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骗了,并不是你的错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事情,感到十分愤怒。一名小男孩在外玩耍时捡到了一部手机,在联系上失主之后,失主承诺要给小男孩奖励。

做了好事又有奖励,何乐而不为?于是即便天气十分炎热,但小男孩依然高兴地在原地等待着,还时不时向远处张望有没人过来,没想到,之后却是被赶来的失主的举动给吓懵了。

只见一名年轻女性手里拿着奶茶和包包,径直走向小男孩后便在小男孩一脸期待的目光中直接从小男孩手里抢过了手机,然后直接走开了,连一句感谢也没留下。

孩子,被骗了,并不是你的错

全程不到一分钟,只留下小男孩和妈妈呆站在原地,显然还没反应过来。尤其是小男孩,可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手里的手机就被抢走了,直到女子已经走远,小男孩整个人依然是懵懵的。

女失主这样的行径,实在是让人看了都感到十分的不舒服。哪怕真舍不得给孩子什么奖励,但一句“谢谢”总会说吧?这样的行为,真是连个孩子都不如。

而且话说回来,这个年纪的小孩,可能对金钱的价值都还懵懵懂懂,孩子期待的奖励,可能更多的只是一句“谢谢”和肯定。

孩子,被骗了,并不是你的错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这句“谢谢”并代表不了什么,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代表着他的善举被肯定,代表着他做的事情是对的,获得了正向的反馈之后,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才会更加坚持自己的做法,继续坚持做对的事情。

但生活中难免会遇见类似的不尽人意的事情,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挫折,而作为家长,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类似的事,我们需要告诉孩子的是,你的善举值得肯定,你的善意也终能温暖他人,如果你遭遇了欺骗,错的并不是你,而是那些骗你的人,他们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但那些人的错误,实在没必要由你来背负,我们没必要背负过重的思想包袱,更无须过度自责。

孩子,被骗了,并不是你的错

生活中,家长们更应注意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这种温暖和善意。

1、努力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成长环境的好坏,对其性格养成和各方面的影响都密切相关,所谓环境影响人,孟母三迁就是最好的诠释。

而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父母作为和孩子相处最多也是最亲近的人,其影响力也是最大的,父母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暖心举动,可能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让孩子有样学样。从小被父母的善良和爱意滋养的孩子,自然内心也会充满爱和善意,对情感的感知力也会更强。

2、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注意正向引导

孩子小时候,活动范围有限,可能所处的环境也相对简单些。但随着孩子的成长,见识到这更为繁杂的世界,难免会碰到一些不好的事,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人。

孩子,被骗了,并不是你的错

这时候,孩子难免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是否是自己做错了?进而尝试做出些不好的举动。这就需要家长多关注孩子,及时发现并加以正确引导,多和孩子谈谈心,聊聊天,关注到孩子的内心真实感受,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走出阴霾,走向正面,让孩子更好地认识到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价值观是需要遵循的。

3、不要吝啬鼓励和表扬

家长的正面肯定和表扬可以说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无论外界是什么态度,作为家长的我们,首先应对孩子的善举表示肯定,并鼓劲孩子继续将这样的善念坚持下去,继续发扬这些优秀的品格,别吝啬赞美,让孩子将自己的优点最大化。

孩子,被骗了,并不是你的错

4、学会感恩,培养同理心

懂得感恩的人,内心必然温暖。而想要培养这种品质,让孩子从小就有同理心,懂得从感恩的角度出发看世界,往往还是需要家长们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

一方面,家长先做好表率,感恩周围人的付出,并报以善意的回报,让孩子正确认识到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付出,而不是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当作是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当孩子遇到一些矛盾时,尝试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培养同理心。

比如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抢了别人的玩具,家长们就可以引导孩子想想,如果是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抢了,自己会不会也很难过呢?

别看孩子小,却也能感同身受,逐渐地培养起了同理心,自然能成为一个更加温暖的人。

关于今天的话题,你还有什么想法吗?欢迎留言评论,和我们一起交流哦。

免责声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人就职单位无任何关系。如果我的科普内容有误,请留言告诉我,我非常愿意核实并更正。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删除。#雨滴医生说育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孩子   善举   失主   吝啬   善意   举动   手里   内心   温暖   家长   父母   事情   代表   环境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