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电影《失孤》的原型孩子找到了。

这大概是近几日的热搜,与“好消息”最贴边的话题。

与儿子相认的视频中,郭家爸妈的声泪俱下,令人动容。

时隔24年,丢失的孩子得以找回。

是奇迹,是欢喜。

但过于沉重的过往,以及时间跨度带来的复杂伦理,让大众未能过长地停在欣慰的情绪上。

逐渐的,开始有了一声声疑问。

#被拐儿童养父母是否应被追责#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你怎么看失孤原型儿子决定留在养父母身边#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飘也不禁开始思考。

迟到24年的团圆,还是不是真正的团圆?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无论如何,郭刚堂,不必再找孩子了。

回看每条热搜,都让人鼻头发酸。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让无数网友感慨:这是电影与现实的一次温暖联结。

《失孤》算不上一部常规的“好电影”,但一个多小时的时长,却成为郭爸爸多年艰辛的贴切注脚。

放映机的那束光,不但能照亮一方屏幕,也投射进了现实。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郭刚堂的寻子路走遍大半个中国

从前看,《失孤》的每一细节映衬出的,是现实中更深万倍的痛苦。

雷泽宽(刘德华 饰)与曾帅(井柏然 饰)一起踏上寻亲路。

饭桌上,雷泽宽一面拼命给曾帅夹菜,一面神情落寞到极点。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这也是郭爸爸曾经历的锥心之痛。

多少回,他以为前来认亲的孩子就是郭新振,却反复落空。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一次次的失望叠加成绝望。

这种不见尽头的煎熬,对任何人都不堪忍受。

另一处细节是,雷泽宽沉沉睡去时,会习惯性把脚架在曾帅身上。

理由,是一句“怕你丢了”。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自从大儿子丢失,郭家变得极度谨慎、多疑,甚至神经质。

患得患失的心理和自责,是更隐性的精神摧残,成为郭家摆脱不去的阴影。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郭爸爸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和孩子间就隔着一层纸。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的确。

父子俩一个在山东聊城,一个在河南林州,相隔不过229公里。

这一路,郭爸爸却走得无比艰难——

24年,10辆摩托,50万公里路,31个省份,数千条真假难辨的信息。

这是大海捞针的难度。

每每觉得即将戳破这层“纸”,又总是扑空。

如今看来,《失孤》的遗憾之处,在于结尾停留在了佛教的因果因缘说上。

虚无缥缈,缺乏力度。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但这也表达出不少人对郭爸爸的真实想法——

与其追逐如此渺茫的希望,倒不如信命认命。

不过正是这些声音,反衬出郭爸爸的坚韧。

更让这次重逢更加动人,带上一重熠熠生辉的希望光芒。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奇迹之后,《失孤》里的更多伏笔亦有了续章。

电影中的雷泽宽,习惯在沿途收集别人的寻亲告示,力所能及帮助其他失亲家庭。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而现实中的郭刚堂,多年来也一直运营着自己的寻亲协会,帮助了不少家庭团聚。

更令人动容的是。

他还保证,自己将帮助其他家庭,继续行走在寻亲路上。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电影中还有一群没有姓名的好心人。

或是普通的网友,或是其他境遇相似的家庭。

他们团结一致,共同挖掘线索,寻找彼此失落的至亲。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而昨天,一位赶了数百公里路,特意来“蹭”郭刚堂热度的爸爸也上了新闻。

他想借机寻找自己的女儿。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让飘眼眶泛红的细节是——

他的三轮车上,和郭爸爸插满寻亲旗帜的摩托车一样,也印满了其他走失儿童的告示。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一份始终相信、永不言弃的动人。

是什么让我们泪流满面?

不只有电影,更有深邃如汪洋的爱与善意。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事件到这里,是难得的苦尽甘来结局。

因此,事件的转折才会那么出人意料——

好不容易寻回的孩子郭新振,最终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来源|《大河网》

网上各种评论的声音,忽地又喧嚷起来。

但,比之纯粹的愤怒,或者为郭家感到不值。

飘感觉这些声音更多表达出的,是无力。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无力评断,其实,就是许多网友的挣扎。

一方面,郭新振做出的选择,有情感因素。

二十多年来,养父母对他不错——

不过,这种不错的日子似乎是建立在两个姐姐(养父母亲生)的“呵护”上。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来源|《河北青年报》

