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干员工的时间,公司为何如此执着?

榨干员工的时间,公司为何如此执着?

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好公司变成上市公司,企业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的劲头也更加凶猛。拙匠君认为,向管理要效率,本身并无对错之分;但的确有度的分别(这个度很难把握)。

榨干员工的时间,公司为何如此执着?

企业的发展,是个由小到大的过程,而并非由弱到强的过程。由小到大,说的是规模、营业额、税收贡献的扩大。但这个过程中,并不一定伴生着由弱到强的自然生长。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人员数量的增加和素质的参差不齐;由于企业文化(创始文化)的稀释;由于管理水平(管理幅度)的停滞,反而愈加脆弱。

榨干员工的时间,公司为何如此执着?

上市公司出于“今年业绩要比去年好”增长诉求(至少是业务量增,最好连带着利润率的上升),只有业绩和利润具有成长性,上市公司作为融资(提款机)的功用才是健康的、永续的,在这个过程中才能顺利实现创始团队和管理团队的财务自由。

也正因为此,上市前几年是一个公司业务线业绩压力最大的时间段,而这种压力不会随着成功上市而得到缓解。大批职业经理人的入驻,新鲜管理团队的搭建,提高管理能力,便是很多企业应对这种压力的必然选择。向管理要效率,向人才要效率。

榨干员工的时间,公司为何如此执着?

职业经理人和新进管理团队的抗压能力,一般还是比较强的。对逐渐加压的管理方式更为敏感的是老员工,习惯了旧的工作方式方法的老员工。这也是公司上市后,老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日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榨干员工的时间,公司为何如此执着?

面对公司的各种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老员工总能左右逢源,因为他们早已适应公司的各种潜规则和人情世故。而这些在不确定性中追寻确定性的做法,在冷冰冰的制度和管理面前会显得束手无策。这也是就是公司高层(既得利益者)会逐渐失去旧部和普通员工支持的根本原因。前者看的是效益,后两者看的依旧是人情冷暖。

榨干员工的时间,公司为何如此执着?

举个例子就是,刘强东在一线小哥眼里的“东哥”形象的逐渐崩塌(这并不能代表刘强东们对于员工是主动的、心理上的疏远,但在事实上、结果上的确是疏远的)。再以顺丰为例,顺丰老员工对公司和王卫的情感是比较深厚的,凭借公司特有的企业文化和运营效率,老员工通过勤恳劳动实现了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和质量大的提升。但随着顺丰的业绩对赌和五花八门特色经济的发展,一线收派员队伍也是不堪其扰。

榨干员工的时间,公司为何如此执着?

公司作为一种组织存在,在无法保证工作效率(成果、结果)的情况下,其天然地认为付出工资买断的是员工的工作时间(时长)。而事实上,公司应该致力于获得员工的工作结果,而这恰恰是难以衡量和保持的,只能退而求其次。工作这么多年,拙匠君有个心得就是:公司用工资买的是老员工的工作时间(存量)和新员工的工作价值(增量)。

榨干员工的时间,公司为何如此执着?

所有的增长都有增长曲线,有快就有慢,有增就有降。想长年保持稳定、快速增长,这本身就非科学(越是到后期越难,也助长了造假之风)。越想要效果,越得强制要求工作时间,越强制要求时间,工作效率反而越差(这和员工工作时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伴生关系)。这点在公司企业文化上体现也会比较明显,鼓励加班,表彰带病带伤上班,表彰大会上对老员工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大书特书;而对于创新行为,高效行为蜻蜓点水。企业内部这种粗暴的文化引导,越来越难以得到年轻员工,尤其是90后乃至更小的员工的跟进和学习践行。拙匠君认为严重的内卷,必然导致更多新生代力量的躺平。

榨干员工的时间,公司为何如此执着?

最近,三胎话题引发的防止内卷,减轻人们在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一系列的政策研讨和民间讨论,的确出现了解决深层次问题的机会窗口。腾讯和今日头条等公司,在考勤制度上已经做出了相应的积极调整。

万事开头难,我们拭目以待。

榨干员工的时间,公司为何如此执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小哥   员工   公司   企业文化   上市公司   效益   业绩   执着   事实上   效率   压力   过程   能力   制度   时间   工作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