K经典电影高清修复和新片首映,都让人充满期待,其中不乏开票后十几秒就被一抢而空的公认佳作。

而作为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中的唯一一部印度电影,《最后一场胶片电影放映》就给观众带来了非同一般的视觉享受。


比张艺谋的《一秒钟》感人,致敬没落的胶片


比张艺谋的《一秒钟》感人,致敬没落的胶片

村庄里的男孩和电影


电影情节其实很简单,恰拉拉村里的男孩萨迈对电影有非同一般的热爱,他逃课去影院观看电影放映并且试图偷走胶片让自己的朋友们也看见这种“捕捉光的东西”。


直到胶片电影放映技术被数码电子放映代替,萨迈看着胶片、放映机被加工成城市生活中的现代日用品,在遗憾和失落中懂得了“成长”,并终于获得家人的理解,前往大城市学习电影制片艺术。


比张艺谋的《一秒钟》感人,致敬没落的胶片


无论是男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还是电影中对“胶片放映”的场景还原,都让人不免想起《天堂电影院》这部佳作。


相比于此,《最后一场胶片电影放映》中对于家庭关系的描写更让人动容,父亲的态度变化、母亲包裹在食物中的爱,那些隐忍和作为家人的羁绊都在萨迈的生活中铺陈开,组成了电影的重要叙事线。


比张艺谋的《一秒钟》感人,致敬没落的胶片

矛盾生活中的父亲


萨迈一家是种姓制度中的受益者,父亲总是强调自己是“婆罗门”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在生活中的自卑和时代阶层割裂下的矛盾心态。


在恰拉拉这样的偏远小村庄中卖热茶给火车上的旅人以谋生,可以算是最为卑微、随时可以被取代的工作了,“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不过如此,但种姓上的高贵又让父亲总有一份需要高人一等的自尊心,包括他对萨迈和几次责打也来源于“电影行业不是给我们这样的人准备的”——有损婆罗门的身份。


比张艺谋的《一秒钟》感人,致敬没落的胶片


这种可怜的自尊心让父亲不免陷入痛苦,种姓制度不再被重视,“会英语的和不会英语的”才是区分印度阶层的新标准,而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下,他显然是被筛下去的石子沙砾,将伴随落后的种姓歧视成为历史发展的垫脚石。


这样的必然性他并非意识不到,而是因为心有不甘而不愿接受事实,直到他从儿子萨迈身上看到了对开阔的、崭新的、未知生活的冉冉上升的力量才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落后的事实。


比张艺谋的《一秒钟》感人,致敬没落的胶片


在电影最后的父爱迸发时刻,他把积蓄给儿子,让他带着希望离开恰拉拉去学习曾经被他鄙视的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达到了与自己的和解,转而将自己平凡一生的希望传递给下一代,正如胶片电影被取代那样,他也终于在内心用对新时代、新事物的渴望取代了种姓制度带来的原生优越感。


比张艺谋的《一秒钟》感人,致敬没落的胶片

形象留白的小人物们


当然,电影中的人物众多,难免有些被一笔带过的重要配角人物形象不够立体,其中“物理老师”这个身份就有些遗憾地被简写了。萨迈因为逃学去看电影,并没有太多的学校场景,但是这里的物理老师却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启蒙”的作用。


他告诉萨迈光学的原理,并且迫切地希望他能够走出恰拉拉这样的小地方,作为曾经走出过村庄的人,他知道外界的先进和无限可能性,并给这个看起来顽劣不堪的学生最真诚的期望和祝福。


比张艺谋的《一秒钟》感人,致敬没落的胶片


当他看到萨迈手臂上因为被父亲揍而留下的伤疤时会想到什么?眼神中有怜悯和惋惜,学历和眼界让他知道这些孩子本应该拥有的美好生活,本可以接受的高等教育,也就不得不为现状惋惜。


所以最终他看见萨迈坐火车离开,露出了开心的神情,或许在今后的生活中他还是会劝说自己的学生离开村庄,或许他自己就经历过这样的分离时刻。可惜电影对此人物着墨不多,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能够让观众在这个“未完成”的人物上照见自己所遇的启蒙导师。


比张艺谋的《一秒钟》感人,致敬没落的胶片

即使是最后一部胶片电影,也传递了希望


尽管标题为《最后一场胶片电影放映》,听起来充满对过去时代的留念和伤怀,但事实上这部电影在最后给出了对技术变迁的积极向上态度,竟更带来了一份感动。


萨迈看到那些曾经珍贵的胶片被放在罐子中融化、搅拌、重塑成塑料环,染色成花花绿绿的装饰品忍不住抹泪,他为那些随着胶片融化的电影落泪,也是在为自己曾经与电影相伴的那些美好时光落泪,对于恰拉拉村里的萨迈来说,胶片被溶解意味着自己无法再前往影院的后台偷看电影了。


但其实,离开恰拉拉村,有更为广阔的天地等待着他,胶片的替代品会让他学到更多关于电影的技术和艺术,让他真正离梦想中的电影产业更接近。


比张艺谋的《一秒钟》感人,致敬没落的胶片


当萨迈坐上进城的地铁,他看到那些曾经是塑料环戴在女孩们的手腕上,依然美好,依然珍贵,依然让他喜欢,从那些塑料环里,他看到那些伟大的电影导演们,从印度地方的到举世闻名的,有我们熟知的库布里克、卓别林、张艺谋、黑泽明、小津安二郎......


他的眼界随着时间变化不断开拓,讲出名字的声音也从稚嫩走向成熟,最终,他在塑料环中看见的不是胶片电影的结束,而是电影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瞬间,立意也随之变得明朗——技术会消解更新,但是电影艺术和艺术的创造者不会。


比张艺谋的《一秒钟》感人,致敬没落的胶片


在电影结束后的主创人员线上交流活动中,导演和制片人从影片的灵感来源、电影技术的发展史以及宗教元素的角度跟观众进行了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其中“故事”一词被反复提及,而这里的故事也正是推动《最后一场胶片电影放映》情节发展的重要一环。


技术的更新迭代越来越快,从胶片到数码,再到特效甚至可以用智能机器人制作电影,越来越快的发展让电影在荧幕上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样子,但是真正让电影在影史和观众心中留下印象的,还是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


比张艺谋的《一秒钟》感人,致敬没落的胶片


无论是萨迈用纸片盒上的人物讲奇幻史诗,还是在废弃的房子里一帧一帧地扩写电影片段,都是在“讲述故事”。而这或许也是《最后一部胶片电影放映》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只要还有故事、还有创作故事的欲望,就会有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胶片   种姓   婆罗门   印度   英语   村庄   拉拉   感人   观众   父亲   塑料   人物   艺术   故事   电影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