而一方面,另一种声音也难以忽视——

买卖同责。

的确,人口贩卖如此恶劣的犯罪中,买家有着难以推脱的责任,且理应得到惩戒。

但,当绝对的道理碰上具体的情境,旁观者很难以单纯的对错要求一个在最初就被动的“人”。

由于被拐时尚年幼,大概率已经不太记得发生了什么。

被动成为另一家人的孩子,被动失去亲生父母的记忆,被动地感受了一段底色复杂的亲情。

选养父母,对不起亲生父母的艰辛。

选亲生父母,又过不去自己内心的情感羁绊。

怎么选都是错。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这就是人口拐卖的后遗阵痛——

在绝对的是非对错之外,其实还存在着更复杂更隐秘的人情伦理纠葛。

飘想到另一部失亲题材的电影,《亲爱的》。

李红琴(赵薇 饰)是一个人贩子的老婆,丈夫带了两个孩子回家,交给她抚养。

虽然并非亲生,李红琴却对他们视如己出,倾注了所有的爱。

直到警察的追查,打破了山村生活的宁静。

李红琴是个村妇,没有法律的概念。

她所有的认知,就是吉芳是自己的女儿,她必须抢回她。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这是一条注定不可能成功的路。

其实,李红琴已经证明吉芳并非被拐,而是被捡的弃婴。

只是因为丈夫的身份,她失去了继续抚养孩子的资格。

公安机关千方百计地把孩子

从罪犯手里夺回来

你让我还回去

社会舆论怎么想

丢失孩子的家长怎么想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但亲手养大的“女儿”,又如何能割舍?

深夜,她爬上福利院的高楼,在窗外偷偷与吉芳对视。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为了夺回抚养权,不惜打一场不可能赢的官司,状告福利院。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甚至,因为缺钱请律师。

不惜牺牲尊严。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别误会。

飘在这里讲李红琴的悲惨故事,绝不是为了佐证拐卖事件中“买方”的正当性。

而更想说明的是,这类事件除了是罪无可赦的恶行。

往往也带来无解的人伦悲剧。

李红琴是真心爱吉芳的。

甚至可以说,在情感维度上,她是最适合抚养、治愈吉芳的人。

毕竟这一系列事件,对不谙世事的少儿而言,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哥哥

我现在每天都在等她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但,无论从法律还是舆论。

我们都不可能接受一个刚从人贩子手里救回的儿童,再被送回人贩子手里。

法庭上,这是可以根据法条审判的案件。

但回到伦理上,却可能是没有答案的永恒疑问。

无论是原生家庭、孩子、还是买方。

从事件一开始,就注定陷入无法逃脱的道德困境、情感悲剧。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回到现实中的郭家,悲剧性也是如此。

一个细节是。


在郭新振与郭父令人破防的相认视频中。


真正令人破防的,似乎只有郭家爸妈那悲喜交加的情绪。


被环在这个耗尽24年的拥抱中,即便镜头未给正脸,郭新振更为冷静的肢体语言,也透露着他对眼前场景的一些“不融入“。


他的确回抱了妈妈,也替爸爸抹泪。

可相较二老哭至嘶哑地动情,这些举动,都透着礼貌,生分。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这是一个注定无法做好的选择题。

但,若按道理,没有人应该需要去面对这种选择。


事实上,在寻亲的故事中,被拐者与亲生父母之间错位的情感,不是孤例。


纪录片《中国人的一天》中,幼时被拐的孩子,找到时,正值青春期。

因为一时不知道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伦理难题。


便错把亲身父母当成“闯入者”,让其走人。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孩子的生疏,背后是所有失孤家庭,永远寻不回来的“团圆”。


如网友那句诛心短评:


被拐走的孩子,几十年后再找到,也不会再成为自己的孩子了。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情字间,有时没有衡量是非黑白的天平。


也因此,每一桩人口买卖,都只能是一个覆水难收的悲剧。


飘如此说,并不是赞成人口买卖中的买方,就因此得以隐形。


恰恰相反,正因为拐卖人口事件的伤害不可逆转,对这条交易链上游的买家,法律才更应该施以严惩,作为根源处的预防。


别忘了,所有的“酌情考量”,说白了,斟酌的都是一种“特殊性”。


郭新振的案子,在拐卖这宗罪上,其实是具有特殊性的。


特殊在被拐卖的孩子,的确有机会健康地成长。

又或者说,这条黑不见底的产业链中,以“买一个孩子做自己孩子养”为目的的买家,是少数。


更多的买方,是何面目?

以真实故事为基础的电影中,或许可以管窥。


《盲山》里,买下女大学生白雪梅做“媳妇”的黄家人。

黄爸,在雪梅初次央求时,将她粗暴地撵进屋里,锁上门,说了句“喊累了就不喊了”。

行为与态度,都像是对一只跑出圈中的牲畜。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而黄妈,看似愿意与雪梅多说上几句,道出来的话,却也一样是将雪梅视为商品。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至于儿子黄德贵,则更是认为自己花7000块换一个媳妇,是天经地义。


当雪梅对他说买卖妇女是坐牢的,他却说“做球牢,谁娶媳妇不花钱,城里人花钱更多。”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在黄德贵的逻辑里,他不是犯法,只是贪了个小便宜。

他们漠视法律,视人命如草芥,粗鄙携着卑劣,残忍地可怕。

观众一眼便能辩出,在这样的村庄里,虽称白雪是买回来的“媳妇”,实际上,不过一个性工具而已。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花钱买回来的泄欲工具想逃,便活该日复一日地接受着监视与凌辱。

发现没。

买家的控制,窒息在它借地域的隔离,让你曾奉若圣经的所谓人性、法律、道德、秩序,在偏僻的山坳坳里,通通失效。

黄家,不过一个缩影。


村庄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条交易链中潜在的“买方”。


而“雪梅”,也不只一个。


所以村民们互相包庇,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山外的文明世界死死隔绝。


任凭雪梅一次又一次的求助“他人”,以为自己逃跑有望。


换来的,要么是贪图其色相的欺骗。


要么是一句“你屋里的事,我管不了”的冷漠。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直至影片的最后,绝望的猎物,只剩对猎人拔刀相向这一条路。


电影已经如此,现实只会更糟。


联合国发布的《2018全球人口贩运报告》中显示,一年中大约有800万人被贩卖。


而仅是妇女的占比,就是49%。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国际人口贩卖猖獗,国内也难以独善其身。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联合国发布的人口贩运路线图,东亚是被拐卖的几大地区之一


这些买家的目的呢?


被拐男性,多充作劳动力。

2016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报道的便是被贩卖至印尼做渔奴的劳工们。

他们每日工作20-22小时,一周无休,被发现逃跑,则会被关进暗无天日的牢笼里。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缅甸渔工被关在牢笼中

其中一位名为Myint Naing的渔工,在1993年18岁时被缅甸贩卖到印尼,40岁时才获得了解救。

为奴22年。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缅甸渔工Myint Naing与母亲Khin Than在家中重逢场景

而于女性,更多的则是沦为境遇较白雪梅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性奴。

以及,残忍不必明说的,贩卖器官。

最后,回到孩子。

但不是以做子女为目的而购买的孩子。

一个自乾隆时期,就记载在册的古老罪行,仍在2021的孩子身上再现。


采生折割。


什么意思?


采,指的是采取,收集,在贩卖人口中,便是买下孩子。


生,指的是生坯,原料,指的便是那些被买下的幼童。


折割,自不必多说,便是将孩子致残。


为的是什么?


上街乞讨。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这乞讨来的钱,便是这群买家们的生意经。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上个月,一位来自山东临沂的庞爸爸,也寻到了他丢失16年的孩子磊磊。


可与想象中重逢画面不同的是。


16岁的磊磊,却仍只有7、8岁孩童的身高。


更残酷的是,庞光明发现,磊磊的舌头被割断了。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头上,也有好几处重器击打后的凹陷。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磊磊失踪的这几年遭遇了什么,他自己再也无法说出。


但仅是这个熟练的乞讨姿势,便足以道尽他所遭受的非人苦楚。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最让飘揪心的,是庞爸爸的一句反问:

“我拿什么来养(一级残疾的)孩子?”

对呀,拿什么呢?

人贩在逃,买家更是不见踪影。

寻到了孩子,却寻不到正义。

更残酷的事实是,即便买家成功被抓捕,在“买人”这个行为上,庞爸爸也未必可以得到与伤害相匹配的公平。

一个小普法——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人口贩卖中,买家对于“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这一行为,所需要担负的刑事责任。

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买一个、两个、十个、一百个,都一样。


因为同种罪,不用数罪并罚。


多讽刺。


买一只珍稀品种的鹦鹉,都比买一个活生生的人,判的重。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看尽这些便明白,民众所呼吁的“买卖同责”,是向无法挽回的疾苦,讨要最后一丝正义。


是理所应当,是天经地义。


只不过,飘还有一句警醒。


如罗翔老师所言,朴素的正义感,有时会容易推向客观的恶果。

所以在对拐卖法的具体呼吁上,飘建议大家可以去B站看看罗翔老师这个完整的视频(搜索“买一个女人判多少年?”)。


于当前“买卖同罪”“人贩死刑”的舆论,飘总结了视频里的三个要点:

1.刑法在进步,对人口买卖的买方,在出罪(减免罪责)上的条款有所严苛。(由“免责”改至“从宽”)

2.考虑到被拐者的人身安全,不建议人贩子一律死刑。

3.应加重对买方的刑罚。

而,法条的解释下,还有一句,飘觉得尤为重要:

法律虽然不能激进的改变社会现实

但法律一定要有所作为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我们承认法理中的人情。

但呼吁对买家加重刑罚,并且,对于造成不同人身伤害程度的,也应有相应处罚。

不求激进的改变社会现实。

只求最终能看到。

法律,真的可以有所作为。

热搜停了,可悲剧还在继续,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郭新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缅甸   渔工   目的   人贩子   养父母   买方   悲剧   买家   人口   爸爸   现实   买卖   事件   孩子   法律   电影   郭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